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辑刻于清康熙年间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140种1860卷,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关于其刊刻过程,后世各书志、书目多语焉不详或存在误解,故《通志堂经解》见于著录时,其版本一项多有不同。经过全面搜集分析各相关资料发现,《通志堂经解》始刻于康熙十二年,至康熙十九年主体部分刻完,但仍未竣事,之后仍有经解付刻,而较多的经解在校订、改版,直到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之间,完整的《通志堂经解》刻印完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沈善登编刊的<豫恕堂丛书>为基本依据,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书籍刻印过程中从写样到红印这一初刻试印阶段的基本程序.论文大致复原了写样、校正写样、刻版、红印、校正红印样直至修版、局部再红印等环节的工作要点,并勾稽了<豫恕堂丛书>中保留的诸如刊刻工价、版面字数计算法以及著作方与写样、刻印方的事务纠葛等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年间辑刻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一百四十种一千八百六十卷,荟萃宋元经学要籍,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丛书以"通志堂"名编,各卷末题"后学成德校订",故各书目多署纳兰成德编刻;但实际上该丛书的真正辑刻者为昆山徐乾学.徐乾学、纳兰成德与<通志堂经解>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明代徽州出版家--汪廷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阐述了明季徽州著名私人刻书家汪廷讷刻书的历史背景,对其所刻印图书的版本源流详加论列,重点论证了其所刊刻的插图本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他的刻书地点环翠堂的所在地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5.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4):113-118
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注》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新发现的元刻十五卷本与另二部元刻残本。清刻《通志堂经解》本自元刻出,《四库全书》本又自通志堂本出。另有今已亡佚的元代增订本,其主要内容保存于董真卿《周易会通》中,在引用诸家解说与胡一桂自注方面,均较现存诸本有较大规模的扩充。  相似文献   

6.
《通志堂经解》辑刻于清康熙十九年,不论在经学上还是在版本学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正、续编,为清人治经的重要依据,又多以宋元秘本作底本,精写付刻,可称清初写刻本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清初诗人王渔洋(士■)自幼喜作诗,随时刻印,早年单刻小集甚多,嗣后数度汇刻,多有删汰。现存最早的诗集《落笺堂诗》,已非原刻。他二十三岁至二十八岁六年刻诗九种,六种现无传本。康熙元年汇刻此六年诗为《阮亭诗选》,已有删汰,晚年编订之《带经堂集》更弃其三分之一,凡四百馀首。本文为整理其全集所作考察,亦可藉以研讨删汰之因由和思想之变迁。  相似文献   

8.
李慈铭是晚清著名的文史大家,他与同时期士人有广泛而深入的书籍往来,根据《越缦堂日记》记载,士人间的书籍往来方式包括友情赠送、主动索取、请人代购及书籍互换等,往来书籍多为新出版刻印、自著(刻)及亲友所著(刻)书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往来实质上是士人维系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客观上促进了文献出版和学术流播。  相似文献   

9.
秦宗财 《出版科学》2007,15(5):80-82
"扬州二马"集收藏、校勘、刻印于一身,一生中收藏刻印了大量图书.其刻书特色主要体现在:追求功德美名的刻书目的观,服务学术的文化价值观,收藏、刊刻、鉴赏三位一体的刻书资源观,奉儒术为正统的刻书选题观,追求精品的刻书质量观.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区雕版技术,在南宋时已称极精,刻印过《九家集注杜诗》和《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等"惊人秘笈"。就刻印质量而言,足以抗衡吴、越、闽三方之盛。降及明清两代,广东地区刻印书籍进入了鼎盛时期。雕刻印刷业十分普及,有些地区男女老少皆谙悉雕木刻字技术,因而受到外地的重视。明清广东地区雕版印刷,总体数量上不及发达地区,而刻印书籍的质量,特别是官刻和家刻的质量在全国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局本     
《津图学刊》2004,(3):60-60
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以曾国藩创立的江南官书局为起端,先后有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福州书局、广雅书局、云南书局、山西官书局等相继建立。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像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局本  相似文献   

