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明诰封明威将军承安徐公墓志铭》,出土地点不详,原藏于盖州市文物管理处,现被营口市博物馆征借展出。该墓志在以往各碑志资料中未见著录,记载了明代盖州卫世袭武官徐瑞及其家族的情况,其中涉及到明代辽南的一些历史事件,可补史之阙。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及盖州出土其他碑志资料的相互印证,对徐氏家族的谱系、各代成员的仕历以及墓志出土地点等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2.
白昂是明代治水名臣,白氏家族在当时和后世颇具名望。白昂家族三位女性的墓志铭,记载了白氏世系传承、官职迁转与家族兴盛的过程,与明代中期的治水、民乱等系列事件有密切联系。白昂旁荫其侄入国子监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碑传文中多次提及,对于研究明代的荫监制度具有参考价值。白氏园林盛甲一方,明代诗作、绘画中屡有描绘,有些出自名家手笔,本文对园林的建造与沿革进行了整理、分析。三方墓志与传世文献彼此呼应,反映出品官家庭中女性社会地位和日常生活的差异,是研究明代女性生存状态的珍贵资料。白氏家族碑传文牵涉政治、文学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对志文作者进行了考证。这三方墓志对于补充丰实史籍记载,研究明代历史变迁及江南地区官僚家族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续编》所收录《焦守吉墓志铭》,尚未有学者加以关注.此方墓志所记,为墓主焦守吉自北宋太祖至真宗时期的履历.焦守吉长期作为天子使节,视军政、察边事,为宋代走马承受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可以补充相关史料记载之缺失.此外,墓志铭中所反映的焦氏家族世系,与《宋史》等传世文献记载均相左,对焦氏家族世系缺...  相似文献   

4.
新见李东阳撰《明故御用监太监掌浣衣局事傅公墓志铭》《明故司设监太监韦公墓志铭》,记述了明代宦官傅庆和韦记的生平及内廷任职情况。在明代,一些宦官权如外廷元辅,一度和士大夫分庭抗礼。李东阳位居士大夫阶层的顶端,却频频为宦官撰写墓志,所撰墓志又均未载入其文集,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阶层与宦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家族人物多无功名,地方志及史传阙载,要考及《诚斋集》涉及的杨氏族人,必须借助于杨氏家族的记载,并与史传记载作综合考索。本文考及26位杨氏家族人物,绝大部分都是我们以前一无所知者。  相似文献   

6.
朱骁 《档案》2023,(2):47-52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纳林河乡郭家梁村发现的大夏二年《田焽墓志铭》,对研究十六国大夏政权职官、政区和政治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也有助于考察十六国后期武威田氏家族迁徙发展和赫连氏经略凉州等问题。正史记载,东汉初年田氏家族已著籍武威并发展成为当地豪强大族,但在魏晋及之后的传世文献中基本没有见到武威田氏家族的相关记载,《田焽墓志》的发现表明十六国后期武威田氏家族仍然活跃在大夏都城统万城及附近地区,并通过任官成为赫连氏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墓志记田焽先后出任大夏凉州都督、凉州刺史等职,表明在正史记载大夏与北凉之间政治结盟、军事援助和吐鲁番出土“真兴”“承阳”纪年文书反映的北凉臣服于大夏等诸史实之外,大夏统治者还通过设置凉州、任用武威大族田焽为官等途径,将其经略河西的政治意图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7.
明代内官墓志是记录内官生平最详细的资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内官身份特殊,其撰写出现很多不同于一般墓志的特点,且其传主多集中于上层宦官,内容围绕该传主的生平履历展开,较其他文献资料记载全面具体。明代内官墓志的流传亦较为有限,多集中在文集与传记资料汇编中,今人所见内官墓志多为考古发现。明代内官墓志的特点与内官本身关系密切,从墓志的撰写可以窥见明代内官与外官若即若离的复杂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崔仁纵墓志,全称《唐故豫州淮阳县丞崔府君及夫人裴氏后夫人夏侯氏三棺墓志序铭》,刊刻于武周大足元年(701)。墓志石灰石质,圆首碑形,高90厘米,宽68.5厘米,厚10厘米。志文楷书,共31行,满行37字。志石左侧面刻有款署"嗣子棣州刺史思暕撰序,青州录事参军张希元制铭"21字(见图)。志文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高门士族——清河青州房崔氏家族历史,具有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横山县新发现《故野利氏夫人墓志铭》是一方珍贵的党项族女性墓志。志文反映野利氏部族自唐代中期内迁绥、银等州,历200余年至宋初,仍在今横山党岔附近聚居生存。野利夫人丈夫拓跋某,官职为定难军节度押衙、充银州都知兵马使,表明他与夏州李氏存在血缘关系;但他仍然保留了拓跋姓氏,七子字辈与五代以来历任定难军节度使并不一致,显示他应是李氏疏族。结合陕北已出土党项族墓志可知,野利氏与拓跋氏、破丑氏等党项豪族存在密切婚姻关系,可印证党项族内盛行姑表婚文化。此外,志文撰文者与名相王旦的关系、志文的书写体例与野利夫人去世原因,也应予以关注。总之,新发现《故野利氏夫人墓志铭》为研究党项族在陕北的历史活动又提供了一方重要墓志史料。  相似文献   

