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案件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证据中蕴涵的案件事实信息的收集、运用、识别和认定都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诉讼中要突出案件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必须强化民事诉讼中的原被告双方或者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的具有对抗性的举证和质证、分析和反驳,同时,法官应着重审查原被告或控辩双方举示的证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对诉讼证据中蕴涵或留存的案件事实信息是否真实,以及这些案件事实信息是否就是证据事实,这些证据事实是否能够足以证明(即恢复或还原)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根据等进行识别和认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诉讼证据定义的评析,对诉讼证据本质属性的揭示,以及对诉讼证据分类的探讨,为诉讼证据下了一个简短明确的定义:诉讼证据,是指含有证明案件事实或证明与处理案件有关的事实的重要的客观事实,可供法学工作者,司法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在诉讼过程中能够用来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明材料。证据材料以提供原件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一般基本原则,在证据材料为复制件的情况下,只有在其他证据的旁证相互印证时,才能够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予以采用。  相似文献   

4.
推定被喻为魔术词语,在诉讼历史、词汇学、立法实践和法学理论语境中,推定的概念运用十分混乱。推定应界定为:"由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的恒常联系,当基础事实确证时,可认定待证事实存在,但允许受不利推定的当事人举证反驳的一项辅助证据证明的标准化规则。"  相似文献   

5.
证据不是(案件)事实,但证据与事实存在内在联系,即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是,证据本身并不就是事实根据,“根据”也并不等于事实。证据之所以能够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基于证据蕴涵着事实信息,通过事实信息能够揭示证据事实,查明案件事实。事实信息就是存在于证据中的那些能够据以做出事实判断的信息。事实信息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事实信息既是证据存在的前提,又是证据事实得以发现的根据。控辩双方收集证据并从中识别和收集事实信息的证明活动,法官对于证据和事实信息的认定和运用,是整个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诉讼证据是事实,但事实不同于物、人、事情,事实在事实界、以命题的形式存在,人、物、事情在现实界,是自在之物;诉讼证据是原发事实与案件事实的中介;诉讼证据作为事实总是与论证分不开;诉讼证据的论证又受合法性规范。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对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已作出专门规定,而《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诉证据规定》中都没有有关其他类型证据向民事证据转化的规定,这是立法上的缺失。司法实践中行政证据向民事证据转化是现实的需要,在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等类型案件中不仅能解决举证困难、保障当事人诉权,还能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这两类证据之间的转化,有相关理论基础,但还需在立法上进行完善,制定具体的证据转化规则。  相似文献   

8.
一、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之法理基础 “谁主张,谁证明”这是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那么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呢?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某些案件中,原告不必举证,只需表明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不需要对于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则必须对于自己提出的反驳所依据的事实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如果被告提不出证据或证据不能证明反驳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就要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相似文献   

9.
一、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之法理基础“谁主张,谁证明”这是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那么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呢?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某些案件中,原告不必举证,只需表明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不需要对于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则必须对于自己提出的反驳所依据的事实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如果被告提不出证据或证据不能证明反驳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就要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1]需要倒置的事实,往往属于原告举证困难而被告比较容易举证的,比如证据距离原告较远、倒置的事实处于被告控制之下等。举证责任倒置是将某些事实的举证…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舍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1.
逾期举证后果规则旨在“防止不必要的诉讼迟延”。然而,“2001年证据规定”的证据失权因过于严格被弃置,并代之以“采纳+罚款”模式。但司法实践并未完全贯彻该模式的逻辑进路,且过分宽待逾期证据。这源于立法模式本身的不合理性:基本事实要件成为决定是否采纳逾期证据的唯一标准,具有行政性质的罚款与司法程序不完全适配。对此,应当回归以诉讼迟延要件为核心的证据失权,但允许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量,至于当事人故意逾期举证的,则应适用严格失权。此外,还应完善审前准备程序,以赋予证据失权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侦查部门的侦查活动都是围绕着是否有犯罪发生,犯罪行为是由谁实施的,这两个问题来开展的,我们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依靠证据。证据的固定就是为了证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保证自侦案件在诉讼阶段能够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3.
证据制度在诉讼法学中的基础地位是由诉讼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诉讼过程是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是在批判地继承传统自由心证制度的前提下为世界各国所认同,在诉讼中它的价值表征是多方面的,因此应积极构建我国的现代自由心证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证据规则问题,是当前刑事审判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证据规则就是如何搜集,核实,运用和判断证据的法律规则。为防止司法权的滥用,保证人权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证据制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证据交换制度对于保障知识产权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证据交换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阻碍该制度发挥应有的功效。我国应当完善证据交换法律体系,健全证据失权的法律保障体系,特别是涉及商业秘密类的知识产权案件需要执行例外规定,以保障该制度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6.
证据交换制度对于保障知识产权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司法实践中证据交换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阻碍该制度发挥应有的功效。我国应当完善证据交换法律体系,健全证据失权的法律保障体系,特别是涉及商业秘密类的知识产权案件需要执行例外规定,以保障该制度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中法庭调查方式的立法构想王鲁宁,刘娅琳法庭调查是指在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当庭对刑事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核对审查。它是案件进人实体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法庭审判的核心。其任务是通过当庭举证、质证,审查判断证据,查清案件事实,为...  相似文献   

18.
律师调查令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效果不佳,其推行面临着诸多困境,究其原因在于证据收集各主体偏离了各自的功能定位,从而造成相互协作程度不高。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为律师调查令运作过程中各主体的协作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要求各主体通力协作以发现案件客观真相,实现纠纷的妥当解决。基于此,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律师调查令制度完善的逻辑进路在于,通过规范律师取证行为、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明确案外人的证据协力义务、推动其法定化及法官适时行使释明权来提高各主体的协同配合能力,最终实现律师调查令制度在我国应用的稳慎推动。  相似文献   

19.
代义 《华章》2011,(34)
《证据法学》是每一个学习法律专业、将来从事法律工作的同学所必不可少的学习课程内容之一.《证据法学》是研究司法、执法等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或者其他相关事实的规律、方法以及证据法律规范的学科.证据法学的教学应该遵循该课程的特点与实际运用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断完善.本文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