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读过一些赞美大海的散文,可说是各有特长,但比较起来看,多是赞美大海广阔、(氵肃)深和磅礴气势的,像罗马尼亚作家杰奥·博格扎所写的《织女》,还是比较少见的。作者伫立大海面前所感者深,所写者新,所以说这篇散文有自己的个性。 作者把大海比喻为织女,就赋于了大海一个美丽而生动的形象。大海是一片蓝色的汪洋,织女是一个善于织  相似文献   

2.
赵逵夫 《文化遗产》2007,(1):95-102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牵牛(牛郎)、织女的祠庙、纪念地被遗忘或变为同董永故事相关的祠庙。从陇东的乞巧风俗看,牛女传说和相关风俗在这一带长久流传,陕西很多县的乞巧风俗同陇东的相近。古代陇右、陕西中部一带的诗人也都有大量的咏七夕和牵牛织女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玉台新咏.枚乘杂诗》中的《兰若生春阳》一诗中说兰草、杜若"涉冬犹盛滋",据宗长白之说当为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作品。或者"冬"当是"秋"字之误。由诗中"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愿言追昔爱"看,应同《迢迢牵牛星》为组诗,彼以织女口吻言之,此以牵牛口吻言之。两诗皆西汉时所传古乐府辞。《古诗十九首》中有十四首篇幅较长者皆文人之作,而五首民歌色彩较浓者同《兰若生春阳》皆篇幅较短,应为西汉时乐府诗。  相似文献   

4.
韩德良 《青年记者》2006,(14):85-86
对农电视边缘化的现状 近年来对农电视节目自觉不自觉地被忽视,从卫星频道退到地面开路频道,再从地面开路频道退到农民很少看得到的地面闭路频道。“有人把农业电视频道和农民比作牛郎和织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依我看,连牛郎和织女都不如,牛郎和织女每年还有一次会面的机会嘛。”对农电视节目边缘化的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5.
山西武乡县和沁县的涅河两岸是涅县古城所在。这一带分布着很多宋金元时期的古寺庙。本文考证,今良侯四村的古寺庙前身是北朝寺庙,其西边的良侯店石窟也是北朝石窟。这个石窟位于大同到洛阳的古道上,是晋东南最早的北魏石窟。过去学界一直弄不清,这条大道上的梁侯驿到底在哪里,本文以北朝残碑证明,良侯四村和良侯店都得名于北朝梁侯寺,梁侯驿当即今良侯店。以此为线索,本文还对涅河两岸的其他古寺庙如故城大云寺和南涅水洪教院做了连带考察,指出这是一组非常古老的寺庙群。  相似文献   

6.
乞巧何如制巧如今的城市姑娘,可能没有玩过“乞巧”。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俗。农历七月初七夜,天上银河鹊桥,双星悄渡。人间多少家庭,把梨、苹果、菱角儿、芋头和一碗清水,放在星空下。女孩们乖乖地求祷天上织女星,赐给智慧,赐给灵巧。据说织女把灵气渗入供品,女孩们吃了就聪明了。古诗中也有唱咏这民俗的——“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我上小学后尤其热衷玩“乞巧”,多么希望借织女的智慧,在成绩单上混个好分数! “乞巧”与我们的课题有何相干?有。新闻的可读性,凝聚着记者的“匠心”,或者说“灵巧”。这  相似文献   

7.
“拓荒牛”     
牵牛镇是个村名,位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阳泉市郊区河底镇。去年,牵牛镇村社会总产值达到6860万元,经济总收入6600万元。全村2700口人,人均纯收入1500元,提前7年实现了小康。 富裕起来的牵牛镇,如今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还有个挺气派的名称,叫“牵兴实业总公司”。如果说集煤炭、建材、陶瓷、机械、包装、运输等多元化产业结构为一体的牵牛镇村走上集体富裕之路,是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靠了农民与矿山资源重新结合的时代机遇。那么,这富民政策的贯彻者和时代机遇的把握者,便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兼牵兴实业总公司经理王二牛。  相似文献   

8.
正也许,上海人不会忘记1994年新民晚报上的一则新闻:上海航空公司首度放宽年龄招聘空乘,18位曾经的"织女"成为飞向蓝天的"空嫂"。吴尔愉就是其中一员。20多年过去了,如今吴尔愉已成为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乘务长、客舱服务部主任教员,199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200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发生的一段美丽剧情!让我们请出主角吴尔愉,听听她的叙述吧!"织女"与"空嫂"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9.
要牢牢抓住﹃牛鼻子﹄从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看要闻版的改革林永年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老话:“牵牛要牵牛鼻子。”是的,牵住了牛鼻子,无异于牵住了牛的整个身子。办报亦是如此。若想办好报纸,也要牢牢抓住“牛鼻子”。这个“牛鼻子”不是别的,就是要闻版。人民日报·华东...  相似文献   

