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杀夫"故事——《云破处》。《杀夫》和《云破处》在"杀夫"的故事框架下,都有对人性恶的书写,都  相似文献   

2.
独裁的政体和疯狂的资本,是战争的两个翅膀。不斩断这两个翅膀,战争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陈兴来  李花 《今传媒》2012,(7):143-144
作为在上海出版的唯一美报——《大美晚报》供职最久的主笔、总编,高尔德(Randall Chase Gould)(1895-1975)在其长达45年的新闻从业期间,身兼数职。而在中国尤其是《大美晚报》近二十年的新闻编辑生涯中,高尔德所表现出的杰出编辑才能与管理才能,使该报迅速步入上海报业佼佼者之列。此外,他对新闻专业主义"执拗"般的坚守,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赵宜 《今传媒》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22):21-27
1944年,日伪北平武德报系统的综合性月刊《国民杂志》委派三位记者到中国华北日本占领区的石门、保定、唐山、滦县和济南进行考察,其后写就的考察报告"华北地方都市巡礼报告"刊登于杂志的4卷6期、8期与9期之上。三位记者以生活在沦陷区中国人的视角,以乡土书写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华北沦陷区日伪的殖民统治状况,并从民族生命内部观察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生动地描绘了殖民者和占领区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试图探讨考察报告的内容,揭示日伪借新闻媒介影响沦陷区民众,宣传日本"国策"的实际用意。本文认为,由于记者们的考察活动限制于其日本殖民者雇员的身份,其视野与权力主体必然形成一种共谋关系,即他们有意识地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与日本国策相一致的文化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6.
欧林宁 《视听》2023,(4):13-17
《银翼杀手》独特的视听语言诠释了未来人类与机器之间关于“主体性”的挣扎与思考,以人类“他者化”倾向为基础,以机器“主体化”趋势为载体,透过拥有“记忆”的复制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让观众感知到人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思考未来人机关系,通过后人类视域去理解未来“人类”的主体性缺失,将为我们重新思考未来人机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提示着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并以此探讨人与造物主、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话题。  相似文献   

7.
张畅 《东南传播》2018,(4):154-156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重要报道文体,在我国政治宣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数量和影响力比上世纪明显减弱。除却自身局限外,媒介环境、受众需求的变化均对典型人物报道效果产生影响。本文拟从"框架理论"出发,以《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及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寻求新时期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闻奖的设置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这两种看似不在同一层面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考察媒体如何尝试在"中国新闻奖"为代表的价值标准之外另辟别途,寻求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进行价值彰显的策略。本文在国家话语体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之中,为赋予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媒体寻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可行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以及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语文教育类学术期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办刊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两种期刊在地域特色与风格、内容与形式、读者与作者、市场定位等方面的比较,使广大读者和出版界同仁对语文界的这两种品牌期刊有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两本期刊,一南一北,同中求异,正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10.
杨帆 《东南传播》2014,(5):46-47
福建电视新闻频道《看东岸》栏目是一档每日播出的台湾新闻集锦节目,如何在短短30分钟内,为观众呈现最精彩、最浓缩的台湾社会全景?责编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台湾社会新闻,如何对这些社会新闻进行筛选?这都需要责编切切实实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摸透电视观众的需求和心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5大需求,分别是——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谷艳东 《新闻世界》2011,(11):129-130
选取环球网英文版与(《纽约时报》网络版对2011年中国“两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新闻报道篇数时间分布对比分析、新闻报道题材对比分析、新闻篇幅字数分布对比分析。本文提出在各国媒体愈加重视利用网络传播树立国家形象的今天,我国网络媒体要巧用传播技巧,进一步贴近国际受众的取向,不仅要做“中国政府的发言人”,也要做“中国百姓故事的讲述者”。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新闻人物研究尤其关注新闻思想和职业实践具有典范意义的进步记者.一般而言,该研究的展开需要兼顾三个层面.一是史料的获取.人物研究讲求文史互证和史料的新颖及真实,它建基于新闻语境的还原、报人思想脉络的梳理、交往活动的考证.鉴于新闻报道是“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统一”,史料工作也包括对新闻文本、书信、日记、回忆录与记者采编活动的整合.二是观察的视角.视角的选择决定了以何种框架去处理文献和确定立意.进步记者大多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新闻观念及职业实践也都与社会前沿、时代大潮相向而行.考察其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和求真求实的新闻职业精神的互动方为合理,因此应以新闻社会史的视角去统摄相关史料和议题.  相似文献   

14.
胡菡菡的博士学位论文《社会冲突中的信任之困——法官对敏感案件舆论的态度研究》,经较大修改和多次打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菡菡从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以后进入南京大学,先是由我指导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又由我指导攻读传播社会学方向的博士学位。其间,她曾先后到日本和美国访学。两度访学的经历,使她的学术视野有所扩展;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两个  相似文献   

15.
青春梦与文学记忆,金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金理不仅是"80后"文学批评家的翘楚,也是"80后"写作研究领域的翘楚。这本《青春梦与文学记忆》是他继《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之后涉足"80后"写作研究的另一力作,其史家视野令人难忘。在这之前,金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现代文学社团史和"名教批判"的研究上,这给了他极好的学术训练。因此,在研究"80后"写作时,他很自觉地将其置于文学史的传统中予以考察,梳理出一条条线索和脉络,使我们可清晰窥见其来龙去脉及  相似文献   

16.
职场观察类综艺作为一种新兴综艺节目类型已展现出回归理性思考、与观众进行现实性对话之势。本文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从“对话理论”出发,以《跃上高阶职场》为例,分析当下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与观众作为对话主体的对话模式、现状、效果及影响,检视对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双主体间如何在对等关系基础上达成现实议题的对话交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