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立方所著《韵语阳秋》共二十卷,堪称宋人诗歌批评的“巨著”。本文主要从《韵语阳秋》中谈到的杜甫思想、学杜之法两方面着手,分析《韵语阳秋》一书中的杜甫形象,以及葛立方对杜甫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葛立方的《韵语阳秋》认为,陶诗平淡自然的美学境界,生活上达观、和光同尘的道德境界,源于他于道为一的“睹道”精神境界。葛立方推尊陶渊明的动机,即在于纠正江西后学诗歌创作上形式主义的雕琢之风。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研究项目7个: 1,1983年,王迹教授《韵语阳秋注》课题研究,现已完成。 2,1983年,陆士杰、李洪元、龚维珍副教授《肯海高原多民族儿童心理发展比较研究》课题研究(全省协作项目),即将完成。他们合写的论文《青海高原9——11岁多民族儿童记忆的比较研究》、《青海高原9——15岁多民族儿童思维的比较研究》分别获青海省科协1984年、1987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相似文献   

4.
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此话道出了诗歌炼字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特别讲究炼字,炼字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也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5.
李芹 《华章》2012,(20)
《韵语阳秋》对于诗歌功能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政治关怀和道德规范两个方面.一是主张恢复诗歌的兴寄传统,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的政治功能;二是主张要戒讪谤,温柔敦厚,这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党争不断、诗祸频仍的政治现状以及儒家传统诗教观的共同影响,其实质是从道德规范的层面来阐发诗歌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新唐书》称刘禹锡竹枝词作于朗州,近千年来俨成定论,今《辞源》,《中文大辞典》皆袭其说。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认为刘禹锡竹枝词写于夔州,今人亦信之。故朱东润、马茂元等编纂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两说并存,未有定论。本文拟从竹枝风格的转变,刘禹锡对朗、夔语音的辨异,及建平地望的探究等几方面来证明“朗州说”不立,“夔州说”至确,并试图澄清一下有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综观李商隐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独特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抒发的婉曲李商隐的诗歌很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使诗歌的艺术构思千回百转,一波三折,做到了“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杨亿语)。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似文献   

8.
《韵语阳秋》二十卷,宋人葛立方撰。此书在各代诗话中篇幅较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名物考证和作品评骘,历来多为学者所征引,对研究古典诗歌具有一定价值。葛氏去唐代不甚远,引证唐人诗多与今本不同,即录当时人篇翰,亦有与现行传本或异者,当是彼时所见版本如此。这从古籍的校勘来说,今天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古代注家有的只注词语或史实出处,有的既注出处又兼释意义,还有的在注中偶尔附有评论。前几年我在繁忙的教课之余,欲为《韵语阳秋》作注,并想另辟一个新径,终因学殖荒废和时间紧迫不果。今年暑期,日长多暇,才鼓起勇气勉强完成三卷。其注释除了兼顾出处及意义之外,还在每章后写有参考专文,或补充其不足,或阐述其未尽,或揭示其精到,或纠正其误失,少则数十字,最多也不过数百。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是在内容的见解方面,恐怕仍不脱前人窠臼。这仅仅是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9.
佚名 《教师博览》2013,(9):57-57
<正>南宋诗词研究者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一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一首诗,不必句句都精彩,一个人,无需事事都拿手,只要一句精、一招鲜,就能声名鹊起,天下闻名。白居易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名。《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  相似文献   

10.
<正>南宋诗词研究者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一书中,得出一个结论:"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一首诗,不必句句都精彩;一个人,无需事事都拿手,只要一句精,一招鲜,就能声名鹊起,天下闻名。自居易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名。《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  相似文献   

11.
"双关"这一辞格早在<诗经><楚辞><左传>等中就有所运用,在宋代被称为"风人诗"或"风言".在张表臣的<珊瑚钩诗话>中称其为"风言",在葛立方的<韵语阳秋>中称其为"风人诗".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关于东港市实验小学的“韵语教学”改革,本刊曾先后以《情系龙头山》(《辽宁教育》1991年第5期)、《又一片辉煌》(《辽宁教育》1994年第9期)、《“韵语识字”缘何速度快效果好理论探源》(《辽宁教育》1996年第5期)为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  相似文献   

