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动漫作品中有着极具类型性的特征印象化技法,被称为"漫符"。以鼻子、眼睛、吐息、汗、泪、数码脸孔等元素构成的日本"漫符"的衍变与发展,也正是日本动漫对文化受容、时代要素以及消费需求所进行回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2010,(1):14-14
本刊观察:日本劝漫业影响全世界,被视为发展动漫产业的榜样,但凡事盏极而哀,曾经的风向露出颓势。日本动漫业的危机集中干两点,因行业氛围低迷导致的人才资源流失和网络免费服务对衍生产业的侵蚀。而这两点对于正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斯 《今传媒》2012,(4):155-156
日本动漫因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国民精神中的核心部分,在大多数日本动漫作品中被反复提及。武士道可以分为"素行-松阴-明治"系谱和"镰仓-战国-叶隐-昭和"系谱,日本动漫在描绘武士道精神时,两者皆有涉及。解读日本动漫中的武士道精神、寻找武士道的源流,可以让我们真正看懂日本动漫、读懂武士道精神,进而更加准确地了解日本。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日本动漫对我国影响深远,一方面,它以其多元化的传播策略掳获了众多"漫迷"的心,另一方面,伴随着日本动漫在我国境内的大量复制与传播,其中所裹挟的各种不良影响,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不和谐的暗涌。对此,应理性对待其跨文化影响,并作出建立动画分级制、打击盗版、管理"动画组"等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5.
刘源 《出版广角》2014,(15):70-71
中国原创漫画期刊从起步时期受到日本、美国等先进动漫国家的影响,一直到民族原创漫画期刊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知音漫客》是我国首个中国原创漫画刊物,其刊行上的周刊式革新和成功地与创作者对接成为《知音漫客》成功的重要因素,使得《知音漫客》成为了中国原创漫画成功刊行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漫友》杂志专注于动漫创作,动漫图书与期刊运营和增值服务,以及数字动漫、手机游戏、衍生产品开发等业务领域。其经营模式稳健,品牌价值高,经过十余年的悉心打造,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动漫产业最具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龙头企业。漫友文化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在动漫读物市场发行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目前最具品牌价值的动漫杂志,在期刊市场表现活跃,正成长为中国原创动漫领域的知名品牌,在亿万青少年群体中拥有强大影响力,在发展壮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较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动漫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动漫艺术家、广州漫友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出版人金城先生,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位漫画艺术家的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日本动漫凭借"用好角色演绎好故事"的创作理念,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在这些动漫作品中,大批被人们喜爱与熟知的角色逐渐成为商业拓展的基石.2008年以来,日本动漫市场规模始终保持在2000亿日元以上,国际动漫市场占有量高达60%,欧美动漫市场占有率高达80%,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动漫出口国.2016年,在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足球小将、哆啦A梦等知名动漫角色集体亮相,这种个性十足、充满灵动的广告形式,充分彰显了日本动漫角色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二次元"经济时代,日本动漫角色商品化已经成为全新的经济业态,并凸显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笔者从内涵、路径和前景三方面入手,对日本动漫角色的商品化及其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闻世界》2013,(8):371-371
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重磅推出的“我最喜爱的中国十大动漫形象”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数万名漫迷参与了此次活动。经过前期推荐,30个深受漫迷喜爱的经典动漫形象已经出炉,涵盖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动漫代表作,体现了中国原创动漫力量。即日起,评选活动正式进入公众投票阶段,  相似文献   

