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的问题此前还停留在理论思辨的规范研究阶段。文章将高校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作为心理契约主体的双方,开发了一套能对双向心理契约进行有效测量的问卷量表,通过收集并分析师生两个渠道的调查数据,对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内容、双方责任履约的相关性及履行的情况展开实证研究,验证了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理论的一些假设。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心理契约理论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高校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阐述了思政心理契约的定义、特征、构建方式和内容以及维护良好思政心理契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肖玲  元文学  李涛 《大学教育》2023,(14):90-96
课程思政理念是各学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构建的核心理念。课程组立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框架、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及考评内容予以构建,并对构建思路加以阐释。依据体育课程思政核心要求,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和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间的关联性。针对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提出建立质量保障制度与机制、善用现代与传统教学模式和优化思政育人环境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两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学生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心理契约双向视角,运用双向心理契约测量量表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不同高校男、女生与教师缔结的师生心理契约在具体内容上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高校男、女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高校不同性别学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挥棒。通过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文本分析,明确课程思政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评价方向是学生发展效果,并提出"大学生专业精神"的概念,作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联结点。然后,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两阶段六维度"的专业精神动态测评模型,在学段中期评价专业情怀,包括专业认同感、专业学习投入度和专业心理契约等三个维度,学段终期评价专业信仰,包括专业知识获得感、专业志向和科学道德责任感等三个维度。本测评模型是一种理论尝试,其有效性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6.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将高校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作为心理契约主体,开发一套测量心理契约的量表。运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师生的调查数据,验证了高校师生心理契约中教师期望效应,解决了双向视角心理契约内容非唯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类课程是主要向学生输出西方文化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向师生普及课程思政理念、修订教学大纲、甄选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等多种手段对此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认知评价理论,通过分析大学生课堂体验的课程思政“关键育人事件”发现,课程思政有效教学能够满足大学生对自主学习、教学能力和师生关联的心理需求,具有促进育人本质“回归”、教师素养“守正”和师生关系“重塑”的现实意义。高校课程思政课堂是一个多种微观权力、多方行为主体和利益关系相互作用的教学场域,高校可通过优秀文化融入、权力协同共治和师生互动共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场域,助推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覆盖高校全课程的重要内容,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可以分为课程思政堆砌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嵌入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融合式发展阶段.课程思政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实现高校思政建设的准确定位,针对高校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分析总结课程思政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基本路径和工作推进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针对学界误把未明说的期望直接当作心理契约这一问题,对心理期望与心理契约两个概念的差异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高校师生从相互期望到心理契约的演进为线索,对师生心理契约的形成及其履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最后,文章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高校管理者应对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进行引导调控,才能促进师生心理契约达成并发挥其既激励又约束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三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内容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心理契约的双向视角,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从师生相互期望中提取出心理契约的各自责任,验证了不同高校师生的心理契约均源于主体双方的相互期望,而各自的内容则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等假设。进一步运用Welch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测三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共同部分的均值水平,结果表明即便是师生心理契约内容相同的部分,不同高校师生对有关责任承诺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以心理契约为视角优化高校课堂管理,有助于强化师生契约意识,通过可感知的约定实现学习主体对课堂规范的自觉遵循。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契约以师生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允诺为基础,具有理性化、平等性和应变性特征。运用心理契约优化高校课堂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构建心理契约,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履行心理契约,营造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修正心理契约,实现灵活应变的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心理契约为视角优化高校课堂管理,有助于强化师生契约意识,通过可感知的约定实现学习主体对课堂规范的自觉遵循,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契约以师生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允诺为基础,具有理性化、平等性和应变性特征,运用心理契约优化高校课堂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举措:构建心理契约,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履行心理契约,营造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修正心理契约,实现灵活应变的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14.
高校课程思政理念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但课程思政建设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分析课程思政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相关讲话,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高校普通课程设置现状,简要探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高学历辅导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较高的自尊、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与高校心理契约内容也具有特殊性。文章从规范型、人际型、发展型三个维度将高学历辅导员与高校的心理契约内容分为九个方面,对应分析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和内涵,提出了高校干预高学历心理契约违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赖丰  梁骏 《林区教学》2022,(2):17-21
推进书法专业思政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书法课程独具特色且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从审美教育资源、人文教育资源、价值观教育资源三个方面挖掘高校书法课程蕴藏着的丰富育人资源;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全新厘定高校书法课程教学理念涵盖的功能定位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高校书法课程要从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着手,做好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总体设计。通过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书法课程研究,实现专业课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学生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双向心理契约视角,运用心理契约测量量表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验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只有部分与各自的自我期望契合而达成心理契约"这一基本结论:不因学生性别不同而发生改变,但男、女生与教师缔结的心理契约具体内容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男、女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情况作了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它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但是,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思政教育显得愈加重要,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必要性和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了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具体措施,希望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早日构建我国“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契约具有主体的双向性、动力的内驱性、影响的持久性等特征,它比正式契约更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在高校中形成"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同行、文本契约与心理契约并重的新型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基于心理契约产生的三阶段,高校应采取招生、培养、就业全程心理契约管理策略;基于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高校应采取从物质激励维度、情感激励维度和发展激励维度进行全面心理契约管理策略;基于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行为风险,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消除信息不对称、采取同伴教育的全员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根据课程思政理念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研究深度及其在高校的实践广度,其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基于学科德育经验的课程思政理念探索阶段(2005-2013)、课程思政从理论构想走向试点推进阶段(2014-2019)、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全面推广阶段(2020-)三个阶段,遵循着从“专员育人”到“全员育人”、从“阶段育人”到“全过程育人”、从“单向育人”到“全方位育人”的演化逻辑,最终指向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当前,要继续推动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向纵深发展,一要发挥政策作用,助力育人实践;二要完善体制机制,做好育人保障;三要明确主体责任,提升育人能力;四要挖掘思政资源,筑牢育人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