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会听到父母这样的教诲:"一定要树立一个远大理想,一生朝这个方向走。""给自己定个目标……"等等。其实,我们都被父母的这种框架给圈了起来,也可以说被这个善意的"圈套"限制住了。以至于"我长大要当科学家""我长大要当宇航员"甚至"我长大要当总统"之类的豪言壮语大都以失望告终,只给自己留下自嘲时的笑料。不是说有理想是错误,而是说这样的虚无缥缈、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次班会课上,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唠叨,赌气离家出走了.当他把钱花完之后,又饥又冷.这时候,一个老爷爷收留了他,给他一个包子充饥.他非常感激,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报答您."老人说:"我才给你一个包子,你就感激,而你的父母养了你这么多年,难道你就不感激?"这个孩子一下子醒悟了,回了家.  相似文献   

3.
学习的窍门千千万,因人而异,但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种动力,一种任凭什么也阻止不住的动力。我不相信什么聪明不聪明、天分不天分的说法,只要有了这种动力,再不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再没天分的人也会有了灵气。 我是一个丑小鸭 我在城市里出生,在农村长大,准确地说,是在大山的怀抱里长大的。 我父母以前在沈阳市一个兵工厂里谋生,据说,那时父母的工资加起来还不足一百元,生活相当困难。于是,在我和哥哥两个人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生活拮据的父母无法一下子照顾我们兄妹两个。我作为家里不受欢迎的女流,便理所当然地在呀呀…  相似文献   

4.
孝子与慈父     
我们兄弟三人都是在父母的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孝子,在那样艰难的年代,我们都考上了大学,给父母挣足了面子,父母好不自豪。所以,我很欣赏父母的棍棒政策,在教育我的儿子时也使用棍棒政策,对他从方方面面高标准、严要求,不训即骂,有时候还动手打他呢!去年的一天,当我用拐杖吓唬他时,他竟然缴了我的械,还气呼呼地说“:我都15岁了,你还常常打我。你再打我,我就离开这个家。”父母的棍棒政策在我们兄弟身上灵验,我的棍棒政策在儿子身上却失灵了。怎么办?事情过去之后,我与儿子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最后我向儿子保证“:今后,爸爸再不打你了,要学…  相似文献   

5.
刘勤 《河南教育》2004,(4):42-42
杨洋同学,你现在的感受我能理解,年少时的我也有这样的想法。20岁以前,我时常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出生在农家,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30岁以后,尤其是自己也为人父母之后,我越来越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激父母一生操劳,节衣缩食供我读书,让我走出贫困的山区来到城市。阎维文的一首歌《母亲》,不知你听过没有。每次,只要听到这首歌的音乐响起,我就禁不住热泪盈眶:“……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快乐就是幸福;有人认为富有就是幸福;有人觉得健康就是幸福;也有人觉得活着就是幸福……曾记得有人问我,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吗?你觉得幸福吗?当时我沉默了。说实在的,这样的问题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去答。因为我根本没感觉到当老师的幸福,所以也就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了。我选择当老师,是因为父母曾经说"当老师很好"——这也算是父母包办,唯命是从吧。起初的工作中,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我每每都会认真地对待自己工作中的每件事和每个人,包括每个学生,总觉得这是我的职业,我应该兢兢业业。只是觉得不要做得太不像话,并没有想什么幸福不幸福。  相似文献   

7.
一缕飘香 《家长》2012,(Z2):25-27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那天,朋友跟我说:"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真够烦的。"我问她:"怎么呢?""我每天要洗衣、做饭、养育孩子。其他的还好说,就我那儿子,调皮得不得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教育他,每天都苦口婆心地给他讲做人的道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当家     
我们的班主任在这个周末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令大家倍感新奇。老师话音未落,班里便一片七嘴八舌。这项作业是——让我们利用星期天的休假当一天家,体验一下父母是怎样为生活而操劳的。有这样的机会我实在高兴。我下定决心要当好一天的家,当个称职的小主人,甚至想与当家的父母一比高低。  相似文献   

9.
本期征答题     
松涛同学问: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可父母却要我当军人,因为我的爷爷曾是一名军人,爸爸从小就梦想当一名军人,但未能如愿。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我来实现爸爸的愿望﹖请同学们帮松涛同学一起来解决这个令他苦恼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信寄来或E至小笛信箱,等你哦!本期征答题  相似文献   