9.
姜滨 《传媒》2014,(20)
正对于动漫产业的管理,日本明确作为"国策"将其列入国家操控范畴之内,以政治、经济的双重层面规制了几十年来活力"过剩"的动漫创作。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规制意味着控制,而控制意图越为强烈的时代越是说明其发展动向与国家机器相悖。从历史角度上看,日本动漫产业的瓶颈期也会因此而到来。日本动漫被"规制"的历史与中国动漫相比,日本动漫最主要的传播特征是其所面对群体的广泛性,可令多年龄层的受众群体在其领域中寻得相对应的作品群,不再是单纯面对青少年。现实前提下,日本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动漫市场掀起了一股日漫风潮,大量日本动漫涌入中国,并占据了中国动漫市场的主要位置。而在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被挤压已久的中国动漫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不仅老牌漫画杂志纷纷开发数字出版模式,还出现了许多原创漫画平台,例如快看漫画、有妖气漫画、大角虫漫画等。这些平台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的动漫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促进着我国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本文将通过快看漫画分析我国漫画平台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发展动漫等文化产业的目标被正式列入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这两年出版行业涌现出一大批新的动漫期刊.2004年1月,旗帜鲜明地以"中国第一本成人漫画杂志"为口号的《漫时代》高调创刊.  相似文献   

12.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们感知动漫的能力。漫迷接触漫画的主要形式经历了由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介再到互联网的变化。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给漫迷提供了海量的动漫信息,也给动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而动漫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从一开始杂乱无章的动漫网站、动漫论坛传播,发展为依靠社会性媒体进行传播。本文从动漫传播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动漫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动漫信息在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介的传播模式,阐述动漫文化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3.
日本动漫企业在动漫作品创作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全过程中,都积极进行充分的市场化运作,用获得的资金来支持动漫的创作,运营模式体现出"以动养动"的特色.本文以虫制作公司和吉卜力工作室为例,对日本动漫企业 "以动养动" 的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澳门动漫文化产业协会、濠江青年角色扮演者文化协会和澳门动漫玩具游戏商会联合举办“澳门动漫业界台湾交流之旅”活动,期间将洽商澳门本地漫书出版,推动人才交流和学习展览经验。  相似文献   

15.
产业在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一直是产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日本动漫的发展也不例外.1985年至1995年是日本经济萧条"失落的十年",受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恶性事件的影响,日本动漫产业面临严重的危机,然而危机却孕育着希望.在此格局中,日本动漫产业发生蜕变并迎来的动画"战国时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澳门动漫文化产业协会、濠江青年角色扮演者文化协会和澳门动漫玩具游戏商会联合举办“澳门动漫业界台湾交流之旅”活动,期间将洽商澳门本地漫书出版,推动人才交流和学习展览经验。  相似文献   

17.
冰雪动漫展近日在哈尔滨市开幕.此次展会是国内首次以冰雪动漫雪雕形象为主,并突出冰雪主题的动漫展会.在展会入场处外,一座经过授权、约4米高的动漫品牌形象雪雕引来漫迷争相合影.冰雪动漫展主会场设立了电子竞技、国产动漫画展示、手游VR(虚拟现实)和国漫Cosplay大赛等多个板块.现场还打造了实景还原特大游乐区,并特开两个大型教室为广大漫迷们设立真人版实景、全息动漫演唱会.  相似文献   

18.
从日本动漫产业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漫大国日本已抛出"动漫外交"作为本国对外宣传的手段,而我国的动漫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也在积极地发展动漫产业,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出5~10年时间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如何借鉴日本的经验?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呢?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动漫产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动画片到动画、从动漫到大动漫、从传统媒体传播到全媒体营销的转变,这些转变使我国动漫产业在2013年从产业规模到产品类型,从产品数量到产品质量,从创新商业模式到完善产业链条,从管理体制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动漫产值保持高速增长,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近几年我国动漫产业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后,其经济价值与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已经初步显现,动漫产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产值已经从"十五"时期末不足100亿元,发展到2013年870.85亿元,比2012年增长14.59%(如图1)。  相似文献   

20.
刘胜枝 《传媒》2011,(11):51-54
手机动漫是指使用主流多媒体技术制作,通过移动通信网传播,以手机及各种手持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的动漫产品,包括漫画图片/彩信、手机漫画、手机动画、KJAVA、视频3GP等形式。当前,全球范围内手机动漫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日本,手机漫画年产值达5000亿日元,手机动漫已成为动漫产业的主要形式。日本有70%的手机阅读用户观看手机漫画,可下载到手机上观看的漫画数量已超过可下载至个人电脑或"商务通"上观看的漫画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