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句子形式组成的,只有一个句终号的句子。这“意义上密切联系”的“联系”靠什么在起作用?靠的就是语序和关联词语。例如: ①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②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他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复句关联词语口诀“既”“又”“一面”表并列,“首先”“然后”表承接。“不但”“不仅”加“而且”,递进关系莫忘却。“不是……就是”“宁可……不”,选择关系再加“或”。“虽然”“但是”与“然而”,转折关系还有“却”。“因此”“因为”和“所以”,因果关系常...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我们采用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在讨论复句问题时,教材里把无条件复句的格式描述为:“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A,都(总、总是、也、还)B。”并且指出:“无条件关联词语要成对使用”。所举的例子是:无论什么时候到站,都有人热情接待。不管谁来,他都按制度办事。(下册159页) 备课过程中,为了联系实际,看了一些文学作品,碰到了一个问题:无条件关联词语是不是一定“要成对使用”?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看,不是完全这样。比如: (1)书记.你多担待,不管怎么样,我不能冲着你。(叶明山《富人邻居》,《白花洲》1998年第2期第40页)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留学生对各类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习得情况发现:不同实验任务的偏误率不同,不同复句类型中关联词语的偏误分布也是不平衡的。留学生使用关联词语所产生的偏误主要表现在关联词语错用、使用位置不当等方面。由于,留学生对关联词语及复句的熟悉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策略都会影响偏误率的产生。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复句及关联词语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留学生及时总结、对比并加强练习,以帮助留学生熟练运用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5.
汉语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各分句之间有不同的意义关系和构成方式。根据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平等的分句构成的复句,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没有主要和从属之分.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有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等类型;偏正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主次之分的分句构成的复句,各分句之间意义关系有偏有正,有主有从,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有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取舍关系等类型。虽然复句类型和联合关系纷繁.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复句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中大部分复句是借助有些特殊的连词、副词和短语来关联分句和更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不同关系的分句间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连接。下面就汉语选择关系复句、假设关系复句、转折关系复句、取舍关系复句中的常用关联词语及其维吾尔语表达形式加以简明总结。  相似文献   

6.
关联词语是构成复句的重要手段,是分析复句中各分句问关系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关系形成不同的复句类型,所以在确定复句的结构类型、划分复句的结构层次、分析复句的结构关系时,关联词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分辨单句和复句时,有些学生认为:凡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一定是复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经常用来连接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8.
中考对关联词语的使用时有考查,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使用中的常见错误作一总结,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关联词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复句中的语法错误,现归类如下。 一、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表示甲类关系的关联词语跟表示乙类关系的关联词语搭配在一起,便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①因为这件事情你没告诉我,我却知道了。 这个复句中前一分句并不是说明原因,“因为”应改为“虽然”,同后一分句的“却”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中考对关联词语的使用时有考查,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使用中的常见错误作一总结,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关联词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有关复句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深入发展的时期.首先,有关复句的一系列"历史问题"经历了长时间的讨论研究后,结果无论是共识还是分歧,已形成了基本的格局;其次,新时期的复句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研究的内容更加细化,新方法,新思路的引入也给复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主要关注有关复句关联词语和分句顺序的各类研究论文,并将它们汇总分类,梳理为文献综述,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考对关联词语的使用时有考查,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使用中的常见错误做一总结,以便我们从整体上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给以把握。一、前后配搭不当复句内分句之问的关系常用一些成双成对的关联词语来表示,如果对这些前后必须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记不熟,或者理解不到位,在使用的时候就很有可能犯前后不配搭的错  相似文献   

13.
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所谓关联词语,指的是连词和能够起关联作用的副词等。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意义关系。于是有人认为常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就一定是复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下面就这一观点发表自己一点看法:带关联词语的句子可以是复句,也可以是单句。那么如何去辨别呢?我认为只要把握单句和复句的语法结构这把钥匙就可以了,因为单句的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包括的。也就是说,主语是陈述对象,放在谓语前面,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中专学生,刚进校时,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都能把握中心,紧扣题目选材组材,思想内容也基本正确,感情健康,虽然在表现技巧方面还比较幼稚,但通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训练都有不少长进,只要多练,就会逐渐成熟的.然而,在词语的运用方面,却普遍地存在着不少毛病,有损语言的纯洁与健康,使文章大为减色,并当其文章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难继续提高.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就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无妄也;振本而未从,知一而万毕矣.”所谓“字无妄”,就是用词精确、妥贴的意思.刘勰把这项工夫看作是“立言”之“本”,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就句中有指代性词语的语言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的问题作一探析。试看下面例句:①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认为此例是单句,为主谓谓语句。冯志纯主编的《现代汉语》将此例归在复句部分,为解说复句...  相似文献   

16.
指代性词语与单句复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句中有指代性词语的语言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语法界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这”、“那”代替的是前面单位(主谓短语、非主谓短语等)所含内容一部分的是复句,若是代替前面单位全部内容的,则应归为单句  相似文献   

17.
复句比单句的容量大,有较大的表现力,除了能把各个分句的意思表达出来外,还能表现出各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常用它来说明比较复杂的意思或叙述描写比较复杂的事物。在语言运用中,复句出现的频率比单句高得多。因此,这里着重讲一下复句结构常见的错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写作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类似的错误,进一步促进语言规范化,使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能更有效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那么,复句结构常见的错误有哪些呢? (一)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我们知道,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单句构成的。如果几个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常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说文》日:"男,丈夫也。从男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女,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敛手跪坐着的人形。本义女性,女人,与"男"相对。我们也常用"小"表示男性,比如"这小子太坏了"。"小"是象形字,形如男性的外生殖器,左右两个点表示男性的两个睾丸。睾丸是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场所,如果受损则影响生育。如果有一个睾丸损坏,能不能产生下一代呢?古代人说不清楚,就要算上一卦,所以说"小"字去掉一个点为"卜",如果两个睾丸都损坏了,肯定就不能产生精子生育下一代了,所以民间把这样的人叫做"光棍"。和"小"对应的字应该是什么字呢?丫,象形字,形如女性外生殖器,代表女性,如"这丫头真不听话"。因为人只有小时候才外露生殖器,所以"小"和"丫"也专指小孩子的性别。阳:外露的,明显的,凸出的。比如阳刻(浮雕)、阳文(器物上凸起的文字)。也可指男性生殖器,如阳  相似文献   

19.
常见的复句包括并列、承接、选择、递进、转折、假设、因果、条件、解说等,写作中用得较多的是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解说等几种。根据作用不同,我们把它们分为三类,一类是多用于列述材料或者阐述观点具体内涵的并列复句,一类是用于揭示观点和材料关系的因果、假设和条件复句,一类是在论证论述中较多用于辨析或强调的并列、转折和递进关系复句。  相似文献   

20.
词语是语言的组成单位,之所以要讲一讲词语的运用,是因为词语在写作中特别重要。作文的句子通不通顺在于语法,作文精不精彩在于词语。写作文时,用词造句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准确,第二是生动,第三才是形象。再精彩的词语,如果用得不准确,再精彩也是多余。有个同学写了这样的句子:"树叶在微风中拍着小手。""拍"字用得不够贴切,用"挥"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