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纠错:“一展台灯”应为“一盏台灯”。分析:“展”,意思一:张开,放开,常用的词组有“舒展”;意思二:施展,显示,常用的词组有“一筹莫展”。“盏”,意思一:小杯子,常用词组有“酒盏”;意思二:量词,常用的词有“一盏灯”。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一盏台灯”,应该用“盏”,而不是“展”。记忆一点通:“展”字不能当量词哟!  相似文献   

2.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3.
拆字戏解     
令:“今”天努力一“点”,明天才有资格指挥别人。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真:正“直”,是它的立足“点”。佯:表面上假装成“羊”的“人”,实际上是狼。便:于“人”方便,“更”是于己方便。捧:“奉”承他人的一“手”。迟:落伍,仅仅是你比别人晚“走”了一  相似文献   

4.
一、时间名词。岁: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期年:一年。“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迩年:近年。“迩年狱讼。”是年:这一年。“是年,谢庄办团。”积年:连年。“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经年:一年又一年。“此去经年。”月:一月月。“日削月割。”期月:一个月。“期月,而诣莫生。”夙:早晨。、“夙夜忧叹。”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旦日:明日,第二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相似文献   

5.
遗传     
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说出“一……一……”格式的成语。比如“一心一意”。画家的儿子答:“一笔一画。”船长的儿子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房产商的儿子答:“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相似文献   

6.
一、利用儿歌记字形: “滚”字,记住:“西边下大雨,公公穿长衣”。“碧”字,记住:“王同志、白同志,同坐一条石凳子”。“攀”字,记住:“林中两个×,一双大手往上爬”。“染”字。记住:“染房里不卖药丸”。  相似文献   

7.
《良师》2004,(8)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小朋友会说:“一”字,那太简单了,谁不会读?可是别急,“一”的读音还真是复杂多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单独使用或在词、句末尾时读第一声(yī),如:“一、二、三”,“十一”“一一得一”。“一”在第一、二、三声字前读第四声(yì)。如:“一天”,“一年”,“一点”。“一”在第四声字前面读第二声(yí),如:“一个”,“一遍”,“一半”。“一”在词语中间读轻声(yi),如:“看一看”,“想一想”,“走一走”。小朋友,你现在知道“一”字读音变调的规律了吧。以后朗读课文时可别读错啦。你会读“一”吗…  相似文献   

8.
五、声音游戏一、教学目的:1.感知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游戏中体验声音的产生;2.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发声现象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每个幼儿一件发声玩具,录音机一架,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一盒。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 耳朵有什么用呢? 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放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 幼儿:“弹琴声。”“唱歌声。”“朗诵声。”“闹钟声。”“说话声。”“流水声。”“鸡叫声。”“自行车铃声。”“咳嗽声。”“说话声。”教师: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幼儿:“汽车嘀嘀嘀的叫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  相似文献   

9.
棒小伙     
一位先生和一位太太同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谈着话。先生:“太太,你有孩子吗?”太太:“有的,先生,我有一个男孩。”先生:“他是一个好孩子吗?”太太:“一个非常好的男孩。”先生:“太太,你的儿子抽烟吗?”太太:“不,先生,他不抽烟。”先生:“他去酒吧吗?”太太:“不,先生,没有我他从来不出去。”先生:“他回家晚吗?”太太:“不,先生,每天他吃了晚饭就睡。”先生:“太太,你的儿子真是个非常好的年轻人,他多大了?”太太:“先生,他六个月。”VeryNiceYoungManAgentlemanandaladyweretalkinginanomnibus:Gentleman:“Haveyougotanychildren,Madam?”Madam:“Yes,Sir.Ihaveoneboy.”Gentleman:“Isheagoodboy?”Madam:“Averygoodboy.”Gentleman:“Doesyoursonsmoke,Madam?”Madam:“No,Sir,hedoesnt.”Gentleman:“Doeshegotothebar?”Madam:“No,Sir,hedoesnotgooutwithoutm...  相似文献   

10.
拆字戏解     
<正>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真:正“直”是它的立足“点”。便:予“人”方便,“更”是于己方便。捧:“奉”承他人的一“手”。迟:落伍,有时仅仅是你比别人晚“走”了一“尺”。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相”字具有人称代词的功用,这在不少工具书中已有所提及,但言而不明。如:《现代汉语词典》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此阐释,不仅语义含混,且尚存语病:“相表示……动作。”《辞源》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辞海》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相似文献   

