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整体发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扭转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就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即积极开展家校社共育。在雄安新区新建的高标准社区中,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居民知识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为此,雄安容和教育总校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举措谋发展、求突破、见成效,针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孤立、社区教育的模糊问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开展家校社共育探索,以期能为其他学校进行家校社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整体教育工作的基础,关乎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该法把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的层面,表明国家已经把家庭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摆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核心素质的培养,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相关,而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被认为是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本文拟从笔者视角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涵义、目的和意义及其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楠 《辽宁教育》2023,(12):26-28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高质量育人的重要路径,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学校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中坚力量,要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协同育人特色项目、开展协同育人立体评价为抓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学校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承担着主导责任,培养具备家校社协同能力的教师是提升我国总体协同育人水平的关键。针对现有教师家校社协同胜任力低、协同育人能力构成尚不明晰等问题,采用德尔菲法对教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探索,构建了教师的家校社协同能力指标体系,即协同引导能力、协同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评价反馈能力4个一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下的13个二级指标构成。展望未来,完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提升教师家校社协同境界、推动教师评价机制革新是提升教师家校社协同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郑艳  钱品红 《江苏教育》2023,(49):10-13
江苏省张家港市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区域工作目标,以渐进式变革思路与方式,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理念的渐进式体认、新格局的渐进式路径、新蓝图的渐进式再构”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宏观处谋篇布局、顶层架构实施蓝图,中观处依法治理、调研取证,理性建构体系机制,微观处科学规划,分层分级分类设置实验项目,开发实验内容,积极探索行动策略,促使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究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6.
在集团化办学实践过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高度重视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以机制创建为着力点,探索和创新家校协同共育新路径,通过创建“家校维稳”机制、完善“家校共育”机制、推动“家校共治”机制,实现家校从紧密配合到协同共建,再到家校共治三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有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学生成长共同体是根据学校班级授课的实际情况,按照异质、均衡、互助、共生的原则,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队,可有效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个体发展需求问题。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整合各类资源与学生发展中心共同支撑学生成长共同体小组,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各主体共同分担教育责任。21世纪以来,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三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属性:家庭承担最低限度的底线责任,学校承担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社会承担中高层次的契约与道德责任。然而,由于信息限度、专业权威、职能错乱等因素阻隔,造成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主体责任模糊、责任错位或者责任缺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指向。家庭教育指向学生的人格修养,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基础;学校教育指向人的社会化,是人自我实现的生长点;社会教育指向人的未来发展,是人自我实现的助推器。为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应从强化家长责任意识、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发挥家校社协同作用四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在“双减”的背景下探索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途径,以求达到减负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家校社协同共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建立家庭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树立优良家风、增进家长协同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学习型家庭;建立学校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建立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建立国家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监管教育机构、协同调动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0.
冯翻元 《科教导刊》2023,(11):14-16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正面临着角色定位变化、育人价值认同差异、教育资源利用不均、协作意识淡薄等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学校亟须找到三方实践路径,通过提高三方协作育人意识与能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树立平等的协作育人观念,建立长期协作战略规划,不断推进协作育人制度化、体系化,以期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出现育人主体观念差异、角色关系模糊、交叠影响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协同育人效能不高。立足于全面育人理念,透析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在价值,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家校社”生态系统协同育人互动理论模型。基于此,提出了融通参与主体育人观念,创新协同育人文化,健全规章制度体系,优化沟通渠道等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周强 《学苑教育》2024,(8):10-12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要认识到劳动除了是一种习惯外,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劳动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本能。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除了要对课堂教学高效运用外,也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将该项教育向家庭、社会方向延展,通过组建教育共同体,也能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文章主要对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重要意义、现存问题以及实施策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实施“双减”政策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较于过去的家校社三结合教育,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呈现出育人对象从在校学生转向所有社会成员、育人目标从工具性回归“立德树人”初心、育人重心从只注重儿童青少年教育转向注重终身教育、育人方式从无序合作转向有序协调的新特点。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助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助推“双减”政策实施,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此,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机制建设上应当以三方协同的育人理念为内在动力,进一步明晰三者间的职责和关系,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并在管理机构建设、分类分层育人、专业性提升等方面加强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从国家政策与实践策略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然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研究话语。建设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育人共同体是对落实国家意志和回应现实关切的科学统整。具体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明确权责与边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前提;育人共同体要在实践的社会化学习中形成;智能技术为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立足校情,多次走入学生家庭,走进其他学校,走访所属街道社区,多方沟通,意在通过协作,推动家校社共育良好新局面的形成。家校协作,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校际协作,发挥各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校社协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育人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履行职责,更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整个社会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近邻文化,是从传统的民俗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文化,如何发挥这一文化的作用,如何将近邻与家校协同育人结合在一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家校协同育人、近邻文化出发,研究了目前近邻文化和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近邻文化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利用近邻文化去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预期不一致加剧了教师的角色焦虑,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的错位加重了教师的角色负担,角色边界模糊引发了教师角色泛化。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教师成为联结多元育人主体的沟通者、整合协同育人力量的组织者、规划协同育人方案的领导者。对此,需要教师深化角色认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明确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减负”。同时,建立以教师为联结的协同育人理念,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环境,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为教师角色的调适提供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8.
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共育长期以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于三个主体的教育责任和边界缺乏更为客观、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与分析。从责任边界的视角分析各主体的教育责任,发现在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各主体的教育责任有时代差异和“应然-实然”之分,责任边界存在弹性;各主体教育责任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优势领域和对象范围上,而不在大小多少上;协同的实现需要共识达成和制度建设,以保障各主体责任结构合理、运行有序,从而实现最优育人这一系统整体同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作为解决教育公平和质量突出问题的一种战略手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文献研究,从我国70年的政策视角检视,校家社协同育人经历了初步萌芽时期、全面推进时期、规范提升时期、战略发展时期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呈现了重要的演变特征。结合6174份区域问卷调查和49313份省域问卷调查的数据研判,针对我国目前协同育人仍存在的目标协同、主体协同、机制协同等现实性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政策纲领为指引,从实践层面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平稳落地;以学术学理为支撑,从机制层面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科学落地;以地方性水平差异为基础,从区域层面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积极落地;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从专业化推动层面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有效落地。校家社作为呼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需求的战略思维之一,作为应对新时代教育现实性挑战的战略举措之一,既是助力教育回归本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均衡发展的系统规划,更是纵深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积极创新教育行动的国家意志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