10.
我长大了     
刘菲菲 《初中生》2013,(20):38-39
不经意间,我长成了一个个子高高的中学生。记得小时候,父母常给我买新衣服,把我打扮得像个小公主似的。可我上三年级之后,父母外出打工了,我和奶奶在一块生活,经常穿新衣服的快乐感觉便不复存在。现在,我有时还穿别人穿过的衣服,感觉特别丢人。而每当看到同学中有穿着新衣新鞋的,我心里就不舒服。那次上体育课,老师要我们练习立定跳远。当我站在起  相似文献   

11.
一、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今天学习怎么样?”外国父母:“今天在学校过得还愉快吗?和同学相处得如何?”二、孩子吃完晚饭后:中国父母:“快点去做作业!”外国父母:“先帮我收拾一下桌子。今天晚上你有什么安排吗?”三、孩子晚上要和同学出去玩:中国父母:“太晚了,不安全,再说明天还要早点起来上学。”外国父母:“好的,给你钱。要注意安全,遇到什么事了就报警。”四、当孩子在家里谈论某个同学时:中国父母:“这个同学学习成绩怎么样?”外国父母:“这个同学为人如何?”五、当孩子考试成绩下来:如果孩子考了99分(满分100分):中国父母:“怎…  相似文献   

12.
童年的朋友     
我六岁或六岁半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我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要干什么。周围的人和各种工作我都喜欢。有时,我想当一名天文学家,为的是每天晚上不睡觉,用望远镜观察遥远的星星。  相似文献   

13.
不犯错就不是孩子,不批评就不是教育。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认可这个道理,但是当自己的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之后,父母未必总是能正确地看待这类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老师批评孩子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需要     
被噩梦惊醒的我呆坐在床头。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这样的噩梦更可怕的:我的父母成为他人的父母,而别人的父母才是我的真正父母。不知什么原因,我一出生便出现了这个错误。直到那天--我永远也不希望出现的那一天,这个错误被证实了。于是理所当然我要住在那家。那家人对我很好,可是他们和我"父母"的微小差别,我都会认为是自己不适应的理由。我不想呆在那里,那里不是我的家!可哪里又是我的家呢?我想要我的"父母",不管那是不是真的,不管那现不现实,我只想要那份感情,那份属于我的感情,我要他们……  相似文献   

15.
周福峤 《班主任》2006,(1):35-36
一天,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和父母拥抱.学生听了,不解地望着我.一位学生问:"为什么?"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唠叨,赌气离家出走了.当他把钱花完之后,又饥又冷.这时候,一个老爷爷收留了他,给他一个包子充饥.他非常感激,对老人说:"我一定要报答您."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人的时候,我经常低下头来,抚着胸口追问:马坊在哪里呢?我只能这样自己追问自己。在我离开这里之后,在父母相继去世之后,没有人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了。就是现在回到村上,能有几个人知道,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所有的陌生感,都会突然包围着我,都会让我在这块自己的土地上,站得很不自然。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一个人的故乡,就是他的父母。  相似文献   

17.
木木 《家长》2006,(Z1)
为什么要生养孩子?我经常向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人问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孩子在身边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有的说是为了传宗接代,有的说是为了将来要有人继承自己的财产,还有的说是为了养老。总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的调查过程中,也有一部分父母说孩子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趣。可是当我追问为什么孩子会使生活充满乐趣时,他们经常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事实上,很多父母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学习,只是很少有父母能够对这个过程做出详细而深刻的解释。人们通常认为抚养和教育…  相似文献   

18.
这个案例来自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传记:……想象一下当我了解到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负负得正时我心里的感受。没有人解释已经够糟糕的了……更糟糕的是,对我来说老师的解释对必须要去使用这个规则的人来说是根本不清楚的。  相似文献   

19.
红地毯     
《神州学人》2013,(3):34-35
在得知自己获得2011年度"自费生奖学金"的消息之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激动和感激远不能表达我获奖的心情,祖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海外留学生,能把这个珍贵的荣誉给我,我感到特别的自豪和荣幸。我要特别感谢导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感谢同学的帮助和父母的关爱,尤其要感谢祖国母亲的支持和培养。我还将继续汲取发达国家丰富的科  相似文献   

20.
李瑛 《父母必读》2021,(2):88-90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童年清单》这本书,同时不禁有些后悔,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什么我没有在自己孩子处于书中那个年龄段的时候,及时发现这个"锦囊"呢?但当我细细品味这本书的教育内涵后,这一丝后悔又马上被庆幸替代,庆幸我其实可以把书中的很多指引用于今后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个时刻,哪怕是在他们已为人父母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