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 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评议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苏轼的心灵中。苏轼晚年遭贬儋耳时,“剧喜陶渊明,追和者几遍”;还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李泽厚说苏轼塑造了超脱人世的陶潜形象,亦证明了苏轼“剧喜”陶渊明的程度。那么,陶渊明给予苏轼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苏轼一生行迹和其性格看,主导面应是积极的,尤其是陶渊明那种“固穷节”思想,对苏轼在儋耳“处穷”中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不断进取精神,产生了积极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5.
苏轼对早他六百多年的陶渊明"情有独钟",在人格、艺术、生存方式等方面对其极为推崇。这种推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含气质的吸引、个性的崇拜,也有相似的审美追求、人间情怀,更有深层次的哲思契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过程,以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生观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有艺术生命力,这与其内在情感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联系,作品反映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佛老思想影响下的平和心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苏轼作品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超然物外的人文精神,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0.
陶诗的“真趣”、“意趣”、“生趣”、“情趣”,说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逃避人生,而是在田园生活中追求独立完美的人格,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是对理想信念的不倦追求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句“久游恋所生”中的“生”,历来注家皆作“生养”解,把:所生”或释为父母,或释为母亲。本文对此注释不尽苟同,并把诗句放到陶渊明整修游宦心境中去考察,从其社会历史、生平思想去分析,认为“生”应作“生活”解,“所生”指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12.
“自然率真”是庄子审美思想的神髓,也是苏轼文艺观的核心。通过对庄子关学思想与苏轼文艺观的比照与分析,由“原天地之关”与“随物赋形”,“法天贵真”与“天工与清新”,“万物与我为一”与“身与竹化”,“技道相通”与“技道两进”几方面深入探讨,不难发现苏轼文艺观对庄子“自然率真”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具体分析了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中提出的“风水相遭”说及其对苏轼的影响, 指出苏东坡是在创作目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洵的文学创作思想的。  相似文献   

14.
“意象论”是美学、文艺学研究中关于“意象”的一个大论题。苏轼对“意象论”有创新和发展,通过创新,他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特有的艺术内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否愤宋?历来争议不休。《宋书》说陶渊明“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表示对宋的不满,此说历遭后人反驳,然而,驳倒了“甲子年号”说也并不等于驳倒了“愤宋说、,本文在了解西汉扬雄对陶渊明影响的基础上,搜寻《五柳先生传》及“无弦琴”的来历,发现两者均不免要归结到“愤宋”这一问题上去,且有其特定和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他推崇晋人书法,也是因为晋人书法具有他渴求的精神之美。苏轼学"二王",又能弃形破法,只求神韵,创作出以"尚意"为特征的个性书风。  相似文献   

17.
梅大圣 《黄冈师专学报》1996,16(1):44-49,55
本文以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沉影响为基本依据,阐释了苏式关于“问汝平生功显,黄州、惠州、儋州”的形而上“功业观”的实际内涵,重点论述了苏轼在黄州期问的困顿中建立“平生功业”的成功范式。这个范式的本质特征蕴涵两个积极的层面:一是“非逃世之事,而避世之机”是苏辛点建立“功业”的精神支撑点;二是主劝地接近黄州人,适时地转移其生活方式,在与黄州人休戚与共的亲密关束中实现其“平生功业”。同时向读者展示了至夸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居士形象。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研究性学习,所以整个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照搬教材上的材料、方法和步骤,要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的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为例,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9.
《定风波》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是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野外出游,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发出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劝导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而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与晴天更是一种大彻悟,大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站在21世纪的时代高度,对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五种精神”重要思想进行了学习与研究,论文认为,“五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最先进的文化底蕴的高扬,是中华之民族风骨的升华,是21世纪时代精神的集萃,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合,并提出了高等学校宣传和弘扬“五种精神”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