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相对传统儒学而言,现代儒学的基本理论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在基本精神方向上,主动自觉地使儒学与传统专制体制相脱离并扭转了轻忽客观知识的走向,从而与奠定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以民主科学为标志的现代性保持了总体的一致性;第二,在价值取向上,又没有完全为理性主义所框限,而是依然保持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取向;第三,在基本理论立场上,鲜明突显了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明确反对将中国变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强调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民族文化内在转化的基础上;第四,在基本思维范式上,强调要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来面对外来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在会通中西中实现新的、更大的综合。  相似文献   

2.
儒学既有与现代社会生活相抵触的方面,也有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方面。儒学经过现代转化之后.仍将可以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儒学现代走向的一个向度是现代性,它可以同市场经济兼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向度是民族精神.它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设计了求真、求善、求美、成圣、合群这样一些忠体的目标,并且为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多种具体的价值理念,在今天.这些理念对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仍可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海峰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较多关注。他认为,正是汉学的没落和宋学的复振,导致儒学身份的裂变和形上意义的迷失;而新的学科定位,又为被迫转型的儒学提供栖身之所。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他着重剖析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和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然由于海外新儒学尚处于发展中,故而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予评定。对于儒学的未来前景,他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但从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上作了宏观审视。总的来说,景氏之论对于人们了解现代新儒学,探索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新儒学思潮历经近90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百年来的思想舞台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近年的学术界乃至文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全面了解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历史演变过程,正确评价其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得失,确立对待现代新儒学的正确立场,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家思想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探讨的是伦理哲学;治国平天下探讨的是政治哲学。从宋代的吕氏乡约到朱熹的增损乡约以及王阳明的南赣乡约,再到现代梁漱溟用儒家的"孝""仁""诚信"教化民众的乡村建设思想,都是儒学在乡村中的创新性发展和转化,这种具有乡土特质的乡村儒学,让儒家精神内化于民众之中,促进了农村公民道德的重建。同样在现代农村治理中,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侧重村干部的榜样性和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村干部要用儒家文化的为人为官和治国安邦理念来修身养性树官德,民众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用孝道伦理秩序营造纯朴民风。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对"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开创及其崭新发展模式的强力示范,决定了作为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主题之一——现代化事业处于"后发展"的事实。历史主题即是理论主旨。历经思想激辩及历史剧变,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的核心意识形态。现代新儒学因其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等实体历史方面的软弱无力而"移居"海外,但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其超越近代西方文化绑架而对传统价值充分尊重的策略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正在成为中国意识的有益补充而重新获得讨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翔海先生是现代新儒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其学术成果不乏真知灼见,自成一家之言。先生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辨析、对现代新儒学理论特质的探索、对现代新儒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新儒学的理性认知。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成为理解先生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9.
试论儒学传统与现代人权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儒学成为思想界的热点,但是由于新儒家在思维上太过于依赖传统,并且对于传统和西方文化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读,加之社会参与性差,儒学的现代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反而面临着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世界动乱和战争破坏、折磨着当代人类。霸权主义是危及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弘扬儒家的“中和”思想精华,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为实现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日本德川幕府虽然将中国的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大力宣扬文教,鼓励学问。但是,不论德川幕府的统治者如何信赖朱子学说,武士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所实行的文治是以武力为重心的文治。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们基于这种以武治国的本质和日本的独特意识,认为只要统治阶级坚持以武治国,保持尚武精神,就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伦理是中国现代市场道德形成的渊源和基础,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其合理、优秀的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道德。以仁为本,确立为民服务、回报社会的理念;以义为准,确立义中取利、合法经营的理念;以信立业,确立信誉至上、诚实不欺的理念;以和为贵,确立和谐竞争、人和激励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海峰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较多关注。他认为,正是汉学的没落和宋学的复振,导致儒学身份的裂变和形上意义的迷失;而新的学科定位,又为被迫转型的儒学提供栖身之所。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他着重剖析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和牟宗三的学术思想,然由于海外新儒学尚处于发展中,故而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予评定。对于儒学的未来前景,他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发展路径,但从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上作了宏观审视。总的来说,景氏之论对于人们了解现代新儒学,探索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阐述了现代性的"流体"特质,显示出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在这一理论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现代品格的"流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的分离、文化立场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变异、文学空间的不断分裂、时空意识的错位、道德意识与审美品格的分化。"流动性"正是转型期文学现代品格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的起源远早于儒学的形成,但就保存下来的文学遗产来看,儒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作文害道”。儒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生命潜质,一定程度上说,在于儒学于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并于实践中对其历史使命的担当。正是在历史中、社会中、实践中的担当,儒学才一次次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提升着生命的意义。当今时代,儒学在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语境中,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和优秀的文化资源,参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担当历史与社会赋予的重任,并在文化担当中抓住发展的机遇,实现文化自觉,维护世界多元文化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通过回顾世界近现代教育交流的若干基本史实,着重探讨教育交流中教育传统与政治因素,政府行为与民间交流以及吸收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等问题,以期揭示教育交流的基本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领导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思想影响力和文化传承性。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主张为政者的修身、重视道德教化、强调礼的规范化制度等是先秦儒家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今天,研究先秦儒家领导思想的特点和现代价值,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领导学理论体系,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领导学,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和治国理政能力,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