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倩 《新闻世界》2013,(8):122-124
“网络迷因”又称“网络爆红”,指某个信息或理念迅速在网络用户间传播的现象。近几年,各种“网络迷因”事件层出不穷,以狂欢理论观照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狂欢的精神和特质。笔者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分析这些具有狂欢表征的现象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2.
袁珂 《新闻爱好者》2011,(11):115-116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既是社会现实的投影,代表了某一事件或现象,也映射出当代人的集体心理和精神特征。网络热词的走红,是一种时代的集体倾诉,是当代人情感归属需要的体现。而个性张扬与从众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过程中既是一对矛盾,又是重要的心理基础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燕侠 《新闻爱好者》2011,(22):115-116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既是社会现实的投影,代表了某一事件或现象,也映射出当代人的集体心理和精神特征。网络热词的走红,是一种时代的集体倾诉,是当代人情感归属需要的体现。而个性张扬与从众心理在网络热词的创造过程中既是一对矛盾,又是重要的心理基础和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4.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作为我国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产物,成为网络原生代们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走进虚拟狂欢世界的重要媒介。本文以《明星大侦探》为个案,通过分析其内容、主体、场景和语言的狂欢化表现,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狂欢现象进行全面阐述,希望能给予有关学者和业内人士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香港电影演员陈冠希与多位女明星的不雅照片在网络上疯狂扩散,酿成了一起影响极为恶劣的网络丑闻,被称为"艳照门".这些艳照被肆意传播,风靡整个网络,由于其突发性与影响的广泛性,故也被称为一场影响空前的"网络雪灾".在这样一个大范围的集体偷窥和狂欢下,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巴赫金提出的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有了新的适用性,直播购物、表情包、双十一等都是新的狂欢形势,本文将从网络狂欢理论的相关概述、新媒体环境下狂欢理论的呈现、狂欢理论的影响、狂欢理论的反思与建议四方面入手对狂欢理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与普及,给"网络神曲"提供了迅速走红的契机,也使得"网络神曲"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神曲"实现了全民参与和全民狂欢,也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话语体系.文章针对这种现象,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网络神曲"走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神曲"热提出了一些冷思考.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英 《新闻前哨》2009,(8):87-89
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范跑跑”等流行语不断涌现,被人们反复套用、化用,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其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时代的新剧营销,都会伴随着影响力巨大的网络狂欢,在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中,快乐至上的网民心态造就了难以控制的狂欢盛世.本文从网络狂欢的内容、渠道、主体行为等方面对新剧营销网络狂欢模式进行分析,探究模式的环境、传受双方主客观意愿等条件,从而找到狂欢失度的原因,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象级的网络综艺《创造101》呈现出选秀综艺节目新模式,从消费偶像向创造偶像转变,本文结合《创造101》文本,从资本主导下的文化工业生产和原子社会中的粉丝集体狂欢内外两个维度分析这一转变。选秀节目作为文化商品,在形式上呈现出程式化倾向,在运作上呈现出父权资本逻辑,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资本推动粉丝群体集体狂欢,将粉丝和偶像都裹挟其中。  相似文献   

12.
费银银 《新闻世界》2012,(7):299-300
网络世界的狂欢化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论述网络文本特征与网络世界环境关系的文章也已经很多,但其主要是从微观以及技术的角度进行论述,而对人文问题关注较少,本文主要从宏观和非技术的层面上论述网络文本的特点,并将其与狂欢化的网络环境相联系,凸显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3.
韩玉彩 《东南传播》2022,(8):117-119
我国的户外音乐节自2000年起步发展,随后举办数量和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将户外音乐节视作一场仪式狂欢,研究户外音乐节成为互动仪式的要素以及户外音乐节作为互动仪式产生的结果。从互动仪式视角来看,户外音乐节的参与者通过集体狂欢的仪式,在符号建构的情境中实现心理的代偿性满足,将个体的情感能量凝聚升华为集体的情感认同,并通过身体在场或是虚拟身体在场的方式参与到互动仪式中,共享情绪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元化和大众化需求环境下,网络自制剧显示出很强的年轻化文化特点,"狂欢化""情感文化""幽默文化"等文化元素,语言风格高度贴合青年人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情绪表达,剧目内容与现代青年受众的审美意识相符合。因此,满足受众心理是网络自制剧成功与热播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当下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网络综艺节目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病毒式传播,已发酵成为现象级事件。本文试从后现代视域探讨网络综艺节目狂欢背后体现的后现代特性并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互联网空间的灰色文化已经悄然出现。继李毅吧"屌丝文化"之后,以戒赌吧为代表的网络社区又滋生出带有底层狂欢特性的"戏耍堕落"话语现象,这象征着中国网络空间话语调性的再一次下沉。本文以戒赌吧为案例分析了其利用身体化流行语与行业黑话结合的话语生成机制,解读了在其传播扩散过程中出现的"把关人"缺位和意见领袖重生的奇观现象,并从微观的社会心理层面和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对现象成因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社会底层群体为应对认知失调而采取的"话语狂欢"策略本质是一次危险的逃避,关注中国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和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症结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季静 《编辑之友》2017,(6):54-57
电视剧网络口碑传播以“生产性文本”为最佳载体,借助互联网所提供的丰富而便捷的交流渠道,形成一种“迷群”带动模式下的集体狂欢.其传播路径可划分为酝酿、触发、爆发和消退四个阶段, “引爆点”则决定着电视剧网络口碑传播路径的长短和走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戏谑化"表达在网民群体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集体狂欢",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影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这类话语的起因和功能,探讨其可能的潜在危机,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丹 《东南传播》2011,(8):64-65
网络自出现之始就被女性主义者赋予极高的期待,认为其可以重构两性不平等形态,使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但网络不过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本文以近年出现的网络女红人为例进行分析,认为社会厌女症延伸到了网络上,引发一次次媒介狂欢,这种狂欢却对女性造成伤害。因此不能盲目地认为网络是女性解放的工具,应努力改善网络和女性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红"能够流行开来,除了缘于技术层面的媒介演进外,还受到了围观式的传播情境、议题的社会勾连、受众文化消费与认同的符号逻辑等的影响。鉴于当前网络场域中"榜样权威萌化""网红"日趋成为一种文化常态,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网络女性主义、狂欢围观传播情境、认同的生产与表达等多维度地对"网红"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