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到底是谁说的,争论不休。主要有三说。  相似文献   

2.
“量”与“率”是高中生物试题中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地辨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往往会导致“满盘皆输”。本文将从4个方面对此作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4.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5.
和是“和谐”。“和”由“禾”与“口”组成,意思是“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与“皆”组成,意即“人人能说话”。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五行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种令人敬畏和神秘的意向,被称为中国古代思辨理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五行说来源有极密切关系。关于“五行说”原始含义,论述众多,本文从母系氏族时期“鱼”的“图腾崇拜”观念沉淀延伸,着重分析“鱼”与“五”在音、形、义方面的历史渊源,探寻“五行说”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7.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汇》2005,(11):11-12
说到新学年里的新变化,一些中小学集体“变脸”就颇值得一说。学校易址、合并、新建不应是表面化的“变脸”,最终能否均衡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才是“变脸”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皮里春秋:皮里,内在,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典故出处】《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日:‘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为讳“春”字,后“皮里春秋”改为“皮里阳秋”)  相似文献   

10.
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思想不集中,常用一个成语“心不在焉”,与之意思相仿的还有一个成语叫“心不在马”,它们都有典故出处。  相似文献   

11.
判断话语或言语的“真”与“假”有两条标准:一是依据客观事实;二是说写者意欲表达的信息。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看出英语语法中的主谓一致、否定和时态所展示的不一致。主谓的不一致表现在谓语动词的数与结构的不一致和与意义的不一致;否定的“真”与“假”包含了否定的转移、形式的否定与意义的肯定以及结构的肯定与意义的否定;时态的讨论含盖了一般现在时表过去和将来时间,一般过去时表现在和将来时间以及SINCE从句、“假”主动态和“假”被动态等。  相似文献   

12.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3.
在《周易》中,“经”解释为“径”,即阡陌;“济”解释为“渡”,即渡水。“经济”二字连用,最早见于隋代王通《中说·礼乐》:“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这里的“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古时有副对联云:“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经济”意即治理天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借用了古汉语中“经济”一词,赋予“财政经济”之意,使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人又将它从日本移植过  相似文献   

14.
《宣武教育》2005,(9):45-46
有人说,批评是有颜色的。有一种批评是黑色的。学生犯错后,教师“横眉冷对”,而且还施之以阴阳怪气的讽刺挖苦。“黑色批评”会使学生觉得尴尬、难堪,甚至是羞辱,而且还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抬起头来走路”。还有一种批评是白色的。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凶神恶煞”地大声呵斥,紧随其后地还可能是不堪忍受的严厉惩罚,这种批评给学生留下了一种“白色恐怖”的感觉,所以被称为“白色评批”。  相似文献   

15.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16.
林慧 《江苏教育》2007,(19):53-53
有一位教育家说:“不想当教学艺术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认真体会其中“艺术”二字。我们现在的班集体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管理的对象都是些有思维、爱活动、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优化环境中学习、成长呢?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美国有个“四橡镇”。顾名思义,这个地名的出处与四棵橡树有关。但有趣的是,其中内容还与数学有关,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8.
说“牖”     
(说文&;#183;片部》日:“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从片、户、甫。谭长以为‘甫’上‘日’也,非‘户’也,牖所以见日.“牖”字由三个部件组成,许慎及其所引谭长说皆以为三个部件都是表意的,即都认为“牖”是会意字。所不同的,为“甫”之上究竟是“户”还是“日”。若从谭说从日,则近于情理,牖即窗,本是用来透过日光的。若依许说,也似乎可通,因为“户”、“牖”二者同类,都是室内与外界相通的孔道,意义相通,但其说嫌迂曲了些。  相似文献   

19.
周士同 《河北教育》2005,(21):29-29
“读”与“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说”是“读”的目的,“读”是“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