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敦煌藏经洞出土佛经数量众多,这些佛经多为千年以前的古抄本,具有极大的校勘价值.然而藏经洞发现100多年来,敦煌佛经的校勘价值始终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鉴于此,笔者以敦煌本<大智度论>为例,分析了敦煌佛经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2.
古小说集《世说新语》简称《世语》,唐时期称《世说新书》,宋代改称《新语》。原为八卷,今本分作三卷。这是一部集汉魏晋南北朝传闻轶事之作。也是中国志人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古代著名笔记小说之一。现题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刘义庆生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卒于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是刘宋王朝的宗室。父亲长沙景王刘道怜,是宋武帝刘裕的二弟,后来刘义庆给他叔叔临川王刘道规作嗣子,就袭封了临川王。但据鲁迅先生所说,该书并非出自刘义庆之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世说新语》“乃纂辑旧  相似文献   

3.
4.
去年底,我由记换岗当了编辑,并接手《战士视点》。该专栏前任责任编辑何呜鸿告诉我,这个专栏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我理解就是要为战士掘一口井。井中有清泉,泉透明、纯净、甘洌、滋润,具有“解渴”、“养人”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敦煌写本BD0826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是抄写者在原《金刚经》经卷行间增抄注解内容二次加工而成.抄写者只是撷取《金刚经》经文中的部分语句或词语进行注释,释义简洁明了,颇具禅风,并非对《金刚经》全文进行注解,其目的 应该不是作讲经之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其个人阅读《金刚经》时所留下的学习笔记.与敦煌文献中僧人诵经、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敦煌本葬书、传世史料与术数典籍综合考察了敦煌写本《宅经·五姓同忌法》,认为构成《五姓同忌法》的墓月、耗月与上利、下利等内容,是普遍适用于唐宋社会与敦煌地区五姓相宅、占墓等择吉习俗中的禁忌法则.并就《五姓同忌法》的基本概念、功能等问题与日本学者高田时雄先生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对屈宋辞赋作品传播流布的推动为个案,具体探析唐代类书的文学传播功能。并以此管窥类书对古代文学作品除总集、别集这一主要传播通道之外的补充传播功用,揭示类书在古代对普及文学作品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晚期私家书目与《四库全书总目》之关系主要表现在《总目》对私藏目录有指导作用,私家目录对《总目》有所改进,私家书目著录图书常以《总目》为参照等.这种双向交互的关系最终促进了目录著录的完善和科学化,并由此反映了中国目录学史在清代的沿革变化.《楹书隅录》是晚清私家书目的代表作之一,与《总目》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敦煌脱离吐蕃统治,重回大唐怀抱,敦煌高僧悟真等奉命入京奏事。在京都长安,与"两街大德及诸朝官"诗歌酬唱赠答,现存敦煌遗书S.4654《赠悟真等法师诗抄》等保留了这一历史遗迹,但以往研究争议分歧较多。其诗歌文本为传世文献所未见,成为敦煌与中原文学交流的重要史料,同时折射出光复后的敦煌与大唐中央政权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在《诗本音》、《易音》中多用小杠标示韵段、指明韵例,与字下注音相比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包括指明同一部而有亲疏、同一声而有亲疏,提示异部字压韵,提示被离析韵字的压韵情况等,不可轻忽。而从小杠的特殊作用中,又可见顾炎武所未曾系统阐明的古音学思想,这些对于全面了解顾炎武上古音研究的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正德刻本乃《世说新语》在明代的最早刊本,今存世稀罕,乏人关注。本文首次对正德本的版式行款、刊刻者赵俊生平及其底本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认为正德本乃以元初刘应登刊本翻刻而成,但所据为刘氏刊本的后印本,版本情况不佳,故书叶之中留存有诸多墨钉和文字脱漏之处。此外,论文还通过版本比对,考定民国藏书家袁寒云旧藏元刻本《世说新语》,实即明正德翻元刻本。  相似文献   

12.
俞凡 《国际新闻界》2012,(6):103-107
1941年12月22日,王芸生在《大公报》发表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引发了大后方学潮。次年1月22日,王又在《大公报》发表社评《青年与政治》,话锋全转,引起各方质疑。长期以来,人们皆以为此文是王在陈布雷压力下的违心之作,但经笔者对台北"国史馆"所藏"蒋介石档案"中有关材料的研究发现,此说似系不确,此文应系王与《大公报》对此"飞机洋狗事件"误报进行纠正的正常步骤之一,而王的表现,则似应是他与蒋、孔等之间复杂的关系及其对当时政府的态度所致。  相似文献   

13.
晏殊(991—1055年)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以词名家,虽在当世其诗名很高,但在后世却为词名所掩。其词作中的成句和意境在其诗歌中也有相类似的表现,如比较著名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再如其诗中水远山长、音书难达意象也在其词作里反复出现。不可否认,晏殊的诗歌出现了某种词化的趋向,尤以《无题》诗表现突出。本文试图通过赏析这首诗浅析这一现象,并阐述水远山长、音书难达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