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经》是西晋高僧竺法护汉译的一部佛教经典,讲说佛祖及其弟子的本事、本生故事。本就其中的鳖与猕猴、王子造机关木人和机智小偷等三个故事,和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比较,探寻了中国民间学受印度佛教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注唯有夫妻才知道的对方身体隐秘,由此构成故事情节核心,在中古汉译佛经故事中已出现.春秋时代也不是没有尊重个人隐私意识的,但汉代"乡里清议"察举选官后,伦理社会舆论干预个体言行渐强,个体尊严只有被群体伦理认同,才成其为尊严,这必然带来对个人隐私权的忽视甚至蔑视.明代后市民阶层因"知觉剥夺"、娱乐少而喜窥视窥听,构成了"情人身上特征"母题滋长、接受传播复制的审美动因.<聊斋志异>却以此母题揭示了一个针砭世俗恶俗的话题,对该母题思想内蕴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3.
斗法是佛经的重要内容,其体现在释迦与魔波旬之间、不同教派之间乃至菩萨之间的争竞。这一结构遂为中国本土之小说所采用,却演变为儒释道相互的较比高低。其化根源则在于现实生活中三教之间的那种水火为容、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但在宋暨其后,该类作品主题被表现作家主观情感的创作动机所置换,这一本质转变,首先是三教合流思潮在宋元明清的定型致使比类小说寻求新的创作依托,而情本位观念的弥漫则为这一转变奠定了实质的内核。  相似文献   

4.
河湟口传文学中吸收、转化了大量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佛经故事在河湟民间被广为戏仿是由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情境和文化语境所致。这些民间化了的佛经故事又在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轼《琴诗》以琴声为喻阐释佛教缘起的道理, 是佛经寓言譬喻影响下的产物, 体现了苏轼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龙璐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01-102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佛经翻译和古代《圣经》翻译的历史,总结了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对其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宗教翻译中直译现象占主导地位的本质并阐明了直译法在古代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切实被赋予了与人同等的地位,总之,佛经故事一再重复的是,人所能达到的,动物也能达到;许多动物不过是人轮回过程中的一个“异相”,唐代王权专制受到挑战,母题演化为政治性预言,明清时代,母题则灌注了忠奸斗争的伦理质素。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情笑话书的集大成者,《笑林广记》凭借生动而传神的手法、简洁而犀利的文字、滑稽而幽默的风格,集中、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宗法专制社会的风貌细节,具有强烈的喜剧和讥刺效果,充满了鞭挞、箴劝和反抗的精神。归纳总结其思想内容,既有助于读者正确、全面、深刻认知和评价《笑林广记》的地位与影响,也有助于推动研究明、清世情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中的射箭反向母题,来自外域的佛经故事。该母题本质上看是以暴抗暴,以恶制恶观念的一个直观形象的处理方法,其实,也体现了佛教对于以惩戒训喻的重要方式。母题体现了一种反讽意趣,适合于中国古代伦理化土壤。在佛经传入的早期,就被中国学所接受。到了后世又被加工改造,呈现为举刃自伤的滑稽场面描写,是惩恶劝善伦理主题表现时一个有意味的母题。  相似文献   

10.
今存早期汉译佛经中有一部分的翻译时代和译者已难确考,方一新、高列过合著《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结合文献学证据和语言学证据,通过严密的考辨确证了一大批疑伪佛经的真实翻译年代.由于佛经文献的产生途径和流传过程涉及诸多复杂情况,疑伪佛经考辨工作仍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邯郸淳的《笑林》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笑话集。在这部小说里面,作者主要通过嘲讽戏谑的方式来娱乐大众,但是其中还蕴藏了许多人生哲理,并且包含了作者对于儒家思想的尊崇。最重要的是从中反映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和文人的独立意识以及当时嘲谑之风的兴盛。  相似文献   

12.
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是中西方历史上两项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本文通过对这两项翻译活动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理论发展的共同规律:直译意译两原则交替主导翻译活动并逐渐趋于成熟直至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不同时期的译文的特点、译者的观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翻译理论的不断更迭与发展是由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及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丑女缘起》变文的故事内容取材于佛经《贤愚经》,其中的《波斯匿王女金刚品》就是它的佛经原型。它对佛经原型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造,大大丰富发展了佛经原型,在追求世俗化、本土化、通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丰富通俗文学的宝库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摩竭意象为核心 ,佛经故事构成了海外意外获宝母题的文化氛围。古代小说“发迹变泰”题材中 ,最重要作品的母题动机即本于此。而前贤忽视了这一有关构思根本的外来文化因子触媒。其实 ,中土复制品比起佛经元典 ,已有了不少变异  相似文献   

15.
佛经故事与汉魏六朝仙道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随着汉译佛典的传译,其中的佛经故事亦随之传播.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亦适时发展,从道经内容来看,袭用佛经比比皆是.作为传播本教的多录自民间传说,因此,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句,说明佛经故事对六朝仙道小说题材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初汉译佛经已具备冯燕杀不义妇故事的基本母题要素。但佛经中,当事人将自己的行为归结为“业”——宿命,而以冯燕为当先的中国侠,却较多地表现了一个好汉敢作敢当的气概,不祈求官府宽恕,不累无辜。这一广为传播的重要母题的本营构,当来自外域传译过来的佛经故事,巴利献的佛本生故事也有不少旁证。关于佛经翻译献元典的具体细致的研究,应当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是中西方历史上两项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本文通过对这两项翻译活动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理论发展的共同规律:直译意译两原则交替主导翻译活动并逐渐趋于成熟直至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不同时期的译文的特点、译者的观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翻译理论的不断更迭与发展是由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及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汉、藏两系佛经,由于受语言文化、译场组织,以及社会心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语体上呈现出不同特点。这种特点对汉、藏两地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种植速长母题实际上来源于植物生长迅速的南亚。其通过佛经故事在中土传播扩散。在南亚算不上太神异的植物生长现象,进一步夸张,在中土却成为相当有传奇性效应的神秘性文学传闻。从而根据中国人的实用需要,植入中国古代小说的价值系统中,首先,母题的演变往往并不是一对一单线发展的,“种植速长”母题也不仅是《搜神记》一个、且是最早的源头。该母题有丛集着的一类外域故事作为源头;其次,母题的早期传播所建构的强大势能,为其后来的扩散演化布下了种子;其三,母题在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历时性演变脉络,其间一个个中介环节为母题的丰富充实注入了源头活水,便得母题具有不断变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