10.
隋观德王杨雄墓志详细记述了杨雄的生平历官,补充了《北史》、《隋书》杨雄传之不足。对杨氏世系的记载与史籍相关记载完全相同,也与新见杨绍墓志所载一致,从而表明杨绍碑、顺陵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杨氏世系中"国"与"绍"之间添加一代"定"是错误的。杨雄长子杨恭仁墓志对其世系记载也存在重大失误,杨绍碑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长孙淑信及王媛华墓志提供了史书缺载的杨雄婚姻资料,杨恭仁为长孙淑信所生。杨雄墓志是已出土隋志中规格最高、形制最大者,保存完好,书法优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根据清毕沅记述杨雄墓所在位置,推断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潼关县税村发掘的隋代王级大型壁画墓即是杨雄夫妇合葬墓。  相似文献   

11.
洛阳新出土的郭湜墓志系统记载了这位<高力士外传>作者的生平情况,弥补了传统史料记载的不足.从墓志记载得知,郭湜乃唐高宗时期宰相郭待举之孙,而结合洛阳出土的郭湜家族其他成员的墓志能够对其家族有更全面的了解,补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郭氏家族的记载.而墓志的记载也间接透露了<高力士外传>成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近年的新出墓志涉及到他的家族世系、生平事迹、诗文内容等多方面的材料。本研究立足于新出墓志与传世文献的对照,从三个方面打开杜牧研究的学术空间:一是杜牧生平印证,重在史馆修撰与湖州刺史的经历;二是杜牧诗歌印证,重在杜牧与李甘、韦楚老、崔钧、陆洿的交往诗;三是杜牧散文印证,重在《牛僧孺墓志铭》等五篇叙事性散文。  相似文献   

13.
新旧《唐书·孝友传》皆载有陆南金与其弟陆赵璧事迹,兼及其世系。《旧唐书》卷一八八《孝友传》云:"陆南金,苏州吴郡人也。……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传》,兼通《史记》、《汉书》。隋末,为越王侗记室兼侍读。侗称制,授著作郎。……贞观初,为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寻卒。"《新唐书》卷一九五《孝友传》的记载与《旧唐书》内容一致,文字大同小异。今按,两传中关于陆氏世系的记载其实有误。据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中两通墓志铭,我们可以得到更为清晰的陆士季家族世系。《大唐故朝散大夫护军行黄州司马陆府君墓志铭》(页1125)明确  相似文献   

