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企业经营状况一定的情况下,纳税筹划的实质就是一个成本决策问题。固定税收负担、变动税收负担、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是纳税成本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四个方面。在纳税筹划中,这四个方面的成本有着不同的习性。企业经营状况一定的情况下,固定税收负担是一个常量。因此,纳税筹划的成本决策实际上是变动税收负担、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三者之和最小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革和完善我国消费税的法律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税率设计不科学;税负偏低;实行价内税具有较大的隐蔽性;纳税环节的规定不尽合理;计税依据的确定不太规范,从而使消费税的特殊调节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为此,必须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使其与社会经济适位;实行统一比例税率,充分发挥消费税调节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逐步提高垄断性行业的应税消费品的税负;改价内税为价外税,增加其透明度;将消费税的纳税环节由生产环节调整为零售环节,规范其计税依据,以防止税收的流失,增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诚信纳税是征纳双方共同的主题,然而人们普遍误认为“诚信纳税”就是“老老实实缴税”,对“诚信纳税”的误解有:诚信纳税是纳税人出于道德意识而对国家所作的贡献:“诚信纳税,利国利民”而可能不利于自己;诚信纳税只与纳税人有关而与征税人无关。其实,诚信纳税是:征纳双方的义务;诚信纳税是需要征纳双方共同努力;诚信纳税,利已利国:诚信纳税是纳税人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4.
德国《个人所得税法》根据纳税人义务范围不同将纳税人分为无限纳税义务人和有限纳税义务人。无限纳税义务人是指在德国境内拥有住所或习惯性居住的自然人。扩展的无限纳税义务人是指为德国公法法人所雇佣,并领取工资薪金的德国籍人,及其德国籍的、没有所得或仅有承担德国纳税义务所得的家庭成员。虚拟的无限纳税义务人是指从德国取得绝大部分所得的欧盟其他国家居民兼公民及其配偶。有限纳税义务人则是在德国既无住所,也不习惯性居住的自然人。无限纳税义务人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向德国承担纳税义务,但应适用客体和主体净所得课税原则,并允许其与承担无限纳税义务的配偶共同缴税。有限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的所得承担纳税义务,但不适用主体净所得课税原则,设最低税率25%,且原则上实行源泉预缴。  相似文献   

5.
高军 《大连大学学报》2010,31(1):105-109
税收作为一种无对价公负担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在国民之间公平分配,公平纳税是一项宪法性原则。公平纳税原则主要体现为所得税法中的量能课税;在税收立法中,它要求累进税率应符合实质公平、应以直接税为主体税制、对固定资产征税应当区别不同性质的财产课予不同的税率、税收,特别的采取应符合比例原则;在税法适用过程中,则要求平等的适用税法、推计课税及实质课税原则的运用应当公平。  相似文献   

6.
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税收征管措施,它不仅是加强税源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纳税服务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和办税能力也具有促进作用.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虽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应从提升人员素质,加快征管科技化手段的开发与利用,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纳税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如果税率发生变动,在时间性差异周期内,所得税总费用偏离配比值的规律是:如果只存在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无论是递延法还是债务法,所得税总费用与税率同向变化;如果只存在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无论是递延法还是债务法,所得税总费用与税率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税与税法,理解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重要性。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树立依法纳税意识,树立勇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观念,培养主人翁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教学重点] 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重要性;初步树立依法纳税观念。[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重要性;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公民的纳税行为逐渐增多,但是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比较落后,意识的淡漠直接影响着整个纳税环节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对公民纳税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所得税会计理论体系日益发展和完善,为所得税会计实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和会计处理方法也得到新的发展。由于所得税会计与企业会计研究重点不同,导致企业计算的特定时期的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出现差额。为更科学地处理这一问题,按照国际贯例和我国的实际规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