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物理课本中叙述晶体导热各向异性,是举这样一个实验来说明的:在云母片上涂上很薄一层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的针尖接触云母片,接触点周围的石蜡就熔化了,而熔化了的石蜡成椭圆形,这表明云母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导热性是不同的(见甲种本第二册73页)。首先,必须指出,作为热源的钢针一定要接触云母片不涂蜡的一面,熔化了的石蜡是成圆形的。甲种本上没有写明钢针接触云母片涂蜡层的反面,这是一个疏忽。而乙种本、大学教材上[如《热学》(李椿等编)]都写明钢针接触云母片的反面。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课本[人教版(必修加选修)]中叙述晶体导热各向异性,是举这样一个实验来说明的:在云母片上涂上很薄一层石蜡,然后用烧热的钢针的针尖接触云母片,接触点周围的石蜡就熔化了,而熔化了的石蜡成椭圆形,这表明云母晶体在不同方向导热性是不同的.首先.必须指出,作为热源的钢针一定要接触云母片不涂蜡的一面.课本上此处没有加以说明,这是一个疏忽.而大学教材[如<热学>]都写明钢针接触云母片涂蜡层的反面.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115页介绍了“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该装置器材较多,烧瓶不固定,需要做两次实验才能完成,这样教师在操作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针对以上缺陷,我们自制了一套演示“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经过实验,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锦文 《物理教师》2006,27(6):8-30
1 平面镜成像实验误区的纠正 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关于“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面放一支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B.移动板后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看来好像点燃似的,即让它恰好与点燃蜡烛A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上…….”(如图1)按照教材要求,各学校的实验室都照此配置了实验装置进行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围绕着该实验设计的关键点“玻璃板”,在各类练习题或试卷中成了一个出题的“题眼”和考题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的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有研究“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的内容。一开始有这样一个“想想做做”的问题: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6.
2005年高考天津理综卷第22题是一道实验考查题,源于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第三册学生实验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单缝和双缝间的距离约为5 cm~10 cm".这是我们在以往教学中从未涉及的条件,对这个数据怎么看,张三慧先生从现代物理学理论上给出了清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9面“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的题目是这样的: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小实验”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小实验”指的是那些穿插在物理课文中或课后习题中的一些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的物理小实验。新课标中的初中物理课本中增加了许多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人教版教材课本为例课文中就出现了30多个物理小实验;加上课后习题中的就...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小实验”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其中“小实验”指的是那些穿插在物理课文中或课后习题中的一些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的物理小实验。新课标中的初中物理课本中增加了许多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人教版教材课本为例课文中就出现了30多个物理小实验;加上课后习题中的就更多。这些物理小实验是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  相似文献   

10.
"云母片与玻璃片的热传导的比较"实验是高中物理选修3-3"固体"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实验,现行的各版本教材都采用这一实验现象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物理特性上的不同点.然而,各版本教材对该实验的编写和设计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依据几种版本设计进行了具体的操作,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部分版本的设计的可操作性不够且现象不明显.故笔者对此作了一点改进,使得该实验简单易操作,现象更明显,希望和各位同行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1.
现行物理教材“熔化和凝固”一节的演示实验设计存在以下不足:一、实验现象不明显教材中考虑到萘有毒,对身体有害,改用海波代替萘来做晶体熔化实验,用以说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并且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但是用海波做晶体熔化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因为海波温度升到40℃时就开始变潮湿,温度继续升高,海波由粉末状变为粘稠状,此时温度计示数会在某一点停止2-3分钟(很多参考书都说明海波的熔点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范围;  相似文献   

12.
1教材实验的弊端 人教版《化学(必修2)》在第3章第2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科学探究中,介绍了"石蜡油分解实验"。原教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放置于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热,石蜡油蒸汽在炙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生成一定的气体,利用生成的气体进行其他实验。  相似文献   

13.
针对学生对人教版物理教材中伽尔顿板演示实验的认识误区,用数理统计的知识证明小球下落过程中频繁的碰撞才是狭槽中小球宏观分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实验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荣盘亮 《物理教师》2008,29(8):30-31
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3—1课本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中,编者提出用如下器材进行实验探究:(1)a、b、c、d四条不同的金属导体.在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因素方面,b、c、d跟n相比分别只有一个因素不同,b与a长度不同,c与a横截面积不同,d与n材料不同;(2)4只量程合适的电压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是初中阶段最难做成功的物理实验之一。此实验不仅耗时较多,还极易出现“熔点不准”、“熔点不稳”、“熔点和凝固点不同”、“过冷”等现象,仪器损坏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为了突破实验中的难点,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反复实验,总结了一套较为可行、成功率较高的实验方法。下面我对海波、萘、冰这三种晶体的熔化或凝固实验的难点和突破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18面以及此前各版本教材中,都引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来说明共振的特点,也有很多习题涉及该实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1 改进的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关于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见教材第142页。虽然现象比较明显,但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19.
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密度变大,即热胀冷缩,为了揭示这一物理规律,人教版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笔者实验后发现,把气球放在炉火旁和冷藏室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且不便于课堂演示,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实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43面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器材和步骤略 )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求学生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不需添加较多器材 ,也不需占用较多时间 ,还可以继续对这个实验加以扩展 ,从而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知识的理解 .一、验证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添加器材 一个小烧杯、一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图 1( 9 0℃左右 ) ,按照图 1安装好实验器材 .2 .用酒精灯加热 ,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 ,继续加热 .3.仔细观察、读出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4.观察小烧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