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频率也不例外.我们学习频率的目的就是分析研究它,让它朝着人类有利的方面转化.下面这个小故事就是关于频率的典型应用.传说在公元1053年,割据南方的依智高叛乱,宋仁宗命狄青率军讨伐.从汴梁到宾州山路崎岖、寸步难行.10多天的连续行军使将士们疲惫不堪,军心动摇.狄青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突然他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相似文献   

2.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3.
狄青是北宋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抵御西夏的战争和平定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中功勋卓著,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为人缜密,智勇双全,有远见卓识,善行兵法,且不贪功不贪财,现存的平蛮碑、墓志铭等碑刻材料也给予了狄青很高的评价。狄青虽成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牺牲品,却仍旧流芳青史。  相似文献   

4.
大英雄狄青     
《红领巾》2006,(9)
北宋年间,狄青的家乡遭遇了大洪水,年幼的狄青把马槽让给了别人,自己却被急流卷走。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僧救起了昏迷的狄青,教他读书写字,传授他武术和为将之道。八年后,狄青在师父的劝说下放弃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前往首都东京(现在的河南开封)投军,意欲报效国家。初到东京狄青打伤了仗势欺人的皇亲孙义后主动投案。在负责此案的包拯包大人和号称“侠王”的郑亲王的帮助下,狄青被无罪释放,并当上了郑亲王的贴身保镖。狄青奉命刺杀孙义失败,遭杖刑八十并监禁三月。在此期间,狄青在包大人的悉心教诲下意识到要懂法守法,不要成为头脑简单的私人保…  相似文献   

5.
<正>狄青出生在北宋一个贫穷的家庭,不甘平庸的他从小刻苦练功,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次上阵都披头散发,戴上铜面具冲锋陷阵,有勇有谋,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次的战争磨炼中,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战功累累的名将,和南宋的岳飞齐名。宋仁宗觉得他是个人才,便破格提拔他为枢(shū)密副使,手握军事大权。从"穷二代"到"官一代",狄青的前半生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6.
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南部蛮族农民首领侬智高,借不断扩大之势力,欲建立"南天国"政权。梦想独立于大宋江山。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在与侬智高一决雌雄之前夕,狄青主演了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一幕:月黑风高的一个夜晚,狄青精心准备  相似文献   

7.
艺高人胆小     
诸葛亮“算无遗策”也有遗策,“多智近妖”毕竟也是人不是妖。有一回他命令赵云率军攻取一座城池,他连赵云的军队何时出发,何时吃饭,何时行军,何时攻城都排了一个计划表,结果赵云出发了,他发现事情大条了!  相似文献   

8.
谈脸     
流传在绍兴民间的一个故事中说:包龙图和狄青是互易了头颅的。原来包公本是天上的文曲星,狄青是武曲星,他们同时下凡,扶持宋室江山。包公是要做文官的,本来该有一张小白脸,狄青则是黑头,恰象一个武将。但是包公下凡时,因为匆遽,错拿了狄青的头,以致狄青也只得将错就错地戴了包公的头下凡。因此,后来狄青出战的时候,为了要把相貌装做威武,就得披头散发,用一个铜面具遮住那张小白脸。而包公,则至今尚被呼为“包黑头”。  相似文献   

9.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人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10.
破釜沉舟     
《同学少年》2008,(4):45-45
秦朝末年,诸路义军云集讨伐秦军,秦将章邯率军北渡黄河,围困巨鹿城中的赵歇,诸军皆慑于秦军的强大而不敢加以援救。只有项羽挺身而出,引兵东渡。项羽命士兵每人只带足三天的口粮,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在渡河后,把渡船全部凿沉,连住宿的帐篷都烧掉,自断后路,以死相搏。项羽军于绝境处士气大振,人人奋勇,越斗越猛,最终以少胜多,"败章邯,掳王离,大破秦军"。  相似文献   

11.
艺高人胆小     
都说艺高人胆大,艺高如诸葛亮者,也有失策。有一回,诸葛亮命令赵云率军攻取一座城池,他连赵云的军队何时出发、何时吃饭、何时行军、何时攻城,都排了一个计划表,结果赵云出发后,他才发现出问题了。进攻途中,有条河正涨水呢,若按原定的计划行军,整个行动将功亏一箦。诸葛亮正急得不行,赵云那边却传来喜讯,城池已破。原来,赵云事先知道河水会涨,还没出发,就让士兵准备好了舟筏。有这股细心的劲头,怪不得赵云  相似文献   

