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校勘方面主要依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不取各本参校,不出校勘记。因此,有一定局限性,讹误衍脱在所不免。本文专就衍、脱二类作一校勘举正,衍者删之,脱者补之。一,衍文:《五帝本纪》:西至于流沙。正义:济,渡也。《括地志》云:"居延海南,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是。"(1/1/12)按,"济,渡也"三字为衍文,《史记》正文无"济"字,无须解释。或许正义以"济渡也"解释"流沙",但"流沙"并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清杜安诗字淑苌,号蓉镜,宁河人,乾隆举人,官至广东高州知府。瓣香楼古人以拈香一瓣,表示对他人的敬仰,称瓣香。宋曹彦约《昌谷集·谭仁季以二诗见遗走笔次韵》:“诗才清不羡沧浪,曾向欧、曾接瓣香。”又师承某人,也叫瓣香某人。宋陈师道师承曾巩(南丰),故其《后山诗注·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云:“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按,李云楣(字采仙,道光举人,国子监助教)有室名瓣香庐,其义与此同。清沈峄(1742年-1791年)字东岩,号简庵,天津人,乾隆举人,著有《虚白斋诗抄》。虚白斋《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释文》:“司…  相似文献   

3.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出自《诗经·大雅·皇矣》。关于这几句的解释,古注主要落实了"省""兑"等字的解释,并从整体分析句义,而对于关键词语"斯""拔"都没有单独解释。今人基于古注,对《诗经》中的"斯"字解释纷纭。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借助其他的文献用例对今人的常见注释进行了分析,认为此处的"斯"应为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协调诗歌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有人名"干象"。"象",可能原本是一个楚简中常见的、读为"宛"的字,由于该字与"象"字形近,因而在传抄时讹变成了"象";《史记·甘茂传》写作"范娟",可能是因为"肙"与此字形音均近;而在其他古书中写作"螺"、"环"和"蟓",则纯粹属于音近相通。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有旧注,清代以来学者作训诂、校勘工作,剩义仍多。《韩非子·主道》:"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老子》:"善行者无辙迹。"《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往谓意志所向往之目的。"往指王道,《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韩非子·扬权》:"若天若地,故谓是帝之累解。"累解如悬解,《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故谓是帝之悬解。"  相似文献   

6.
一、前人对《梁王兔园赋》的评价与原文残存状况《文心雕龙·诠赋》云:"观夫荀结隐语,事义自瓌;宋发夸谈,实始淫丽;枚乘《兔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鹏鸟》,致辨于情理……"在荀况《隐语》(见《荀子·赋篇》)及宋玉赋之后,即提到枚乘的《兔园赋》,其评价在司马相如《上  相似文献   

7.
栾盈缶旧称栾书缶。铭文中误释为"书"的无法隶定的怪字,实为从公、从秉的字,音近借为盈。栾书缶应改名为栾盈缶。关于栾盈的本名,《春秋》经传作"栾盈",而《史记》作"栾逞",《清华简·系年》作"栾"。盈、逞可通假。盈字晚出,栾盈的本名应是栾逞或栾。盈下原释为兄、释己(以)、释老、释巳(嗣)的字,应是"也"字。原释"畜孙"的畜,实是"书"的借字。"畜孙"即栾书之孙。,或释第一人称"吾",应改释虞,即晋人始祖唐叔虞。栾盈缶应是晋人栾盈奔楚后,在楚国所铸。既不是晋国铜器,也不是"流落到楚国的蛮族后裔"所铸,更不是古董商人所伪作。关于栾盈奔楚的年代应是晋平公六年,相当于周灵王二十年和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栾盈由楚奔齐,应是晋平公七年秋,相当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栾盈缶铸造的绝对年代应是奔齐以前的周灵王二十一年春,周历正月初一。  相似文献   

8.
编辑浅论     
(一)《说文解字》:"编,次简也."把写着字的竹简按次第排列、穿连起来,叫作编.编好的竹筒,也叫作编.《史记·孔子世家》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韦编,指用皮带穿起的简册,为书籍之先诃.所以后来即称书籍为编,或编简连称.编次、编撰、编纂、编辑等等以"编"字为词头的复合词,意皆相近.辑,本训车舆,有聚集之义,与"集"通用,编辑,就是编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但"扑朔"究为何义?旧注曰:"足不前也"(《中文大字典》)、"兔走貌"(《古诗笺》)、"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就是没有解为"短小貌"的。我以为就是短小义。《诗·召南·野有死(?)》:"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联绵字。"而朴樕之义,又非专指小木。《尔雅·释木》:"朴樕、心."王引之《尔雅述闻》云:"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古者谓小为朴樕。"并引证《汉书·息躬夫传》:  相似文献   

