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口气读完张水鱼的新著《巧解读——语文有意思》后我不禁自言自语:"这本书实在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案头书.这本书对一线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都太有用了."说有用,不仅仅是水鱼老师对文本的巧解读可以拿来用作备课资料,更重要的还在于这本书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但凡优秀的语文阅读教学,无不展示出执教者对文本深入开掘的功力,散发出“文本解读”之花的沁人芬芳。陈日亮老师《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一书,不仅从语文老师“熟读”的文本中发现新的意味,呈现一个个精彩的“解读范例”,更给一线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思路、方法以及课堂上如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不仅有批判,更有建设,令人眼目一新,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相似文献   

3.
一(四)班有个小朋友叫“罗兰”,我想:世界上发明第一枚邮票的人不是叫罗兰·希尔吗?我把这告诉了她。我还问她:“你觉得是‘罗兰’好听,还是‘希尔’好听呢?”罗兰想了一下,说:“还是‘罗兰’好听一点,因为是我妈妈给我取的。”我说:“我叫你罗兰·希尔好吗?”她笑了。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搞错了。英国人的姓名和我们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把姓放在后面,名字放在前面。‘罗兰’是他的名字,‘希尔’是他的姓。不过,台湾有个女作家也叫‘罗兰’。”哇,一下子冒出了三个“罗兰”,真有意思。我的名…  相似文献   

4.
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文本能动的展开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读好“三字经”,着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厚度、效度与宽度。  相似文献   

5.
闫学 《福建教育》2008,(6):18-19
在今年第3期,本刊刊发了“聚焦‘文本解读’(一)”,邀请了几位一线教师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积淀为基础,总结了自己解读文本和引导学生走上解读文本之路的一些有效经验。本期,我们刊发“聚焦‘文本解读’(二)”,邀请几位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名师以具体的课例谈他们解读文本的方法。闫学老师认为,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背景下,文本解读应有宽度、有深度、有个人见解;胡兰老师提出,文本解读须经历三个心理阶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戴建荣老师通过不同目的的“读”,读出了文本的崭新境界;王风和孙建锋老师通过比较阅读,为读者展示了解读名家名作改编的课文的思路;而朱国忠老师的文章则通过破译疑难句意的途径告诉读者文本解读的另一思路: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他们不同风格的解读思路既为我们道出了文本解读的共性方法,也阐释了富有特色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的“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称为“课文解读”更准确。解读课文时,可用“三步解读法”: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第二步,敢于质疑释疑;第三步,提炼精神营养。三步解读,先后有序,不可颠倒,不可偏废。一、“课文解读”出生记2015年暑假,我有幸聆听了贵阳市十九中陈华老师的讲座《从语文的阅读教学看文本解读的内容及策略》。陈华老师介绍了孙绍振老师的“还原及对比”  相似文献   

7.
<正>千年前的仓颉必定未曾料到,昔日他所创造的两组字,竟让无数后人主动或被动地在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人生思考中,徘徊了数千年。人们渴望着意义,亦渴望着有意思,却经常迷失在其一或纠结于两者之间。殊不知,每个人都应该在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交合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契合点。有意思却无意义的人生是浅薄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可是,现世中的人们又有多少沉溺于这种浅薄中而不自知?自爆其丑的“网红们”,为求出名,不惜以丑为美,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文本解读可不求甚解。”这话我不敢苟同,任其说我也只能赞同一半。在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说文解字》云:“读,诵书也”,“读”字的本义是背诵朗读的意思,后来“读”又引申为“阅读和理解”。书大体上具有文本与意义两个方面,陶渊明的“读”和“解”实际是说了知意而后达理这样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读和解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应银秧 《作文》2022,(Z3):28-29
<正>湖北荆州卷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话是最常见的:与他人对话、与自然对话;有面对面对话、书信往来对话、网络对话;可以与当下对话,也可以与过去未来对话。题目一:请以“有意思的对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二:有的对话有意思,有的对话有意义,有的对话令人警醒,有的对话促人成长,催人奋进。请以“从一次有意义的对话说起”,写一篇演讲稿。  相似文献   

10.
“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的拓展.给了学生想象放飞的天地;文本解读的超越,给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必须看到.由于理解偏颇.不少教师“多元解读”陷入误区:偏离目标.追求解读空间的广阔;舍本逐末.追求答案的丰富.在“多元解读”的课堂上.教者往往无所适从.难以驾驭;学生往往满头雾水.如堕云海。为保证“多元解读”实施的健康、有序、高效,必须对“多元解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为一线老师提供可以借签的操作方法。鉴于此.我们选取了特级教师黄桂林老师撰写的多元解读研究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王君老师作为新课改后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的课堂教学一直广受好评,而一堂好课的基础是对文本有着独树一帜的解读。因而本文拟通过研究王君老师文学类文本的课堂实例,提炼出她的文本解读特色,为即将踏上讲台的新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沈华 《云南教育》2008,(1):15-16
某文学批评家尖锐地指出,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此话颇具深意地指出了语文教师身份的多重性:知识的传授者和文本解读的批评者。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阐释和批评文本的角色,既不能被文本以及文本的单一阐释征服,也不能学作旁观者“站在桥上看风景”。教师与文本应是若即若离的,犹如顾城《远和近》中描述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俄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样。可是,现实中语文教师“批评解读身份缺席”时而有之,文本解读得干瘪无味,对文本的窄化理解时常发生,这些都导致文本内在美的“流失”。请看以下两则例子。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渎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书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而意”,  相似文献   

14.
一双滑冰鞋     
当云的老师找到云的时候,云正在溜冰场上飞奔。云没有发现老师正依在栏杆旁注视着她,她的身影在溜冰场上穿梭滑翔,像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老师没有惊动她,老师想,云将来也许是一名不错的溜冰运动员。直到一位穿着入时的女孩附在云的耳根说了什么,云才停在旁边,眼睛瞅了一圈,目光落在老师的脸上。但云没有脱鞋的意思,老师来了气,很突然地就上来了。老师是在查学生寝室发现云不在才出来找她的。老师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深夜找她了。老师不得不走到云的身边,眼光咄咄逼视着她,“还不想走吗?”  相似文献   

15.
冯芳 《宁夏教育》2013,(11):55-56
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6.
就较为准确地解读教材文本而言,注定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笔者以为,若能做到“四心”合一,即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心合而为一,一以观之,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解读”方法。试以《大海睡了》为例,略陈管见。从解读教材文本出发,在我看来,“作者的心”集中反映在以“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写就的“第一等真诗”;“编者的心”重要体现在把“第一等真诗”吸纳于教材,并通过“教者”这一桥梁过渡给学生。“教者的心”关键在于领会“编者的心”,意会“作者的心”,智慧“学生的心”。以“教者的心”领会“编者的心”,是准确解读教材文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诚然,解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打造高效课堂,离不开课前对文本的精心解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不但要有文本意识、课程意识,还要有生本意识.生本意识体现在文本解读上就是“生本解读”.曾有教学名家在生本解读上犯“越位”之过,普通老师对此问题更须谨慎定夺.,生本解读可以从文本解读、社会现象解读、生活体验解读、学科知识解读、作者资料解读等角度进行,教师应控制好“教”“学”高度,师生共奔教学正道.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接受信息、感知体验和获得美感的过程。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他们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需要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条往来通衢。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二是教者,三是学生。该文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阐释了对解读文本的三点思考:一是读懂是前提,读出主问题是关键;二是注重比较——有效解读的一把钥匙;三是超越文本的个性阅读——让解读闪现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20.
沈:语文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老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要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要灵活机动地进行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本解读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