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芊  孙妍峰 《新闻世界》2012,(10):154-156
第三人效应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多应用于对负面新闻、选举新闻、灾难新闻等的传播研究中。本文以“8·26包安特大车祸”报道为例,试从第三人效应理论分析"8·26包安特大车祸"报道的受众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3.
负面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适度报道负面新闻信息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引导舆论与监督职能,本文从"瘦肉精"事件入手,剖析负面新闻报道的特点、积极作用及其发展困境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媒体人对负面新闻持有偏见,认为负面新闻就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报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思想下,负面新闻一直是媒体不敢触摸的禁区。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信息透明与公开的程度提高,随着舆论环境逐渐宽松和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从一些固有的新闻宣传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区分"负面的报道"和"报道的负面",负面新闻有了宽松的报道空间。但是,如何处理好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如何掌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传播的节奏,如何让负面新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都是我们媒体人应当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丹丹 《新闻传播》2012,(4):143+145
要将真实的中国呈现世界,负面新闻题材就不能成为报道的雷区。对外宣传媒体应该第一时间报道负面新闻题材,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本文以"粮食安全"问题为切入点,以中国日报和USAToday对同一"负面新闻题材"——粮食安全进行文本分析,为我国外宣媒体报道负面新闻题材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统计分析了从2001年8月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9月北京奥运会结束,《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5份报刊的负面新闻数量变化,发现负面报道总体数量先增后减,顶峰是在2004年,但自然灾害类的负面新闻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在各类负面新闻中,体制类负面新闻所占比例最大,头版所刊负面新闻的比例在逐渐减少。不同类型的报纸对负面新闻的刊发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认为报刊上负面新闻报道规模的减少会引起中国社会中其他不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美  胡泳 《新闻记者》2012,(2):33-40
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是对外传播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领域。如何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既是对媒体传播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一个契机。本文以7·23动车追尾事故为个案,以中国日报网站和新华网英文版对事故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个案研究结合的方法,考察两家网站在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方面的表现,借此分析中国对外传播中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负面新闻信息如何传播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讨论这一问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本文认为,所谓负面新闻信息,是指负面性社会事实的新闻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对于负面新闻,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是辩证处理新闻现象,真实全面报道新闻事实,多种渠道传播新闻信息,力求负面新闻事实传播收到正面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呈现出"扎堆儿"现象,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厦大博导性骚扰女学生、南京虐童事件等,由某一事件引发的对某类事件的争相报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负面新闻报道有积极的一面,但当负面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时,就应该引起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深思。本文从传者、受者、媒介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的原因,并对由此所带来的社会传播效果做了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的“负面新闻”报道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负面新闻”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11.
周瑞 《今传媒》2011,(9):55-56
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失去信心。比如:某一个城市大量出现刑事案件的报道,受众就会对这个段时间段的城市安全产生怀疑。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作为党报新闻人,要把握好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度,要发掘挖掘"负面"新闻的正面细节,引导正面情感,调动广大受众的正面阅读情绪。  相似文献   

12.
在风险社会中负负面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其内容的震撼力也日益增强。新闻媒体在满足群众绅社会动态知情权的同时,也要孝虐社会大众的承受力等因素,注意把握负面新闻报道的尺度·在社会大众对负面消.忽的知情权以及负面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之阐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周婉馨 《青年记者》2017,(11):47-48
最近几年以来,一旦有热点事件发生,国内的各个新闻媒体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的发生经过做出报道.针对一些具有较大争议性的负面新闻,媒体通常采取深度报道的形式来加以呈现,使人们产生了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完全对等的错觉.本文建立在对现有文献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探究深度报道与负面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付一枫 《新闻世界》2014,(11):170-171
近年来,负面新闻报道对于社会环境、人们的道德标准及行为准则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不恰当的负面新闻报道方式虽然可以启发全社会的道德大讨论,但其更容易造成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损害、对新闻当事人的不公平对待、对司法公正的僭越等多种反面效应。因而新闻工作者应更加注重负面新闻的报道方式,找准新闻切入点,以人为本,提高传者预见性。  相似文献   

15.
<正>前言在2014年开学之季,学生失踪事件频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舆论的热点。在媒体报道中,负面新闻的比重明显增多,诸如犯罪、性、丑闻、事故等,负面新闻比其他新闻更加受人关注,吸引大众视野。媒体对负面新闻的适度报道不仅可以提高舆论监督,而且还能够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因此,在新传媒的影响下,对负面新闻传播的适度传播问题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一、负面新闻传播概述目前,学术界对负面新闻传播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舆论界对负面新闻的禁忌正在逐步消除,负面新闻报道已经从仅供领导阅读的《内参》变为了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党和政府自信心的表现。但是,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负面新闻,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为此,对待负面新闻的报道,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努力让负面新闻发挥积极作用,并为负面新闻的采写和发表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支持。一、正确认识负面新闻胡耀邦同志曾说过:"我们这样的大国,今天如果有谁专门收集阴暗面,每天在报纸上登一百条,容易得很!如果把一百条集中到一张报纸上,可以整整的覆盖四个版面,搞成彻头彻尾的阴暗画面,那就不真实了。  相似文献   

17.
陈霄雪 《新闻传播》2012,(7):185-186
负面新闻作为社会事件的否定性呈现,很容易产生价值观的隐性偏向。本文以近几年我国发生的负面新闻报道为背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新闻报道事例对比,得出经验教训,最后尝试提出改进我国负面新闻舆论引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焱 《新闻世界》2014,(9):243-244
在新媒体时代,因为社会事件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所以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事件越来越多的被报道出来。而负面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代也有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实例总结了这些特点,并对如何避免负面报道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罗君 《新闻窗》2015,(2):28-29
在传统媒体的日常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怪现象,例如:在南部省份发生的负面新闻,会由北部省份的媒体来率先进行报道;在北部省份发生的负面新闻,则会由南部省份的媒体来率先进行报道。对一些负面新闻事件,当地的媒体一般会"失声"、"失语",最多是过了很多天以后再来一个"转载"。这是什么原因?是当地媒体竞争不过外地媒体,还是当地记者  相似文献   

20.
刘旭 《记者摇篮》2010,(3):36-36
浏览2009年8月24日人民日报,看到了董力的一篇环球走笔《好消息让生活更甜蜜》。报道中说,西方一些媒体长期热衷报道负面新闻,受众对此日益厌倦。英国人提出,“限制媒体对本地及全球的负面新闻的报道”,“建立一个记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