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家图书馆藏《惜抱轩四库馆校录书题》钞本源自姚鼐四库提要分纂稿之稿本。其与现通行整理本《四库提要分纂稿·姚鼐稿》之间存在较多异文,其中更是多出了四篇分纂稿,分别是《却扫编》《桯史》《西溪丛语》与《辍耕录》分纂稿。通过将新见的四篇分纂稿与不同时期的四库提要进行对比,可以发掘出姚鼐四篇分纂稿的学术价值,亦可管窥《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过程中的诸多细节。  相似文献   

2.
正姚范,字南青,号姜坞,安徽桐城人。清乾隆壬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甲子顺天科乡试同考官,兼三礼馆纂修官。姚范汉宋兼治,以撰《援鹑堂笔记》知名于时。《清史列传》有传。于姚范生卒年,诸家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有三:一是李兆洛《桐城姚氏姜坞惜抱两先生传》作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  相似文献   

3.
"四库"系列研究已成专门之学,相关研究论著数量众多,仅林庆彰主编的《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1900—1993)》就收录九百八十四种,而《四库全书总目》也有论著二百六十八种,在此二百六十八种论著中,又有二十七种牵涉《四库全书总目》的纂修研究,其中以沈津、潘继安、罗琳三位学者的论文最有份量;近有司马朝军专著《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其中第一章为"《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略",占篇幅一百余面,多有结实之见解。本文以姚鼐《惜抱轩书录》为例,将其与《四库全书总目》中对应提要作较全面的比较,在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分纂提要"与"总目提要"之异同,其意一方面在了解《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在证示"提要"作为一种应用文字,有其"体制"上的独特性。《惜抱轩书录》的版本情况,据南京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有三种  相似文献   

4.
一、甘熙生平概况 甘熙,字石安,一字实庵,号二如,为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金陵(今南京)甘方栋之孙,甘福次子.他生于嘉庆二年(1797),道光十七年(1837)补县学生,十八年(1838)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官知县、郎中,礼部仪制司、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等.[1]甘熙一生博学强记,勤事纂述,精研方志之学,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灵谷寺志》《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和《金陵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金石题詠汇编》等文集,其中尤以《白下琐言》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5.
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仲则是他的字,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诗人,有《两当轩集》,其诗影响后代甚大,两百年来刊本甚多,现特简述其主要版本源流。《两当轩集》有黄仲则27岁时所作《自序》一篇,内称“恐贫病漂泊,脱有遗失,因检所积,  相似文献   

6.
姚鼐《今体诗钞》是一部著名的近体诗选。《今体诗钞》是选家出于教学需要,续补王士禛《古诗选》而作,也是为了彰扬其唐宋诗并举的诗学观念。弟子、诗友们的群体需求,选家自身高水平的创作与评注,为此选的广泛流传与经典化进程奠定了详实的基础,也张扬了姚鼐诗学、光大了桐城诗派。  相似文献   

7.
《秦镜日报》是辛亥革命后陕西著名日报之一,创刊于1913年,由国民党人士南南轩、邱彦彪、柯松亭等创办。南南轩任社长,柯松亭任经理兼主笔,刘海帆任编撰。社址设在西安南广济街内,日出铅印报纸对开版一大张。南南轩字风薰,陕西兴平人,1909年曾与本县县长张瑞玑及进步士绅张渊、南兆丰等创办著名的《兴平报》,宣传同盟会革命主张。该报后来与《西北白话报》合并为《帝州报》,成为辛亥革命后陕西最早的一种报纸。1912年南南轩又与宋伯鲁创办了《秦风报》出任经理兼圭笔。1913年又创办了《秦镜日报》。  相似文献   

8.
清朝编纂四库全书,从开馆时起即命各纂修官于所校各书各撰提要稿一篇,交由总纂官改定后随书进呈。由于这种提要稿是由各纂修官分工撰写的,故当时称之为提要分纂稿。从事撰写这种提要稿的有程晋芳、任大椿、张羲年、姚鼎、翁方纲、余集、邵晋涵、周永年、戴震等人。这些人所撰提要稿原文,据我所知,现在尚存的至少有姚鼎、翁方纲、余集、邵晋涵等四家之稿,共一千余篇。其中姚鼎所撰的提要稿,业已编为《惜抱轩书录》四卷行世。邵  相似文献   

9.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不仕,洪武初应诏修《元史》,史成后授官翰林编修,擢户部侍郎,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洪武七年,因为苏州知府魏观撰《上梁文》,触犯明太祖,被腰斩于南京,终年仅三十九岁,《明史·文苑》有传。高启诗、文、词皆擅而尤长于诗,被后世推许为有明三百年诗坛之巨擘。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诗歌作品,有《吹台集》、《凤台集》、《江馆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集,共计二千馀首。洪武元年和三年,  相似文献   

