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太守派人求婚一段,高中语文第五册的注释不甚明确,教学参考书也未作详细解释,下面谈谈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这一段文字有两句是难点;一是“寻遣丞请还”。“遣丞”的是谁?“丞”是谁?“请”什么?“还”到哪里?二是“说有兰家女”。“说”,是谁说?这个“兰家女”是姓兰家的女儿,还是兰芝呢?  相似文献   

2.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世称苏文公,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孙曰迈、曰迟。”(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苏洵和兄长不一样,从小不爱学习,到27岁时,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后,去考进士,不中;又去考茂才异等,亦不中。于是愤而焚毁以前所作,潜心攻读,广泛积累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中的“遣丞为媒人”一句,一般都认为是太守“派丞到刘家去说媒”,向无疑议。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亦取此说。其实,这一理解是错误的,而且由于这一错误理解,从而造成了有关“寻遣丞请还”一段的千古疑案。关于“丞”,向有“县丞”、“府丞”二说。“府丞”说知道“请还”的是媒人,但既然自己做媒人,还请媒人“还”干什么呢?无法解释,不得已,只好“疑有脱漏”;“县丞”说不请媒人“还”,而让丞直接去当媒人,但“说有兰家女”是对谁  相似文献   

4.
<正> 一、“琅左盐丞”——娟好圆润,温厚静穆西汉印章的制作,仍是沿用秦浇铸和凿刻这两种旧法。当时的铸印,在章法上还有秦官印布局的风格,即在印面布局中仍带有田字格。可是,它的字体却不似秦印字体那样柔媚苍劲。“琅左盐丞”一印可见一斑。“琅左盐丞”一印,字体粗壮方整,笔画转折处娟好圆润。章法上虽也采用田字格布局,但不是将印面平分为四等分,而是将“琅”“盐”二字放长,利用印文本身笔画的疏密安排每个字的大小,在章法上仍显得匀称庄重,细细品赏,给人一种温厚静穆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王观,字通臾,如阜(江苏如阜县)人、(一作江苏高邮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元丰二年(1079)为大理寺丞,知江都县,因事(一说枉法受财,一说官翰林学士时,应制作《清平乐》词,以(?)渎罢职)除名永为编管,遂自号“元丰逐客”,或称“王逐客”,恃才放诞,与陆子履友善。词集名《冠柳集》,不传。《全宋词》存词仅十六首,《全宋词补辑》从《诗渊》辑得《减字木兰花》十二首,均为寿词。王观生活的宋嘉祐、元丰派间,正是宋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登第前二十三年(10  相似文献   

6.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平原村(今属万荣县)人。生于明洪武22年(1389年),卒于天顺8年(1464年)。永乐19年(1421年)登进士第。宣德3年(1428年)除授都察院广东道监察御史监湖广银场(寻差监沅州银场)。宣德10年(1435年)复除行云南道监察御史。正统元年(1436年)升山东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督学佥事,提督山东学政。正统6年(1441年)升大理寺左少卿。“掌印未及五阅月”,即因忤奸宦王振,下狱论死。寻削籍放归田里,“家居七年,闭门不出”,专事设馆授徒。正统14年(1449年)召为大理寺右寺丞。景泰元年(1450年)奉敕如四川云南督饷。景泰2年(1451年)诏复除大理  相似文献   

7.
《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课文将“以大中丞抚吴者”注为“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笔者以为,这里将“吴”译为“江苏”,值得商榷。首先,同课对第一自然段“郡之贤士大夫”中的“郡”注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如果将“抚吴者”中的“吴”注为“江苏”,便  相似文献   

8.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辽阳人氏。他生于清雍正五年,乾隆三十六年考中进士,在乾隆皇帝亲策的殿试中获二甲头名进士。此后被授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及三通馆篡修官,历任顺天府丞、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提督学政、大理寺少卿等职,为乾嘉年间名臣。@1  相似文献   

9.
本人悬疑剧看多了,所以经常像包公、狄仁杰等人那般“神经兮兮”“疑神疑鬼”。证据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原文】狄仁杰狄仁杰字怀英 ,并州太原人也。仁杰 ,仪凤中为大理丞 ,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 ,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 误斫昭陵柏树 ,仁杰奏罪当免· 职。高宗令即· 诛之 ,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 :“善才斫陵上树 ,是使我不孝 ,必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 ,仁杰曰 :“臣闻逆· 龙鳞 ,忤人主 ,自古以为难 ,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 难 ,尧、舜时则易。臣今· 幸逢尧、舜 ,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 ,张释之廷诤·①,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 ,辛毗引裾而谏② ,亦见· 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 ,忠臣不可以威惧。今…  相似文献   