10.
《史记·孔子世家》谓孔子于母亲颜氏死后,有殡母、合葬、要绖之举,阳虎绌孔子的叙事紧承其后。此段叙事均指向在周文化语境下孔子早年的身份认同。殡母,明孔子母亲颜氏非叔梁纥正室,孔子非嫡子;孔子合葬父母与要绖,为孔子归宗与孝亲之举,是孔子以周代传统之"士"自任的必然之举;阳虎绌孔子是责孔子合葬父母、为母服三年丧为非礼,是宗法性的"士"对非宗法性的"士"的敌意之表现。  相似文献   

11.
清代顾广圻提出《韩非子·解老》中的"将马"之"将"当为"牸"之误。检视顾氏的校记《韩非子识误》,可以发现:顾氏只提出质疑,并未改动《韩非子》原文;顾氏用来支撑其观点的两条证据均有可商之处。最近被重新释读后的七方秦官印和西安相家巷秦封泥上发现的官称"将马"等文字可为《解老》"将马"之"将"不误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梵呗三释     
释“契”自《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支谦“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始,梵呗即称“契”。此处“契”字何义?或解释为“犹部或篇”(如《汉语大词典》),或解释为“章”(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这种解释在语意语法上固然不错,但考察“契”字的词义,除了佛教史籍在谈到“梵呗”时用“契”作量词外,在其他古代典籍中尚没有相似的用例。《汉语大字典》未收量词的义项似乎不无道理。契字的本义可能是“刻”;又释为券证、文书,此后又有引申义“要约”“相合”等。虽然“文书”之义可能派生出“篇”“章”的量词之义,但缺乏其他…  相似文献   

14.
正姚光人到中年,取"书淫"为号。他说晋朝皇甫谧和清代张燮,日夕游书肆玩典籍,废寝而忘食,他们号书淫,我与他们相仿,于是又将"书淫"刻为印章。其实,早年的姚光并非一味沉浸图书典籍,自有他宏大的人生目标。姚光(1891-1945),本名后超,字凤石。1906年,年仅16岁,自名为"光",取号"复庐",隐寓光复汉土之义。辛亥年,又取别署"石子",作《石子歌》,开头两句就是"昔精卫含汝填沧海,娲皇炼汝补苍穹",石子虽小,祈求却大,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一书虽仅有10余万字,却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且深刻全面地体现了韩非的唯物主义思想、君主专制理论、效益思想、富国强兵主张,而"以法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韩非子》中《守道》、《安危》、《定法》等篇中。韩非积极倡导的"以法治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和"有"允许"义。此义"甚奇诡",郭在贻先生认为"和"字之所以有此义,是"词义渗透"的结果(参《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P2(?),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关于"和"之"允许"义的最早用例,现在一般认为是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参《汉语大字典》P602)但该诗是否为东汉人所作,历来颇有争议。即或退一步讲,把它当成东汉时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和"之"允许"义的最早用例。笔者在《战国策》中,就发现了一个比目  相似文献   

17.
"隔"与"膈"隔(g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1对其解释为"遮断;阻隔。如隔河相望、隔着一重山等"。膈(g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或哺乳动物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收缩时胸腔扩大,松弛时胸腔缩小。旧称横膈膜"。这2个字在医学论文中的误用源于"纵隔"与"横膈"的使用。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的总称,它们借疏松的  相似文献   

18.
《静斋至正直记》是元孔克齐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今有两种题名为《静斋至正直记》的作品,其一为孔克齐原著,另一种是杂抄《辍耕录》的内容,系伪作。关于本书的作者,其名、字、号也一直颇有争议,本文认为作者名克齐,字肃夫,号行素(居士)、静斋、阙里外史。  相似文献   

19.
历来学者对《管子·轻重戊》中的"以商九州之高"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本文根据秦汉文字中"商"与"帝"、"啻"容易发生混讹这一现象,指出《轻重戊》"以商九州之高"之"商"当即"帝"或"啻"之误,整句话可释读为"以商〈帝(奠)〉九州之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论及的明清戏曲作家都是各种戏曲目录书中生平事迹不详或无考的,小文对这些明清戏曲作家的名号、里居、别署、生卒年、生平事迹等,进行了新的考证,供中国戏曲史研究者参考。一、刘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以下简称《汇考》)页二五二据《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著录刘珏《张解元墙头调莺燕》杂剧,并云:"刘珏,字远义,大都(今北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