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覃嫦 《新闻爱好者》2011,(7):142-143
电影《撒玛利亚的女孩》中少女卖淫仅仅是导演思想表达的载体,阴暗深沉的人性罪恶才是导演批判的笔触指向。导演在表明人性深处善与恶的复杂缠绕的同时,无形中也在倡导着抑恶扬善。这与儒家崇尚"仁义"的思想内核也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青蛇》是一部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由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执导的经典奇幻影视作品。原作小说通过清冷诡谲、犀利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人性,而徐克导演以男性视角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角色特征平衡处理,在保持浓郁的个人电影风格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其对于所处时代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以及先锋式的改编。通过老练细腻的影视语言表现了角色丰富而强烈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影片特质,更添人文主义情怀色彩。本文从人物心理人格视角出发,解读影片中关于人性与情爱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3.
导演特意避免了种族冲突与宗教冲突,在展现贫富分化时,也没有着重于二者的对立。影片的核心是人性的转变——索西从不懂得爱转变为懂得爱[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出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赵月枝老师连同她的后来者们仍然执著地在所谓的"中心"中审视"盲点",在所谓的"边缘"中寻找"亮点"……华人学者赵月枝是从中国大陆走出的第一位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学者。2011年8月,其第一部中文专著《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被中国传媒大学纳入"新闻学与传播学名家论丛书系"得以出版。该专著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权力"与"社会"、"自  相似文献   

5.
人物报道要着眼共性,立足个性,选准角度,拍活"这一个",切忌脸谱化、概念化、千人一面。让观众所观看和认识的人物是丰富的而非单薄的;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是灵动的而非刻板的;是人性的而非物化的。观众仿佛与屏幕中的人物在面对面地交流,在真情互动,人物报道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11,(34):70-71
人性与兽性、宽恕与仇恨、黑暗与光辉交织在"9·1 1"这个历史节点上。幸存者们努力地思考,脚踏实地地过活,因为生命自那一天后有了重新定义的机会。在那片叫做"零点废墟"的地方,美国人首先建起来的是"倒映虚空",死亡与新生,已经是那场劫难的最后解答。十年过去,"9·11"似乎显而易见地改变了美国。美国卷入了3场在穆斯林世界的战争,这些战争以及美国的反恐政策令美国与穆斯林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管虎导演新作《杀生》上映。这部指向复杂的电影,有人看出了"党同伐异",有人看出"生死轮回",还有人看到了道德与人性的"勾结"。但聚焦到核心人物牛结实的扮演者黄渤身上,这话就好说了。他自己都承认,这是一个川话版的"大闹天宫",他演的就是被道义和宗法断了药的孙猴子。这个人物是他和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电影创作中呈现出一种"黑色"倾向,即影片的基调氛围、人物设计、主控思想等都与西方的黑色电影相接近,由于电影创作制度及环境的不同,这些电影在视觉呈现和对暴力、人性的挖掘中并非与西方的黑色电影完全一致,而是在经过本土文化的经验和改造中,在影片创作里融入黑色电影的元素和风格,因而使得影片具有黑色电影的风格和倾向。在基于创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的观察和审视中,黑色风格电影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文化、心理等现代性问题,进而表现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个体生命遭遇的现代性迷思。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一种包容很广的文体。因为其广,所以成就其大,从古至今,名家辈出,佳作如云。最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散文作家马瑞芳先生主编的《跨世纪的美丽——20世纪中国散文精品赏读》一书,就是一本体现着编选者独特的思想观、艺术观、审美观,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最新散文选本。该书选入的百余篇散文,都贯穿着一个主线,那就是美,超越功利与时空的具有永恒魅力的人情人性之美、深具穿透力的能触动人们心灵的思想之美,而这些都是水乳交融在美的形式之中,蕴藉丰厚的内容与轻松美妙的形式契合无间。可以说,入选其中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50余家巴黎传统书店在法国巴黎组成了"巴黎书店"联盟,以抵抗电子商务和电子出版的发展给传统书店带来的冲击。对于久久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独立书店来讲,这是一个好消息。在著名的文化、艺术之都巴黎,大大小小的独立书店一直在塞纳河左岸享有盛誉。文人墨客在这里交流、写作,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大大小小的独立书店,也就没有今天以思想、艺术而闻名的巴黎。  相似文献   

