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某报举办的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结业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给一条消息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介文章.参加考试的同志,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写.考试结果,在近50份考卷中,只有几份得了优,其余大多数是良好和及格.考试之后,有些同志问:什么是评介性稿件?为什么要写评介性稿件?如何才能写好评介性稿件?我就这些同志提出的问题,结合考卷中存在的缺点,联系自己撰写评介性稿件的体会,谈如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为什么“赶制”这篇电讯李庄《新闻战线》1995年第7期登载《精深凝练的典型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一文,同时登载所评介的新闻:《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肩题)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评介文章写得很好。惟这篇新闻不是出自邓小平同志口述...  相似文献   

3.
怎样写工作经验总结有一种看法,写文章,特别是学习和研究写作方法,只是少数人的事,同大多数人关系不大。形成这种看法,可能同过去谈写作方法,往往重表达、轻认识有关。这种看法不能说很妥当,因为许多同志在日常工作中有了成绩,发生了问题,有了经验教训,要向上级机关写报  相似文献   

4.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写的信大都是经过秘书室登记后发出的。为了保存毛泽东的手稿,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指定办信的同志将毛泽东写的信全文抄录一份以后,再发出支。有一次办信的同志将毛动东亲自封口的一封信也拆开来抄录了。止巧毛泽东把这封信拿回去修改,拆信的事被他发现了,他很  相似文献   

6.
1999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作为社庆活动之一,要征集本社的出版文物并陈列展出。在搜集文物过程中,总编室的同志告诉我,总编室存有一封胡乔木致顾均正的信。这封信的内容,早在1977年我到社时,就由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孟庆远向我们传达过,让我们学习领会,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但这封信的原件这次我才第一次见到。胡乔木原信是放在中青社的一个老式信封中的。原信写在中宣部的便笺上,共4页。同时还有李庚给蔡云同志的一个便条,便条上说“均正先生要求将此件复印两份,给一份他存,我看可以。老人把这封信看得很重,当作党的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杂志作为省委宣传部主管、湖南新闻界主办的一份公开期刊,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可喜可贺!杂志社的同志约我在创刊号上写几句话,写什么呢?刚刚跨入2001年,人类已经进入了新世纪。21世纪将是一个飞速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写一份材料,经常到档案室查阅文件。偶然翻到一份档案,管理档案的同志说:“这可是宝贝,是咱们研究所成立的证明,一般都不让用原件。”纸张很薄,而且时间长了,有点泛黄,拿在手里感觉都不敢翻看,总害怕不小心损坏了。  相似文献   

9.
图书出版以后就有不同的命运,有的由于内容平平,引不起读者的注意;有的由于评论界写的推荐评介,而在读者中迅速传播。但确实也有不少好书由于评论界对它冷淡而默默无闻,至少没有得到及时的广泛传播。50年代,何其芳出版过两本杂文集《星火集》及其《续集》,作者曾经给一位同志写信说:“谢谢你对于我过去写的一些杂文的评论!我那两本杂文集子所受到的待遇是比较冷淡的,好像《续集》尤为如此。”(见1991年1月11日《文汇报·笔会》)可见,图书的作者是多么需要书评  相似文献   

10.
写历史就是一个写人,一个写事,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人也好,写事也好,一定要实事求是,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写.历史是发展的,人也是发展的.现在有些作品和文章里写的人物,我看有些问题.下面谈几个有关写革命人物的问题.一、关于宣传毛泽东同志的问题烈士传《夏明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夏明翰同志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早期在湖南亲自培养和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书评漫笔     
一、评“书评”这几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书评工作也有发展。见之于报刊上的评介图书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提高。除了广大作者、读者、编者撰写书评外,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发表文章推荐好书,影响很大。例如,王震同志在《红旗》1982年第2期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胡绳同志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作了科学的评介,指出:“象这样的历史书,用来对干部特别是青年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最近,安徽日报对一九五六年第四季度和一九五七年全年所发表的作品进行了一次评奖,由该报优秀作品评奖委员会讨论提出,经编委会批准的得奖作品计有六十四件:其中文字报道一等奖一篇,文字报道二等奖三篇,文字报道三等奖二十三篇,标题三等奖四则,图片一等奖一幅,图片二等奖一幅,图片三等奖十二幅.获文字报道一等奖的是陈加居写的一篇描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通讯"草契".(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研究,本刊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并由安徽日报复斤同志写了评介).  相似文献   

13.
读了赵梓雄同志的《汗水和心血》(载《出版工作》一九七九年第九期)心情颇不平静,很想发点议论。在一间拥挤的小屋里,在昏暗的灯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倦缩在床前的小板凳上,一字一句地看稿,为一部遭到压抑的小人物的新作熬红了双眼……,该社戏编室的同志,破例地为此召集了小型编辑会议,阅读剧本并决定出版。作品问世后,戏编室的编辑又写了第一篇评介文章。终于,把一株跑马场上可能遭受蹂躏的嫩苗抢救了出来。这是何等的胆识和气魄,多么认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写一份材料,经常到档案室查阅文件.偶然翻到-份档案,管理档案的同志说:"这可是宝贝,是咱们研究所成立的证明,一般都不让用原件."纸张很薄,而且时间长了,有点泛黄,拿在手里感觉都不敢翻看,总害怕不小心损坏了.  相似文献   

15.
《全国新书目》2014,(10):14-14
邓颖超同志生前曾经给周恩来同志的侄子周保章同志写了50封信,字里行间记录了她从学习、生活、健康、婚姻、家庭等方面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其中第一封信写于1957年2月21日,最后一封信写于1981年6月,时间跨越了20多年。这批书信绝大部分是邓颖超同志委托秘书张元、赵炜同志代笔,经她审阅后寄出的。在编辑过程中,周保章同志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他写的一些背景介绍,对帮助读者理解书信的内容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6.
31.1978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的“文艺随笔”专栏刊发了一篇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题目叫“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文章称: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31.1978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的"文艺随笔"专栏刊发了一篇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题目叫"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文章称: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我对绘画是外行,但是爱看画,也爱看报纸上评介画的文章。近年来各地举行的画展多起来了,常以不能亲眼看到为憾,便找报纸的评介来看一看,也算过酒家而知其味了。评介有写得很好的,几乎把读者带到了画面前,看到了画上的笔触、色彩……。但是也有些文章读了感到很不满足,甚至有些失望。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在评介国际新闻稿件中发现,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盛世良同志写的通讯、消息以及花絮新闻,都具有浓烈的现场气氛,我很想当面向他求教,探讨一下驻外记者采访写作的经验。但他常驻国外,不便直接叙谈。然而机会来了,去年8月,应前苏联《论据与事实》周报的邀请,组织上决定派我前往参观访问,趁此良机也实现了我的愿望。在莫斯科的“萨律特”旅馆我同盛世良同志畅谈起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这篇短小的书评,写得生动、简炼,别具一格。为了启发思路,本刊特予转载。写书评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评书的思想内容,也可以评书的艺术技巧,可以评其构思运笔,也可以评其文字的驾驭能力,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评论其中的一章一节。我们出了一些好书,作者编者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很少有好的评介文章。我们的编辑同志要编好书,也要注意组织不同形式的评论文章及时向大家推荐,帮助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