12.
欢乐大本营     
拍片5岁的维佳第一次到医院做胸部透视。“站到这儿来,”医生对他说,“现在给你拍张片子。”维佳问道:“还要笑吗?”鞋带售货员:“你要什么样的鞋带?”小汤姆:“一根左边的,一根右边的。”歌唱比赛大一军训结束时,我们与班长、连长们一起开了个联欢会。主持人在台上报幕:“下一首《哭砂》。”只听连长小声嘟囔:“哭啥?”一首歌结束,主持人上台:“下面是《同一首歌》。”连长更加纳闷了:“咋又唱一遍?”  相似文献   

13.
幽默与漫画     
奇迹某老师在解释“奇迹”一词时,举了一例:“一人从八楼跳下,竟毫发未损。”他希望学生说出“奇迹”,可一同学回答:“幸运。”老师很失望,于是说:“此人爬上八楼,又跳下,还是未受伤。”另一同学回答:“偶然。”老师非常气愤,只好又说:“那人再次爬上八楼,又跳下来……”还未等老师说完,就有同学答道:“他习惯了。”  相似文献   

14.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15.
(1 )有一位病人来找精神科医师。病人:“我一直觉得我是一只鸟。”医生:“喔,那很严重喔。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病人:“从我还是一只小鸟的时候。”(2 ) 有一位精神病院的医生问患者:“如果我把你的一只耳朵割掉,你会怎样?”患者回答:“那我会听不到。”医生听了:“嗯嗯,很正常。”医生又问道:“那如果我再把你另一只耳朵也割掉,你会怎样?”那位患者回答: “那我会看不到。”医生开始紧张了:“怎么会看不到咧?”患者回答:“因为眼镜会掉下来。”(3 )有两个精神病患者从病院里逃出来。两人跑啊跑,爬到一棵树上,其中一个人从树上跳下来,滚…  相似文献   

16.
校园逸趣     
事出有因老师:“你的《抢救亲人》的作文怎么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学生:“那么急的事怎么能停顿呢?”老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大?”学生:“眼皮。”老师:“为什么?”学生:“只要把眼一闭,全世界都被遮住了。”父亲很关心儿子的学习。一次闲暇时,他问儿子:“自习课时一般你们教室有多少人?”儿子说:“如果老师在的话,一共有35人。”“那么老师不在的话,又有多少人?”“一个人也没有。”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正在讲“现在进行时”,她问道:“现在我说一句话:‘老师长得漂亮。’大家看一下该用什么时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过去时。”约翰哭…  相似文献   

17.
死前的请求一位杀人犯坐在电椅上,即将行刑。“你有最后的请求吗?”神父问他。“有”,犯人回答:“你能一直握住我的手吗?”时过境迁一只苍蝇和它的孩子们在一个秃头上散步。过了一会儿,它若有所思地说:“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呀!我像你们这么大时,这里还只有一条小道。”存死期经办员:“您好!请问您办理什么业务?”顾客:“哦,我存一个死期(整存整取)!”经办员:“那请问您死多久?”顾客:“嗯,死一年。”举例经济学家:“什么叫无利可图的经济支出?试举例说明。”一学生:“带自己的妹妹出去玩。”继续比赛一位新来的护士头一次看动手术。“你在…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学家陈沆曾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首十“一”诗,写景抒情,每个“一”都是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颇有诗情画意。“一”字除了这种创造形象的作用外,其语法、表意方面的功能更是其他词语所望尘莫及的。“一”实义为最小的整数,如《荀子·劝学》:“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成语“一言为定”“一夫当关”。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抽象义:首先引申而为“同”义,指“同一”,“一样”,如“一式两份”,成语“一心一德”“一统江山”。  相似文献   

19.
纠错:“容化”应为“融化”。分析:“容”,意思一:容纳,常用的词组有“容量”;意思二:宽容,常用的词组有“容忍”;意思三:脸上的神情和气色,常用的词组有“笑容”。“融”,意思一:融化,常用词组有“消融”;意思二:融合,常用的词组有“融洽”。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融化”,应该用“融”,而不是“容”。记忆一点通:容纳容量容忍,融化消融融洽,多记几次不会错!  相似文献   

20.
纠错作文本     
包逢祺 《小学生》2014,(12):18-19
“拖”和“托”纠错:“托地”应为“拖地”。分析:“拖”,意思一:拉着物体使其挨着地面移动,常用的词组有“拖着”;意思二:用拖把擦地,常用的词组有“拖地”。“托”,意思一:陪衬,常用词组有“衬托”;意思二:委托,常用的词组有“托人”。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拖地”,应该用“拖”,而不是“托”。记忆一点通:拖是紧贴地面,托是悬空举着,这样记忆,一定没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