13.
韵语识字是东港市实验小学校长姜兆臣和他的同事们在教学改革中创建的一种新的识字教学方法。韵语识字以现代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儿童的特点和识字规律,在汲取传统和现代识字教学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色,获得了使初入学的孩子在一年之内轻松识2500多汉字的惊人成果。总结这一教改实验的论文《韵语识字的理论与实践》因此获得了94年“首届全国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特等奖。 韵语识字教改实验起步于10年前,对这一教改实验及其成果,本刊曾于91年第5期和94年第9期两次予以报道。如今这一教改实验日益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东港市教委、丹东南教委、省教委基础教育处、省教育研究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先后前往东港实验小学考察,并给予很高评价。中央教科所还把韵语识字列为国家级教育科研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并于95年秋向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实验学校推广实验。今年六月,中央教科所还将在东港实验小学召开全国韵语识字教改经验研讨会,推动继续扩大实验范围。本文力图从记忆理论、儿童认知理论、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及识字规律等方面探究实施韵语识字教学缘何识字速度快、效果好,以求得到理论的解释。也希望正在进行这一教改实验的领导、教师以及  相似文献   

14.
《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民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谪贬到建平(秭归)时,见乡里联歌“竹枝”,因仿屈原《九歌》作《竹枝词》九首,于是人仿其体,作者渐多.可见《竹枝词》是川鄂之交的乡土文学,经过刘禹锡的培植加工,因而在唐诗中异军突起,成为唐诗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后来它便风行全国,尤其在四川创作的人更多,因为它发源于四川,所以特别为四川人所喜爱.但是对于这种诗体的特征和作用,很多人都未能把它与绝句划出明确的界限,有人甚至把它和绝句弄混淆了.我们反复学习了刘禹锡的《竹枝词》和林孔翼、沙铭璞所辑的《四川竹枝词》,又参考了一些专家的著作,企图对《竹枝词》的特征、格律、作法及社会价值,作一点探索.一、竹枝词的由来《全唐诗话》云:“宪宗立,禹锡贬连州,未至、斥朗州司马,作《竹枝词》”.《珊瑚钩诗话》卷三云:“古有采诗之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此皆风言.”又《韵语阳秋》说:“刘梦得《竹枝词》九篇,乃梦得为兄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以上各种诗话都指出《竹枝词》是刘禹锡取民歌加工而成,但说得不详,有的还有错.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字检索可以发现,清代拟话本小说《八洞天》中引证的部分诗词韵语与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终须梦》中的是大体相似甚至是几乎相同的。经细致论证确定,是《终须梦》中的作者将《八洞天》内某些可以被利用的诗词韵语直接拿来或稍作修改放入自己的小说中。由此得出了《八洞天》的成书时间必然早于《终须梦》的成书时间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小说理论盛极一时,小说的创作和译介风起云涌。畏庐居士林纾,这时“尤耽于小说”,对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大量翻译西洋小说,而且自己也从事小说创作。据马泰来统计,林译作品达一百七十九种。其创作小说也不少,长篇有《金陵秋》、《劫外昙花》、《巾帼阳秋》和《京华碧血录》;短篇及笔记凡数百篇,曾汇为《技击余闻》、《畏庐琐记》、《畏庐漫录》出版。一个如此热心小说译著的人,他对小说的文学地  相似文献   

17.
历史歌     
说 明过去医家、画家常用歌谣、口诀之类的韵语讲述医画方面某些基本知识 ,对初学者颇有好处。因为这种形式言简意赅 ,音调铿锵 ,便于诵读 ,便于牢记 ,便于在工作中随时回忆、体会 ,有守约施博之效。用韵语写历史 ,我想也有类似的好处 ,可引起学习兴趣 ,可帮助记牢史实 ,对历史教学不无小补。人物是历史重要内容之一 ,朝代是历史时间的标尺 ,学习历史者必须牢记。试写《人物歌》和《朝代歌》,合称《历史歌》,供教学历史者参考 ,并供自学者诵读 ,也可作为中学学生和知识青年的读物。这本小书曾在文化大革命前初次出版 ,当时正值谴责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8.
曹丕《黎阳作》诗三首系年魏文帝曹丕《黎阳作》诗三首,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誉为“纵横成文,伤悲之心,慰劳之旨,皆寄文句之外。一以音响写之,此公子者,岂不允为诗圣”(见《古诗评选》卷二)。诗之写作时间,黄节《魏文帝诗注》考释云:“《魏志》:建安四年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七年,绍死,小子尚代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秋九月,公征之。八年春三月,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八月,谭、尚争翼州,谭败乞降,公许之,引军还,冬十月,到黎阳。九年二  相似文献   

19.
《龙文鞭影》属于古代蒙书中的韵语知识教材。它的内容丰富多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儿童能够起到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它在语言形式上使用韵语和对偶,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方玉润是云南省晚清时期著名的著述家。他著述宏富,欲著书三十六种,统名为《鸿蒙室丛书》。(详目见《方玉润著述考》)其中《诗经原始》流传海内,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成为《诗经》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方玉润善诗,他的《鸿蒙室诗抄》二十卷,一千八百一十八首。同朝人赞云:“文词靡不寄托遥深,真美人香草之遗也。”(《星烈日记汇要》·韵语·七三。以下简称《韵语》)方玉润于诗歌理论很有识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