14.
清代奉直大夫高寅生墓志铭出土于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现由其后人安放在高氏进士陵园。其墓志铭简要介绍了墓主人高寅生先世及生平情况。高寅生为光绪二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转员外郎。其家族为邓州著名官宦世家,曾出过5位进士、2位举人,在当地影响深远。此墓志出土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尤其是家族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墓志的题铭者毛昶熙、书丹者潘祖荫皆为当朝重臣。尤为重要是潘祖荫还是清末著名书法家和收藏家,此墓志的发现为研究潘祖荫书法艺术也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元稹母系家族元稹对母亲郑氏家族的门第颇为自豪,为其姊撰《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称:"我外祖睦州刺史荥阳郑公讳济,官族甲天下。"其外家世系详见白居易为元稹母所撰《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夫人曾祖讳远思,官至郑州刺史,赠太常卿。王父讳(日蓋),朝散大夫,易州司马。父讳济,睦州  相似文献   

16.
《五经文字》刻石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附于"开成石经"之末,实则对石经起到注音定形的规范作用。作者张参是唐代经学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史料阙如,事迹并未彰显。这位学者的生平处于模糊的"半隐"状态,困扰后人。幸赖《张参墓志》及其亲撰夫人《郑氏墓志》的出土,全方位提供其生卒年月、家族世系、婚姻状况、履宦事迹及学术成就等内容,印证传世史书之记载。同时,也为钩沉张参与李光弼、韩滉、常衮等重臣的关系,补充大量一手材料。《墓志》内容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中敦煌张氏信息,使得唐代学者—张参的人物形象愈加丰满,为两《唐书》增补一篇《张参传》,也为唐代经史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线索。  相似文献   

17.
2019年5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征得南宋《关文鉌墓志铭》。志主夫君史珌卿,为南宋右丞相史嵩之之侄。墓志详载关氏家族世系及志主生平,为补充宋史及方志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过对墓志内容的考释,可补证一些历史现象及事件,如志主曾经历南宋末年台州水灾;其夫君史珌卿曾任职于南宋沿海制置司等。志文反映了志主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志主不仅经历丧子、丧夫之痛,更经历了其夫家史氏的衰落及宋朝的灭亡,反映南宋末年及宋亡后,史氏遗孀的生活状态,为宋史及宋代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该墓志撰写者是其子史益伯,可补《全宋文》之遗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填讳者是《三字经》作者、南宋大儒王应麟,对研究王应麟生平及当时历史有重要价值。书丹者极有可能也是王应麟,这很可能是迄今发现仅有的由王应麟亲笔书丹的墓志铭,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献甫是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将领,与其伯父张守珪和堂兄张献诚、张献恭,并称"父子兄弟一门四将"。其活动的时代背景,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发生重要转折的历史时期。张献甫与其妻崔氏的合葬墓发现时虽遭破坏,但两合墓志保存完好,对于研究张献甫及其妻崔氏的家世、祖茔及两唐书相关史传的真实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张献甫墓志记载了唐代开元后期至贞元时期的重要史事、张献甫个人及其家族的历史等,对于研究以张献甫家族为代表的唐代武将群体具有重要价值;崔氏墓志主要记载了其家族世系,为研究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及陇西李氏等士族大姓婚姻集团等提供了新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对墓志文本的释读,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初步探讨了张献甫的家世、生平事迹、葬地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得一隋代河间王杨弘的墓志拓本,为近十年内所出世,历代金石碑刻著作中均未见记载.由拓本上可知,墓志为正方形,宽、高均为49厘米.右上角稍残,第一行第三字"柱"字右旁损,第四、五、六行的第一字"九"、"刺"、"后"上半部损,墓志的左半部及下半部有多处泐痕.墓志文字共三十一行,行三十一字.第一行为墓志主人官职名衔,全称为"隋上柱国太子太保雍州牧河间恭王墓志铭".  相似文献   

20.
洛阳近年出土的唐《宋彻墓志》以及武周《田玄敏夫人李氏墓志》中均有洛阳胡坊的记载。结合《洛阳伽蓝记》等文献的记载,洛阳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俑以及隋唐墓志对于祖先洛阳行迹的追述,可知墓志中的胡坊应该渊源于北魏时期在洛河南岸安置西域胡人的慕义里,由于大量胡人聚居于此,故有此称谓。直到唐代前期,胡坊旧称尚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胡坊村。两方墓志中胡坊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中古时期大量西域胡人来到洛阳的历史事实,承载了这一时期北魏洛阳城胡人汇聚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