10.
胡培翚(1782—1849),字竹村,一字载屏,号竹匡、紫蒙,安徽绩溪人。嘉庆二十四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授内阁中书,擢户部广东司主事。道光十一年去官,历主钟山、惜阴、云间、泾川诸书院,所著有《仪礼正义》四十卷、《燕寝考》三卷、《褚袷问答》一卷、《研六室文钞》十卷、《补遗》一卷等。其生平事迹可约略见于其弟子汪士铎所撰《墓志铭》及《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传》卷六十九  相似文献   

11.
周实(1885-1911),字实丹,号无尽,原名桂生;阮式(1889-1911年),字梦桃,号翰轩,原名书麒。两人均为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人,"皆系南社之员、同盟会友,奔走革命事业者多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周、阮二人积极从事光复运动,惨遭杀害,为辛亥革命时期一起震惊全国的流血事件。周、阮二人自幼饱读诗书,1906年夏同时考取南京宁属师范学校。在学期间,二人结成好友。毕业后,阮式应聘于皖南宣城模范小学。1909年受上海《女报》聘请出任编辑,后因经费不济《女报》停刊,1910年回淮,先后在淮南敬恭学校、  相似文献   

12.
清代德化李氏木犀轩藏书,至李盛铎时为最盛,蜚声中外,为其刊刻书籍创造了良好条件。木犀轩刻书,由李明墀、李盛铎父子接续完成,先刻有《范家集略》《先正遗规》《四声切韵表》《敦拙堂诗集》《香苏山馆诗钞》5种,后刊有《木犀轩丛书》33种。木犀轩刻书具有鲜明特点,在底本选择上,求善而刊,注重罕见之稿本、珍稀之原本、精校之完本;在刊刻内容上,除了有关家风及乡邑先贤著述,大多为清代学者的经史撰著。木犀轩刻书在中国近代刻书史上书写了精彩篇章,为传承中国优秀典籍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学习纲要》出版 由江泽民总书记作序、人事部编撰的本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陆续发行。中宣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话剧《虎踞钟山》激光视盘首发 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好评的话剧《虎踞钟山》,已制成光盘出版发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南京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人多以能创作剧本为雅事,剧目文献资料在清人文集中时有发现。笔者把阅读清初文集所见的几位曲家及其创作剧目略加考订,供研究者参考。一、宋徵璧《寄愁轩杂剧》清初宋徵舆的《秋屋文稿》卷二有《寄愁轩杂剧小序》一文。据小序,《寄  相似文献   

15.
说南京总得说到钟山。作为国家级的风景胜地,巍巍钟山所以吸引人,固然由于它那如龙的气势,然而我们拍摄《钟山龙蟠》决不仅仅着意于再现它的外在象征,更在于揭示它所包容着的人文内涵。电视作品理应能提供比惬意和便捷更多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康輶纪行》十六卷 附:《识小录》八卷 姚莹撰 姚莹,字展和,号石甫。安徽桐城人。乾隆五十年(1785)生,咸丰二年(1852)卒,年六十八岁。嘉庆十三年进士。历官至湖南按察使。鸦片战争时,任台湾兵备道,颇留心于世务,后以抗英获罪系狱。道光二十四年,以同知、知州至四  相似文献   

17.
清代起居注官与钱大昕的《讲筵日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一字辛楣,又字及之,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广东学政等。四十八岁归里,历主钟山、娄东、紫阳诸书院。是清中叶与惠栋、戴震鼎足而立的一代儒宗。代表作有《廿二史考异》、《声类》、《疑年录》、《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及《潜研堂集》等,一生著述丰硕,生前即有刻本多种行世。钱氏殁后,其次子东塾于嘉庆十一、二年(1806—1807)间,汇集其父著述共17种250余卷,刻成《潜研堂全书》行世;光绪十年(1…  相似文献   

18.
石钟山:1964年生于吉林,1981年入伍先后在部队及总后某院校工作.1997年转业后,在北京市广电系统工作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如今已发表长篇小说《白雪家园》、《飞跃盲区》、《男人没有故乡》、《向北向南》等8部,中短篇小说4部,共计5()0余万字继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军歌吟亮的年代》、《幸福像花样灿烂》、《母亲活着真好》等影视作品也将  相似文献   

19.
《张渭瑞出卖熟荒山田契约》(以下简称《契约》),形成于康熙五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是四川省档案馆藏清代康熙朝少数档案中时间早,最珍贵的一件史料。 该《契约》正文200字。加上民国及解放后的几次批注,共近600字。反映了康熙末年以来四川地价人口、税赋制度、风俗及政区的变化情况,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