12.
狄青和狄家将的故事从两宋发端,历经元、明、清,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清代,狄青故事进入创作繁荣期,出现了四部以狄青和狄家故事为题材的章回小说。这四部小说融合历史史实、民间传说、话本以及讲唱文学中的叙事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狄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作者大量采用了民间叙事的手法、方式,使这四部小说都带有程式化的叙述模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传奇性的情节描写,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叙事色彩。  相似文献   

13.
魏周府兵制,除具有置府收兵与行军作战等军事功能外,又有使军将在朝廷中仕官的政治功能。军将拥有的府兵军号常常被用来分职授阶。这使得府兵军号逐渐与本来职事相分离,转变为一类散秩,又由散秩经位阶序列化,发展为戎秩。戎秩与将军号共同发挥特殊的本阶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魏周国家官僚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军礼的由来     
《中学生天地》2007,(12):57-57
军礼是军队中使用的严肃礼节,军人们行军礼表示他们对他人的敬意。关于军礼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十六世纪末,英国军队奋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相似文献   

15.
北宋欧阳修基于宋朝推行忌讳武臣和文官治国的“重文轻武”的政治路线,而忌妒武臣狄青执掌军事(枢密使)大权和有威名,向宋仁宗上奏折诬陷狄青有篡位野心,“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请求罢免狄青,结果加快了“积弱”的北宋出现“靖康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偏安江南的南宋一些文官依照欧阳修诬陷狄青那样诬陷岳飞等抗金将领,使得南宋仍然处于“积弱”挨打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正初识经典《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孙武,字长卿,被后世誉为"兵圣",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孙子兵法》全书共分十三篇,涉及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这十三个军  相似文献   

17.
主要论证了凉州失陷后率领河西军移镇沙州的人为杨休明,亦讨论了河西军移至沙州的时间。认为以前学界之所以流行率军移镇者为杨志烈的说法,是因为将P.2942中"玉门过尚书"一语误解为尚书经过玉门关,将原句的主语和宾语倒置了,原卷该句的正确解读应是玉门军将士祭拜尚书,其文意与传世史籍有关杨志烈在凉州陷落之前即被害于甘州的记载相符。P.3952和P.4072(3)是特殊时期的度牒代用品,可以佐证率军移镇者确为杨休明,而因战乱与唐廷联络困难,移镇沙州初期杨休明还没获得节度使正授,以致两件文书对奏事者杨休明职任的表述方式非常特殊。唐廷接获奏报并认可杨休明为节度使和移镇沙州既成事实的时间是大历元年(766)五月,而据P.2942抄存的多则判文分析,移镇的实际发生时间则早于此,为永泰元年(765)秋冬或稍早些时候。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文人的笔记小说记载了不少关于北宋一代名将狄青的流传故事,这些记载不仅极有史料价值,而且颇具戏剧性和故事性,实际上构成狄青性格符号自我所具的传奇英雄与卑微武将的双重形象特质。从历史叙述符号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笔记中的狄青形象描写,其叙述视点既反映了文人对武将的身份符号的道德判断,同时也流露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文化心态。解读宋人笔记中的狄青形象,使我们转换视角,得以透视一个文人社会的环境,更好地理解北宋武将的生存状态及士大夫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赴朝行军记     
1951年6月,我志愿军第67军199师597团作为第二批参战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当时,我在该部三营重机枪连任班长。时隔半个多世纪,入朝初期那段艰难的行军经历,仍历历在目,成了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20.
思茅地区澜沧县文管所征集到的"都督之篆"印,是清代杜文秀大理政权于同治元年(即壬戌年,公元1862年)铸造颁发的"都督"印,与当年回民起义军南攻今思茅地区有直接关系,印主人是率军攻打景东、普洱、思茅的蔡三都督蔡得春.此文物证据解决了一些回民起义军在思普区活动中的存疑和史实印证问题,丰富了云南近代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