12.
《通志堂经解》的辑刻有诸多问题尚待澄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此书的版式特征及发掘相关史料,得出了关于《通志堂经解》刊刻的若干新认识:此书不存在康熙十五年初印本;徐乾学在成德"捐金倡始"之前,已经开始刊书,《新定三礼图》是其中最早刊成的一种;《通志堂经解》完成于康熙三十年。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我国古籍版画插图本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继承传统版画插图艺术的基础上,又发扬创造了新的风格技巧和套色水印的方法,表现出了崭新的风貌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明代初期,经战乱后,资力艰难,文化出版事业曾停滞一时,其间虽然也刻印了一些书籍,但多是旧版复印,附有版画插图的书籍流传很少。永乐北迁后,生机渐复,燕京逐渐成为北方的刻书中心,插图本书籍刻印开始增多,如永乐元年(公元一四○三年)三宝太监郑和刻印的《佛说摩支天经》和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三年)所刻的《妙法莲华经》以及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年)郑和又刻的《天妃经》等都有极为富丽精工的扉画,其风格虽受  相似文献   

14.
我学刻印     
我酷爱篆刻艺术。近几年来,参加了十几次全国全军性书法篆刻展,20多次大赛,共获一、二、三等奖30余个,作品先后入选ZO多部作品集,辞条收入辞书10余部。特别是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马东生印集》一书后,我陆续收到一些部队同志的来信,希望能介绍一下经验。今借贵刊一角,与初学刻印的同志谈谈自己是如何学习刻印的。识篆、习篆方能刻篆。篆刻是以篆书为主要依据的。学刻印,首先要从识篆习篆开始。我采取识篆与习篆相结合的方法。即认中写。写中记、记中刻,书法与刻印齐头并进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十几年来,不仅能识能写全部…  相似文献   

15.
中际 《中国编辑》2004,(4):92-92
监刻本亦简称监本,指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本。经厂本专指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本。内府刻本所谓内府刻本,并不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历来在运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时,都是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者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发现的弥陀山和法藏翻译《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单行刻印本只有3部,它们是公元702年前后唐武则天刻本,内容完整,今存一帙,藏于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公元767~770年日本称德女天皇刻本,只刻了该经的4个咒语,安置在奈良东大寺等10个寺院,号称“百万塔陀罗尼”,今犹存3千余卷;公元1047年,辽朝重熙十六年,章圣皇太后刻本,一如称德天皇之所为,也只刻了4个咒语,藏中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古庆州白塔相轮樘中。 我曾先后著文,探讨辽章圣皇太后和武则天刻印这部经卷的原因,发现她们在刻印经卷前都曾…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记载文字的纸和印刷术,就有了书籍市场贸易,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就刻印者的系统区分,除了官刻书、家刻书之外,还有书坊刻书。书坊就是以刻书作为谋生的手段。书坊亦名书肆、书林、书堂、书棚等。我国早在汉代已有了  相似文献   

18.
江西刻书业始于唐,据范滤《云溪友议》载:“纥干尚书泉苦求龙虎之丹十五余检。及镇江右,乃大延方术之士,乃作《刘弘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者。”纥干泉于唐宣宗大中年间任江南西道观察使,于此可略窥其时刻印技术尚较先进。至宋代,由于江西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人才辈出,著述丰富,也因造纸业发达,使刻书业有较大发展,南宋时抚州、吉州、洪州等地刻书尤多。明清以后,县乡刻书甚为普遍,且有专刻一地或一族著作编为丛书之举。这一时期出现活字排印,如明代新城《今黎川》王材念初堂以铜活字排印邑贤邓元锡《函史…  相似文献   

19.
福建是我国古代三大刻书地之一,刻书业的兴盛促进了藏书业的发展。福建藏书家们在搜集、保存古籍文献的同时,抄写、刻印了大量图书,为保存与创造中华文化典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列举史实浅析之。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23,(1):118-119
<正>本书介绍了中国书籍的发展演变史,从结绳记事到近现代的图书刻印,中国的图书文化源远流长。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讲图书纸张、刻印技术的发展,如简帛、纸书、雕版印刷、官藏与私藏、图书目录学等;下篇主要讲中国经典古籍的编纂、刻印、流传概况,重点介绍了“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地方志”等大型图书的编刻情况和藏书现状,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丰富的书籍典藏和悠久的文史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