10.
去年夏天,忻州日报社年轻记者杨社生历时25天,徒步走完了流经忻州地区境内最长的河流——滹沱河。有意思的是,这条河在山西忻州地区境内有260公里长,而他却多走了110公里。盖因为他寻访了河两岸珠玉般镶嵌的历史文化名迹。这路走得实在不算冤枉。既增加了这条河流的丰采,又增添了文章的厚度。我是在报纸上看到他走河消息的,孤身一人,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用脚板丈量一条历史悠久、耐人寻味的河流,这行动本身的勇气就让人赞叹。后来,陆陆续续在忻州日报上看到被冠名叫滹沱河纪行的文章,一组25篇,每篇约2000多字,总括有5万多字。无论是作为同乡还是作为同  相似文献   

11.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水竹居图》是倪瓒早期山水画作品,此图与倪瓒成熟时期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画中物象繁密,笔法工整细致,技法基本属于董源一派,构图也没有后期"一河两岸"的图式特点。倪瓒1345年创作《六君子图》时,其画风与笔法发生了变化,"一河两岸"图式基本形成,但此时的笔墨技法仍有董源一派的影子。直至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才完全形成典型的倪瓒山水画独特样式。倪瓒的山水画风格经历了由多到少、由繁到简、由圆到方、由生机盎然到萧疏枯寂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绝尘冷逸、清雅简淡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清后期江南织造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江南三大织造局却仍以原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形式生产。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的战争,江南织局才从织造格局到生产规模、从生产形式到织造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以往有关论著似未曾涉及,以致于常有论者将江南织造前后期的生产情形互相混淆。今略作探述,敬请行家指正。一咸丰三年太平军攻下南京,江宁织局生产完全停顿,织工四散谋食他方。咸丰十年、十一年,太平军先后占领苏州、杭州,苏杭两地织局又先后被迫停歇。在战争中,江南各织局几乎毁  相似文献   

13.
边陲不夜城     
夜幕从红河两岸的山岭上悄悄落下,边陲小城河口顿时辉映在五彩缤纷的华灯之中。经过了白昼的喧嚣和晚餐时的片刻清静,河口的街市再度人潮涌动,变得比白天还要热闹。  相似文献   

14.
提起黄田掩护冯仲云的故事,则有些戏剧性了。大约是1933年初春的一天,中共哈尔滨市委秘书长冯仲云奉命到汤原游击区指导工作,辗转返回哈尔滨时,身上有数的几个钱早花光了,衣服因钻山沟破得露出了棉絮,棉鞋也"张了嘴",胡子拉碴。这和他一副知识分子的面孔和一口南方口音很不相称,令人生疑,很容易让伪警暗探们盯上。冯仲云自己也知道,这样贸然走进南岗小戎街2号(现光芒街40号)这个既是自己的家又是中共满洲省委的机关,一旦引来暗探的跟踪,后果将不堪设想。情急之中,他一头走进了左翼文人聚会的“牵牛坊”,而恰巧和黄田这个伪警察署长撞个正着。  相似文献   

15.
有关法定假日的调整方案印证了此前的民间传言。在11月9日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公布的这一方案中,拆解了五一黄金周,将其从原有的三天压缩到一天,并将置换出的两天再加上一天,分别补偿给中秋、清明和端午三个传统节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蔡静 《声屏世界》2012,(9):61-62
在我们的眼前,经常出现这样一幅图景:听着广播、浏览网页、聊着微信、发着微博,同样的时间单位里同时进行着四种不同的体验,这似乎成了都市人常见且典型的生活画面;见面时一句"今天你织了吗";公交、地铁上,随处可见不断刷手机屏的"微博控";"日织一博"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有着自媒体属性的微博从2010年  相似文献   

17.
<正>“运河支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敌后抗日武装,在抗日烽火中驰骋苏鲁交界、马踏运河两岸,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义旗初张1938年5月,在徐州会战后,国民党各级政府随部队南撤,打着“抗日”旗号的各方面武装随即蜂拥而上。苏鲁接壤的峄滕铜邳地区一度出现政权真空,而真正对日作战的是孙伯龙、邵剑秋、胡大勋、孙斌全四支队伍。  相似文献   

18.
真诚的呼唤──拜访农民读者傅广琪方群雨渐渐沥沥地下看,透过船舱的窗口,泰东河两岸的村庄,都隐在绿色的树木和烟雨中。我掏出包里的信再看一遍,最后,眼睛盯在落款上:“东台市漆东镇开二村13组村民博广琪”。我多想尽快见到他!感谢一位同船姑娘的指点,下午3点...  相似文献   

19.
胡欣 《记者摇篮》2007,(8):43-43
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比喻抓住事物要害,手到擒来。那么一篇新闻的牛鼻子在哪里?当然应该算到导语头上了。毫不夸张说,能不能把新闻稿件质量提高到较高水平,赢得令人满意的阅读率和传播效果,关键一环就是  相似文献   

20.
视线     
《报林求索》2012,(4):74-79
<正>印度织女地时间2012年3月16日,印度Jammu,一名女工在地毯工厂纺线。手工编织地由十六世纪的莫卧儿皇帝阿克巴引进到印度,而在最近的经济调查中,由于外来济以及现代工业的不断冲击,这种传统的手工艺行业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看来统手工业的不断流失已然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