11.
在人多数影迷的印象中,导演尤里西·塞德尔的作品从不回避那些惊世骇俗的题材,比如,性与宗教,以及人性的噎落。  相似文献   

12.
当苏格拉底提出"我们该怎么生活"时,以道德语言为表征的防疫横幅宣传为人们勾勒出一幅人性匡正与义务建构的画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疫横幅宣传实践表明社区临时动员的可能性,匡正"人性的腐败"是防疫横幅宣传的伦理意义所在,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的界限模糊、礼貌原则缺失以及多维空间转场带来的价值冲突与伦理困境,也带来防疫横幅宣传实践的问题.本文提出横幅宣传在构建社区"防疫共同体"互爱的义务、初选义务和恰当义务的特殊价值,阐述防疫横幅宣传的目标在于将个体的异质思想转变为群体的防疫共识.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50余家巴黎传统书店在法国巴黎组成了"巴黎书店"联盟,以抵抗电子商务和电子出版的发展给传统书店带来的冲击.对于久久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独立书店来讲,这是一个好消息.在著名的文化、艺术之都巴黎,大大小小的独立书店一直在塞纳河左岸享有盛誉.文人墨客在这里交流、写作,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些大大小小的独立书店,也就没有今天以思想、艺术而闻名的巴黎.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仁、礼"控制思想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在将人看成是"价值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仁"(道德规约来约束人)和"礼"(外在规则来约束人)来对人进行管理的一种文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冉炎星 《东南传播》2022,(4):137-139
在非虚构写作中灾难作为重要的题材和元素,书写着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和意义。新闻和文学的联结,使得非虚构写作在保留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可塑性。通过对空间、情感、记忆的叙事,把握“灾难场”的人性精髓和思想价值。以“人”为核心讲述新闻的“故事”,把“众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观进行宏观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宋小妍 《今传媒》2012,(8):92-93
华语影片《如果·爱》是香港导演陈可辛初次进军内地市场的试水之作,用"陌生化"手法巧妙地将最具形式感的歌舞元素嫁接在《如果·爱》当中,把关乎人类普遍情感的爱情片放在镜式文本的套层结构中展开。影片建构在文本间的相互折射与照应,使得它更为直观地呈现出当代华语电影的镜像迷宫。香港电影与香港导演正在这座镜城中经历着"内心的流徙",经历着逃离、迷惘、质疑和异化,无奈而无助地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乃至个人经历放逐为他者眼中的观照行为。  相似文献   

17.
陈雪  宋健 《现代视听》2011,(9):51-53
卡梅隆导演的力作《阿凡达》从问世之初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多重隐喻、后殖民时代影像表达、人性光辉和原始崇拜等方面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剖析出了电影里"影射了真实世界"这一命题。最后指出,人类应当对自然充满敬畏,应当与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记者如是写道:"面对震后的废墟,我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不断中写稿,更是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出现是以"个人化"、"呈现真实"、"独立制片"等来标榜的。但是,这种"墙壁上的苍蝇"观察方式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在周浩导演的独立纪录片《龙哥》中,不仅让观众去反思了影片中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以及创作者的介入对影片发展的影响,同时,导演周浩通过影片也在反思个人对事件影响的存在。本文通过导演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和摄像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来探析独立纪录片在创作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0.
伍文静 《东南传播》2010,(12):92-94
张元是第六代导演突围的第一人,同时也是转投商业转型的第一人。张元无疑是第六代导演转型中的代表人物。本文将通过分析张元电影前后期在艺术风格、思想立场、目标市场的转变来透视第六代导演乃至中国当代电影政治、经济语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