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正>2015年2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亚当密茨凯维奇学院共同举办的"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展览开幕。该展览是我馆近年来举办的首个波兰文化展览,也是波兰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亮相。波兰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部长玛戈拉塔·欧米拉诺夫斯卡,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  相似文献   

2.
朝鲜民族革命党在中国的抗日武装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英姬 《历史档案》2000,(1):123-132
朝鲜民族革命党是以朝鲜革命志士金若山(原名为金元风)为首的朝鲜独立运动人士于1935年在南京创立的朝鲜民族主义“左翼”党派.也是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朝鲜主要政党之一。自1935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该党率领朝鲜侨民在中国境内英勇战斗了10年,尤其在1938年武汉外围战激烈之时,成立朝鲜义勇队,一方面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抗击日本法西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朝鲜独立运动,争取朝鲜民族的独立复国,他们的战斗业绩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史增添厂新的篇章、研究该党的武装队伍—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斗争史,对加深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具…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写作》2006,(2):34-34
一篇新闻报道不能有虚构的东西,有了虚构,就不是新闻报道了。——爱泼斯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2005),出生于波兰,1917年移居中国。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名誉总编辑、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爱泼斯坦1931年在天津的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3年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结识并受其影响,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38年主编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同年在武汉参加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9年撰写了《人民之战》一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头两年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2000年11月14日晚,波兰驻华大使克·布尔斯基在使馆举行招待会,为易丽君、林洪亮、张振辉和程继忠四位波兰语专家和翻译家颁发波兰总统十字骑士功勋奖章。左二:易丽君,湖北黄冈人,1960年获波兰华沙大学波兰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译著有《波兰战后文学史》、《先人祭》、《名望与光荣》等。右二:林洪亮,江西南康市人,1960年获波兰华沙大学波兰语言文学学硕士学位。中国  相似文献   

5.
五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召开了第四届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锡兰、中国、智利、塞浦路斯、朝鲜、芬兰、法国、民主德国、印度、意大利、南斯拉夫,日本、墨西哥、蒙古、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越南等二十五个国家新闻机构的代表;此外还有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世界工联,国际广播组织等四团体的代表,总共七十余人.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和平问题的决议"、"关于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活动的决议"、"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合作与团结的建议".在"关于和平问题的决议"中,着重指出,参加布加勒斯特大会的新闻工作者们认识到他们全部的责任和他们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加强兄弟般的友谊和团结、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惟一全面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盟国空军援华抗战历史的“飞虎队纪念馆”,坐落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机场北侧,是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重要展区之一,由修建于1943年的中美空军指挥塔、中美空军俱乐部以及奠基石、中美苏三国空军纪念碑、新建成的展览馆、和平友谊林等组成。该馆所展示的1000余件抗战档案与实物,均为首次在芷江向世人亮相。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历史交往源远流长。西汉时的乌孙,即属哈萨克族先祖的一支。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街,以纪念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哈国度过的最后岁月及为中哈友谊谱写的华美乐章。漫漫丝绸之路,泽遗流芳千年。2013年9月,在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之一——哈萨克斯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本文作者周晓沛,1973年起在外交部工作,曾先后任中国驻俄罗斯公使衔参赞、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在哈萨克斯坦任职期间,他推动了中国的第一条战略级跨国原油进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的建设,联通了中哈两国的能源"黑色大动脉"。在作者的娓规叙述中,读者得以回望这一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8.
适值全球纪念二次大战结束5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刊特别推荐著名美国记者的一篇名作,既让人们永远记住法西斯的罪行,也给喜爱写作的读者提供范文。 本文作者是世界大报美国《纽约时报》驻波兰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这是他在1958年6月到奥斯威辛旅行时写下的,时年36岁。下面是文章的全文:  相似文献   

9.
谢慧君 《兰台世界》2005,(8):131-132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而传统的友谊。即使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日本人民也是反对法西斯、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场上,就曾活跃着一支日本人民的反战组织——“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  相似文献   

10.
《档案时空》2015,(11):3-3
201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档案时空》杂志特开设"档案见证——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专栏。现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档案馆公开征稿,稿件要求史料真实、照片清晰、说明准确、文字规范。来稿字数在3000字以内,馆藏照片请注明馆库名称。截稿日期:2015年12月31日。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电子邮箱等;纸质稿件请寄:长沙市韶山路一号省委大院三办档案时空杂志社收,邮编410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