11.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辽阳人氏。生于清雍正五年,乾隆三十六年考中进士,在殿试中获二甲头名进士。此后被授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及三通馆篡修官,历任顺天府丞、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提督学政、大理寺少卿等职,是辽东第一才子、第一书法家,为乾隆、嘉庆年间名臣。铁岭博物馆所藏行书谢眺《高松赋》为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今之选注本,大都谓其中“大中丞”指“江苏巡抚”毛一鹭。如,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注此句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即指毛一鹭。……当时毛一鹭以副佥都御史为江苏巡抚。”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注文的表述亦与此近似。我们认为,称毛一鹭为“江苏巡抚”,实甚不当。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佛寺是佛教僧尼及其教徒供奉佛祖、进行修持并且居住的住所和建筑。佛寺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是在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然而“寺”这个词却是地地道道的“国货”。在我国秦汉时期,有“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等,然而这时的“寺”却是指官署的。大理寺掌管刑狱,太常寺掌管礼乐郊庙、社稷(古代“社”是土神,  相似文献   

14.
一、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福建戴光华: 历来注家以为前四句有脱漏或错误,实不足信。“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译成白话意思是:“县令派来的媒人才去几天,随着是太守遣丞前来请婚。”由县令“遣媒”到太守“遣丞”,情节逐步逼紧,文章脉络清楚。由“说”而“云”而“直说”从府丞口中道出,一气呵成,既写出府丞做媒口吻,  相似文献   

15.
复习提示     
《历史学习》2005,(10):1-1
●武则天能破格用人,如名相狄仁杰、姚崇等。但这不等于说武则天爱惜人才。武则天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也用那些心毒手辣的奸佞之人。来俊臣是武则天的宠臣。狄仁杰在严刑拷问下被迫画押招供,武则天信任来俊臣,使狄仁杰险些丢了性命。武则天当政,政治可不那么清明。国力的上升不见得就是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唐朝实行租庸调制,不去服役可以交绢或布。“布”是麻织品,不是棉织品。在实行中也可以交银。●课本中说:唐朝“陶瓷业的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千万别以为唐三彩是瓷器,唐三彩是陶器,而且最初的主要用途是陪葬。陪葬品…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遗媒来”至“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六十五句,都是述刘兰芝再嫁情节的。对于其中“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四句,历来讼讼纷纭,至今还是叫人莫衷一是。鉴于此,笔者想来一个大胆的假设:将“遣丞”不作动宾短语解,而作偏正短语解,即变“派遣丞”为“遣归故里之丞”。此解一旦成立,则六十五句诗所叙情节可一气贯  相似文献   

17.
狄仁杰是一代名臣。他心胸阔达、方正廉明,深受武则天器重。 那天退朝,武则天独将狄仁杰留下,先是拉了一会儿家常,又夸奖“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然后话音转低:“你知道你在汝南.谁经常打你的小报告吗?我告诉你吧。”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中国教研员制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碍,那可能是言过其实;如果说有些教研员“念”(“研”也)的是歪嘴和尚“经”“公权私用”,那可能是切中时弊的。比如某省某市2006年各类高中招生学习能力考试之语文试卷的文言阅读选用的是薛用弱《集异记》里的《名臣狄仁杰》,这一语段曾出现在所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其实为货真价实应试小册子的《九年级语文读本》第97页(该书系负责出中考语文卷的教研员所编),虽然题目只有第一道解释“即就观之”之“就”基本相同,但此“读本”的每一语段前均有“阅读提示”,《名臣狄仁杰》的“阅读…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中“媒人去数日……故遣来贵门。”一节,课本的注释是: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没法解释清楚。我们从古代汉语语法和文学原理两个方面考查就可以读懂,而且“说有”两句妙不可言,妙就妙在“失实”本为更真实——文字的“失实”原来是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的,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过去我们认为的“瑕疵”原来正是此节诗的闪光点。其理由如下。一、从语法角度看。此节诗省略多,按语法省略规则,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两种。承前省略的是“说有”、“云有”、“直说”三处,均省略了主语“丞”,这分别是承前句“寻遣丞请还”和“遣丞为媒人”两句中的宾语“丞”而省略的,是前句的宾语作后句  相似文献   

20.
三印章北洞山西汉王陵发掘获印章八枚,分别是“楚邸”、“楚御府印”、“楚武库印”、“彭之右尉”,“凌之左尉”、“萧之右尉”、“缯丞”、“山桑丞印”。另外南京博物院早年征集的三枚印章,系“楚宫司丞”、“虹之左尉”和“襄贲丞印”,亦属北洞山陵中之物。下面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