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和教学对科研的导向作用,树立"科研为源,教学为流"的理念。高校教师应通过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实践之中,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青年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干部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刚刚步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现状,从师德、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质。通过调研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政治理论学习;院系领导对于普遍性师德问题应进行及时教育,对于个别青年教师思想问题应予以个别处理,达到从思想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青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使教学与科研互动。  相似文献   

3.
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培养——以高师类古代文学课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可追溯到本科生教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需要有关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教育而研究,高校教师应把教育科研看作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补充,是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自己的一种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学报是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学术理论性刊物,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窗口,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因此,办好学报,这是学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教育学院学报应怎样办好,这是广大同仁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明确自己的办刊宗旨,抓住自身的特色,真正做到面向中学,为振兴本地区的中学教育服务.下面谈谈这方面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包括评价什么、谁来评价及如何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应教学、科研并重,突出教学的根本性;在评价主体方面.应主张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尤其是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评价方法方面,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及科研质量.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而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内在与外在环境,同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而教学与科研并行发展的愿望和教学与科研不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应不断完善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评价机制,而大学教师在关注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学术人”的角色,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教科研的课题研究进展很快,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少.中小学进行教育科研应立足校本,选题、拟题、研究方法等都应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重点、热点和关键问题,使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真正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毅 《现代教育》2014,(11):7-8
职校英语教师存在着教育科研意识不强、理论薄弱、能力较差、环境不够理想等问题。为此,学校应转变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搭建平台,做好引领、示范和指导工作;教师自身要善于学习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之养成,其根本在于唤起青年教师内心的发展需求.高校应发挥校本培训的积极作用,改善学习型的学术环境,改善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让青年教师在从事创造性的教学思考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校青年教师应科学对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养成创新精神.高校青年教师还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史是历史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将山西区域史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既符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科性质,也能有效摆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困境,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山西区域史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要把握引入内容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后,世界史上升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其升格经历了漫漫长路。升格后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世界,会促进世界史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发展,世界史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将大有作为。同时,世界史学界在顶层设计、专业期刊建设、二级学科划分、院系教研室调整、师资力量和学生就业等方面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年来,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世界史学界召开多次会议,组织多次笔谈,就世界史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第八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有关HPM方面的报告共36个,涉及张奠宙先生纪念、HPM理论探讨、HPM教学实践、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HPM与大学数学教育、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6个主题.此次会议显示了现阶段国内HPM研究的特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实践案例增多;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范围拓广;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学段广泛.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具体体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外国教育史学界从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历史是有联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连在一起的。从外国教育史在“文化大革命”前起起落落、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历史图景和历史认识,学科体系确立、教材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原著和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出版等方面,可以窥见改革开放40年我国外国教育史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当然,我国的外国教育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需要学者们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6.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是一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面向全国各高校历史学科的学生所编写。与其它中国史学史著作相比,这部教材有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的展开造就了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史的编写和教学中表现为一种超越了文学性之具体呈现语境的历史理性化的文学史。这种文学史无法将文学性体现在文学史的教学之中。要克服历史理性化的文学史所带来的弊病,就应当提倡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史,让文学史的教学回到文学性诞生时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皮伟 《培训与研究》2008,25(12):79-82
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性作用,而福建在这方面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来着手,可以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地应用到高校的“纲要”课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并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或者是人或者与人密切相关。教师要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探讨使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三个选择"密不可分,帮助大学生形成唯物史观。历史学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必须突出人的因素,在教学中应主要采用研讨式教学,课后要加强师生交流,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心理学家》2013,48(2):61-69
In this article, I trace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schools from the subject's establishment as a university discipline in the 1870s through the crisis in school history in the 1960s. A number of factors prompted this heart searching: the questioning of the heavy emphasis on British national history,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The response of history educators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views of Bloom (1956) and his associates, with their concern for taxonomie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of Bruner (1960), with his stress on the need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 clear about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that give structure to the subject; these ideas provided the organizing structure for the main histo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ject of the 1970s, the Schools Council History 13-16 Project (SCHP). Research into children's historical thinking based on the Piagetian developmental framework, however,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e SCHP was setting itself impossible goals; children were not really able to construe history in the ways the project demanded much before the age of 16. More recent research, which has adopted a different methodology, has advanced a much more optimistic view and points to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for real historical thinking. I conclude by examining the recently imposed History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its assessment arrangements are underpinned by research, and I speculate on the likely effects of the new regime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history in England and W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