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上公开课叫献课,准备优质课叫磨课,上示范课叫做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一些精品课成了淮北的枳?归根结底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移。评课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使我们的课堂更绿色环保,更阳光生态,更有利于师生健康茁壮地成长。因此,在评课时,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转换评课角度。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科评课的“着眼点”评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检测手段。教师上课,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和评价,这是评课者能力和水平的体现。目前,有些学校进行集体评课时,课评得粗糙、草率,不全面。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根本的原因是评课的“着眼点”找不准...  相似文献   

3.
平时我们在评课时往往会说:“XX老师讲的课怎么样”或“XX老师上的课怎么样”。从评课者内心就认为教师上课就是讲课,事实确实如此吗?  相似文献   

4.
使用新教材,怎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从数学教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出发,寻找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具体地说,就是从“为什么而教?”“怎样教?”“怎样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得如何,学得如何?”等方面去评价一堂课。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有它特定的行业要求。据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得出如下的评课维度:  相似文献   

5.
评课摭谈     
成功的一堂课 ,加上成功的点评 ,会交相辉映 ;不成功的一堂课 ,有了成功的点评 ,也能叫人“耳目一新”。笔者当教研员多年 ,听了不少课 ,自然也评了不少课 ,觉得评课需要在语言表达、策略运作、功效体现三个方面作认真的考虑 ,才能达到“艺术效果”。一、语言表达 :具体性、简洁性和概括性评课就是“动口” ,所以嘴上功夫到不到家是评课质量高还是不高的重要前提。但评课毕竟不是演说 ,不能信口开河 ,更不能“借题发挥”。1 .具体性。这里讲的具体性是指在“评”的过程中要尽量举些课中的例子 ,用实例来具体证明你对某教师的课所提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怎样听课     
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课。那我们平时应怎样听课呢?一听。就是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是怎样启发学生思维的?是怎样指导学法的?是怎样巩固新知识的?是怎样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只有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听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才能全面了解,才能对本节课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客观分析。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人际交往,其间蕴含着科学,并体现着艺术。对这“科学”的把握,对这…  相似文献   

7.
“脸”与“面”明明就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可为什么我们要叫“洗脸”而不叫“洗面”;叫“洗面奶”而不叫“洗脸奶”?有时候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常会骂“不要脸”,但却不会说“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对话比独白更重要,唤醒比注射更重要。"对话教学的开拓者特级教师孙建锋不仅说得曼妙,做得更有创意。一天上午,我执教了《威尼斯的小艇》后,和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起静候孙建锋老师评课。"晓珊,请到你班上找一位叫赵海兰的学生过来。"当着工作室成员的面,孙老师温和地对我说。我先是一愣,脑海里倏地闪现上课的时候,孙老师拿着手机拍下了我的板书之后,就坐在赵海兰的旁边。去教室的路上,我又想起前不久孙老师在博客上的感言:"评课活动中,为什么不见学生?是他们不愿意参加,还是他们无权参加?为什么剥夺学生的讨论权?为什么屏蔽学生的声音?学生缺席的讨论,教师讨论愈热烈,愈显得一厢情愿。"莫非孙老师要一改以往评课时只有教师参与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本刊每期都会发表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实录,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和风采。读者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杂志实实在在地为老师们服务的特色之一。我们矧遒,一节好课往往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磨”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反映的也是几经反复研究之后的最终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背后的故事”:最初是怎样设计的?试教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对教学设计又做了怎样的修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等等。这些问题相信也是老师们感兴趣的,而且,“磨课”的过程同样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借鉴。我们期待有更多全景式展现课堂教学研究过程的稿件: 李伟臣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稿件。作为教研员,他感到“脱离教学一线,越来越觉得没有发言权了”,于是决定“下水”,选择《磁铁的性质》这样一个“老课”来研究,并且愿意把自己的课当作“靶子”,让经常听他评课的老师也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这是需要勇气的。李老师上的课是否精彩,自由读者评说,但他对自己的课的分析几乎没有“好话”,更多的是反思,是实实在在的探索,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老师们的评课也没有任何忌讳,实话实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教研氛围! 因此,我们不惜篇幅,将《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全景式地呈现出来,请广大老师也来评说评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笔者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讲课”、“演课”与“评课”,在此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佘同生 《湖南教育》2006,(10):11-11
评课,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作为一位教师,我们都有过评课和被评课的经历,但是,多年来,我们的评课是不是达到了促进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我们是否对一堂课应该如何上、到底怎样的课才能评为好课、由谁来评课、评课评什么、怎样评等等问题了然于胸?我们的心中是否拥有评课的科学体系、科学手段和方法?评课仅仅止于评课吗?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深思。  相似文献   

12.
2005年3月,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这意味着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真正确立。我们在合作探讨“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听评课,却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即我“依据什么”听评课?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即“如何”听评课?于是,我们在崔允都教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开始了听评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推动合作学习的课题实践中,我们有更多机会走进课堂听课、评课。责任感的驱动,使得我们对做课、评课做了更多的研究。 一、做课,要做“素课” 做课、听课、评课,是校园生活中的内容,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在谈基本功之前,似乎更应该关注这些事情的目的。做课以表演为目的,也就偏离了应有的方向;听课以应付差事、完成任务为基点,也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1,(2):48-48
“脸”与“面”明明就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可为什么我们要叫“洗脸”而不叫“洗面”;叫“洗面奶”而不叫“洗脸奶”?有时候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常会骂“不要脸”,但却不会说“不要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听课、评课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交流的有效方式,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学习的主要方面是对课堂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听、评课。学校也往往引导教师向着这一方向走,每学期组织“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等各种名目的公开课,以便让教师们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但很多时候课讲了,老师们也听了、评了,却总感到有某些不足。到底有哪些不足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的听评课方法存在某些不足。正确的听评课方法除了要“听”、要“评”以外,更要有“说”。  相似文献   

17.
一、学生也能参与评课吗 在印象中,评课仅仅是专家教师们的事情。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其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这一特殊群体为什么要参与评课工作?他们有能力参与这项任务吗?  相似文献   

18.
旋转马阿奔     
小马阿奔的爸爸总是叫他“阿笨”,因为他老是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说:“我们马儿为什么要吃草啊?”“他们羊儿为什么也爱吃草啊?”“草儿那么好吃为什么那些老虎不喜欢吃啊?”等等。爸爸老是觉得他笨笨的,不知不觉就把他的名字叫成了“阿笨”。  相似文献   

19.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同学们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后解答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评课究竟评什么?怎么评?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看似小小的几十分钟的一节课.其实质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的信息、发生的变化实在是五彩缤纷,错综复杂。不同的教师根据各自的理解,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会对同一节课作出各种各样的评述,甚至会使你莫衷一是。为此,本刊分为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评课到底有没有标准?观课、评课前要作好哪些准备?如何确定评课的形式?评课要关注哪些要素?评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观课、评课时有哪些注意点?如何做好观课、评课的记录?同时,我们邀请专家、资深教师、校长、青年教师等一起来对它们进行探讨,希望能得出一些可操作的观课、评课思路和方法,为教师们的观课、评课提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