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汗青 《新闻世界》2012,(1):150-151
我国首部商业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在央视播映,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于自然类纪录片,确切说是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的关注,热播同时也引发了纪录片领域对于《森林之歌》的分析。笔者以《森林之歌》与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作比较,分析(《森林之歌》在纪录片叙事手法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吴甜 《东南传播》2012,(1):145-146
《微观世界》和《森林之歌》分别是法国纪录大师雅克.贝汉和我国导演陈晓卿所拍摄的两部自然类纪录片。本文通过对比这两部纪录片在叙述手法和细节刻画上的差异,并对中外纪录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在借鉴西方同类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我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寻求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德银 《新闻窗》2008,(6):114-115
中央电视台历时4年拍摄的中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于2007年12月在中央一套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11集共550分钟的纪录片由摄制组深入我国各大原始森林,拍摄了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鹎、东北虎、长臂猿等珍稀动物及它们生活的“家乡”,用精美的镜头展现了人、动物与森林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姜在青 《今传媒》2012,(3):77-78
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中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故事化叙事和学术视野两个方面,对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森林之歌>进行个案分析,认为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上述两方面的有机融合与紧密互动.作为一次"试验",本文认为<森林之歌>在纪录片价值的三个层面,即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均能给面临发展困惑的中国纪录片提供丰厚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7.
<森林之歌>是中央电视台历经4年精心打造的纪录片,作为国内第一部自然类商业纪录片,它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的森林版图.本文主要尝试从叙事、立意、意境美三个层面分析这部纪录片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许燕 《东南传播》2011,(12):99-101
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叙述方法和细节刻画上的比较,试图发现中外自然类纪录片创作的差异。,叙述对象不同以及中外不同的创作理念,影响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和对事物的细节刻画。《森林之歌》成功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模式引人入胜,《微观世界》在细节刻画上注重对动植物各部位细致描摹,给观众以感官冲击。  相似文献   

9.
布鲁斯·查特文在《歌之版图》中,一面忠实地记录和伙伴寻访远古歌谣的经历,一面勾勒了几十个在旅途中邂逅的人的人像速写,在展示南半球古老、神秘风情的同时,讲述了芸芸众生的人生百态.在个人旅行日益流行的当下,《歌之版图》作为一本旅行类小说,其叙事角度、哲学内涵、文学价值都较具代表性,因而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10.
薛海彤 《传媒》2023,(9):47-49+51
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引发了全球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纪录片以倡导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用真实影像揭示生态环境真相,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以《众神之地》为代表的纪录片既有对生态美学的诗化实践,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生命哲思。  相似文献   

11.
李宝仪  陈岳芬 《今传媒》2020,(2):113-115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广播电视台产制了一系列生态纪录片,以配合中央高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本文以《红线》为例,意欲探求中央广播电视台生态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和呈现手法是如何推进主导范式的建构,将生态安全可视化和具象化,为民众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两部影片的简要概述《微观世界》是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拍摄的,反映一群同我们人类一样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却微小到我们平时很少去关注的昆虫生活的一部纪录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历时多年,推出后好评如潮,在法国,共有1600万观众观看了该片,创造了一个票房的奇  相似文献   

13.
夏颖  孙小涵 《视听》2023,(5):39-42
电视剧《麓山之歌》凭借新颖的美学风格、审美趣味和主题构建给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视听质感和追剧体验,在2022年热播剧中成功“破圈”。它不仅填补了工业剧在荧屏的空缺,也在叙事策略和精神表达上为新时代中国工业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时代的工业剧要以扎实、创新、优质的内容,奏响兼具社会意义与文娱意义的工业之歌。  相似文献   

14.
刘徐嘉 《视听》2023,(5):97-100
自然纪录片《众神之地》用充满灵性的顶级哺乳动物作为故事主角,以灵动的叙事技巧、含蓄的隐喻方式,讲述天地神灵的故事。该片基于千年积淀的民族地方风情,运用富含东方文化美学的视听语言,在生态环境矛盾凸显的当下,传达中国疆域生态的众神之声,呈现对生态美学的追寻,揭示生态和谐的艺术主题。  相似文献   

15.
李汶羲 《新闻世界》2013,(2):100-102
时间是一把刻刀,为文明刻下岁月的痕迹。古老国度的一砖一瓦都在讲述尘封的历史。《故宫100》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历史性题材纪录片,共100集,每集时长在六分钟左右。此部篇幅短小的纪录片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短篇幅又具有怎样的播出优势,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背景音乐作为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为其达到效果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综艺节目的配乐中,古典音乐显得十分特殊。昔日严肃的音乐风格使很多普通观众敬而远之,而今,综艺节目将部分古典音乐中的片段重新剪辑、挑选后放到节目环节中,使古典音乐在作品本身的音乐和社会意义上、商品属性上都发生了质的转变。本文以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为代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本曲目意义和性质上的流变。  相似文献   

17.
周军 《声屏世界》2011,(10):43-44
近几年来.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生态观念的广泛传播,现代生态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化研究和影视文艺创作领域中。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纪录片创作者以生态科学为理论背景,以生态学眼光聚焦自然生态。在与生态的对话中积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生态的咏叹调。纵观我国生态类纪录片,不论是《回家》《袁扁的鹭鸶》《抚仙湖》,还是《森林之歌》《水问》,  相似文献   

18.
19.
《欧阳海之歌》为谁而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海之歌》是一部描写解放军战士欧阳海从童年到参军、直到为抢救一列火车去推惊马而牺牲的成长历程的小说。这部小说于文革前的1965年正式出版,发行量达3000万(据不完全统计),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但《欧阳海之歌》在出版前和出版后,都有过重大修改。  相似文献   

20.
自人类出现以来,与大自然的抗争就一直在持续,到现在已经达到了让地球不堪重负的地步。马克思曾提醒过我们.“对多数人来说,19世纪的环境问题明显是遭受社会打击意义上的难题。它们主要是由日益与城市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农业工业化)相关的经济剥削而产生。”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把相关的预防措施予以实施用于外部环境的改善。所谓“生态主义”是指在绿色运动中强调解决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反省这一点。而生态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