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高出……之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超”字条下有“超过”一词,其释义之二为“高出……之上”。照此,其所举用例“各车间产量都超过原定计划”,即为“各车间产量都高出原定计划之上”。“高出原定计划之上”明显有句式杂糅的语病。“高出……”,也就是“在……之上”。“高出原定计划”,也就是“在原定计划之上”。所以,“高出……之上”,是把意思相同的两种表述方式杂糅到一起了。  相似文献   

2.
一、训练目标在句式的训练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典型形式是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帮助判断,即“…··者……也”,也可转变为以下几种格式:“……者也”、“……者……”“,…··也……”有时也用动词“为”表判断,还有用副词一乃、则、即、亦、必、诚、皆、悉、固”等兼表判断。2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用格式:①用介词“于”表被动;②用介词“为”表被动;③用介同“为……所”表被动;④用”见”表被动;⑤用“……见……于……”表被动;⑤用…  相似文献   

3.
<正> 一“相”字具有人称代词的功用,这在不少工具书中已有所提及,但言而不明。如:《现代汉语词典》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此阐释,不仅语义含混,且尚存语病:“相表示……动作。”《辞源》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辞海》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相似文献   

4.
谈“所以”在因果句式中的流变吴丽君在现代汉语中,“所以”一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因果复句表结果的分句前面,作连词;一种是用在“之所以……,是因为……”这种固定搭配中,这是人所共知的。至于这两种用法是怎么形成的,它与古代汉语中的“所以”有怎样的区...  相似文献   

5.
<正>“滞胀”(stagflation),即“停滞膨胀”一词的缩写,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逊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学》教科书第10版(1976)中写道:“在现代……通货膨胀下,混合经济制度可以出现‘滞胀’——经济和就业停滞,而与此同时,物价却在上涨。”可见“滞胀”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滞”与“胀”的同时并存和相互结合,有“滞”无  相似文献   

6.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7.
在古今汉语中,“一”都是数词,但是它的用法相当灵活,除了作数词以外,作动词、副词的用例也比较常见。一般《现代汉语》教科书在讲解复句,特别是紧缩复句的时候,都要提到“一……就………”的句式。在这类句子中,“一……就……”所关联的两个部分,有的是顺承关系,如:“鹅一看见他,就伸长脖子围着他转。”有的是条件关系,如:“他一来,就开会。”其实,这种句式也是从古代汉语发展形成的。古代汉语中,“一触即发”、“一拍即合”至今还有极强的生命力。“一……就……”的句式跟它们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名词,表示“才能”、“才华”、“才干”或表示“有才能的人”;一是作副词,表示时间、范围、语气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副词“才”的使用较广泛,现举例说说它的语法功能。 (一)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如:①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珍贵的教科书》)②我抬起头,半天才憋出几个字。“叔叔,您……”(《雨夜》) (二)表示在新情况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开发商     
“林头领,有你的信!”喽罗在门外喊。豹子头林冲接过信一看,上面写着:“诚意邀请林冲先主光临现代文物拍卖会……”“什么是‘现代文物’?”林冲不懂,“去问问鲁大师。”林冲找到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说:“贤弟来得正好,我正有一事不解。”  相似文献   

10.
<正>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搭子”自古有,而今正流行。周末到了,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爬山、钓鱼,已成为现代人常见的休闲放松方式。如果有那么一群人经常相约从事某项相对固定的活动,他们就差不多构成了“搭子”关系。现实生活中,“搭子”的类型很丰富,有“喝酒搭子”“唱歌搭子”“打球搭子”“麻将搭子”……据说,年轻一代中还有“摸鱼搭子”“打卡拍照搭子”“遛狗搭子”等形形色色的新型“搭子”。中学生群体中也有“约饭搭子”“散步搭子”,甚至还有“厕所搭子”。  相似文献   

11.
快捷观察     
一课前絮语:为什么要“快捷观察”?这几年,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巍峨的楼群把上海的天空划分得小了;考究的轿车把上海的道路挤占得满了;现代的桥梁把浦江的东、西连成一片了;新潮的商场把上海的市容打扮漂亮了……再进一步观察,家里的电视机变大了;口袋里的手机变小了;放进钱包里的“钱”变少了;塞进皮夹里的“卡”变多了……这一切的变化来得是那么快———“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快乐大作文”以记叙快乐生活为主要内容,当然应该以快捷的观察速度去捕捉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着的有意义的事。以“快”求“…  相似文献   

12.
“W hat about...?”是现代英语口语中使用较多的一种交际用语,意思是“……怎么样?”或“……好吗?”,相当于“W hat do you thinkabout...?”。美国人喜欢用“H ow about...?”,其含义和用法与“W hat about...?”相同。在这种句式中,about是介词,后面应跟名词、代词或动词的  相似文献   

13.
开发商     
“林头领,有你的信!”喽罗在门外喊。豹子头林冲接过信一看:“诚意邀请林冲先生光临现代文物拍卖会……”“什么是‘现代文物’?”林冲不懂,“去问问鲁大师。”林冲找到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见了他便嚷嚷:“贤弟来得正好,我正有一事不解。”他把手里的信递给林冲看,和林冲那封差  相似文献   

14.
声声驼铃中.东西方的商队来来往往……连接中国与波斯湾地区的古丝绸之路,呈现着东西方贸易的繁盛景象。如今,一条由钢铁筑成的“现代丝绸之路”正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5.
<正>一、翻译简史提起“翻译”,你想到了什么?是不卑不亢、立场鲜明的外交官,是看外语电影不需要汉语字幕提示的“大神”,是口若悬河、反应机敏的同声传译员,还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翻译”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也可以说,翻译是把一种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一、选择题(每小题8分,共60分) 1.如图,三根音管被敲击时能依次发出“1”、“3”、“5”,两只音锤同时从“1”开始,以相同的节拍往复敲击这三根音管,不同的是: 甲锤每拍移动一位(左中右中左中右……),乙锤则在两端各有一拍不移位(左中右右中左左中右……).在第200拍时,你听到的是( )  相似文献   

17.
<正>“一……就……”用来表示一个动作紧跟着另一个动作发生,英语中用来表达这一意义的方法有以下四种。一、用从属连词引导的状语从句来表达  相似文献   

18.
吴雪芳 《早期教育》2006,(11):37-37
一、科学地运用平等性语言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常会运用“跟我……”“像××一样做”“这样不对,是……”等指令性较多的语言,但有效的师幼互动需要师幼在语言上的平等。平等性的语言环境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一种支持的力量,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因此,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平等性的语言,让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应有的体现。如在提要求时,教师应把“要……”“不能……”“必须……”等指令性语言转换成“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这样可以吗?”“你认为……”“能不能……”等平等性的语言。二、灵活地运用鼓…  相似文献   

19.
词组浅析     
在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英语课本里出现了这么几组词 :all、both、either、either…or…、neither、neither…nor… .分析起来耐人寻味 ,深受启发。现剖析如下 :一、“all”是指三者 (含三者 )以上的人或事物 ;“both”是指两者的人或事物 ,其意思为“两个都”) ;“either”是用于否定句中 ,意为“也 (不 )” ;“either…or…”是一个连词词组 ,表示两者中必选其一 ,意为“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等之义 ;“neither”意为“两者都不” ;“neither…nor…”表示两者之中“这个 (些…… )既不……那个 (些…… )也…  相似文献   

20.
<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吟咏起这样的句子,我们每每被“物”中之“志”感怀。托物言志不是古诗文表达哲思的专属,现代散文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我们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