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术质量表征意义与对论文投稿、稿件遴选的积极导向作用,非学术因素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属性与相对性以及单篇论文的被引证次数与学术质量评价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深入讨论了如何正确看待和合理运用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单篇论文引证体现的期刊学科贡献性、重要性、长效性以及学术传承性4个维度,对期刊论文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析出重要的实质性引用并将其标准化,从而压缩被引频次的水分,实现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立足“以文评刊”的理念,从单篇论文引证视角,采用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论文复引频次、文献L指数及F1指数4个维度的6个指标,探索改进学术期刊评价的新方法。【结果】以自然地理学中文期刊为例开展实证研究,6个评价指标能更加准确地表征期刊的重要性和长效性。【结论】相比基于影响因子等传统评价指标的方法,基于单篇论文引证视角的期刊评价改进方法可更加合理地对期刊进行定量评价,有效促进期刊关注论文的学术质量及长期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期刊评价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科技论文评价中存在的三大误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科技论文评价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用核心期刊和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认识误区。指出在对科技人员个人学术水平和具体论文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时,不应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不宜用核心期刊和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郑惠伶 《情报科学》2008,26(3):409-413
近年来,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仅依赖于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学术水准,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h-指数正在日渐受到相关领域人士的关注,并逐步加以应用。随机抽取了我国部分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计算出它们的h-指数,并与SSCI收录的部分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进行了h-指数的对比,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评价期刊影响力提供了参考。数据集来源于我国图书情报学部分核心期刊1998年-2006年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收录及引用的期刊论文,不包括专著、会议论文等其它文献类型。  相似文献   

5.
将一种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方法——h-指数,与目前计算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的数量,以及发表论文刊物的影响因子或论文的被引率,用来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水平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统计了2000~2006年医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年化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的h-指数。随机选取了2006年两期《美国化学会会志》,统计了在这两期上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的h-指数分布,同时统计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公布的部分目前化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科学家h-指数分布。h-指数的高低取决于从事科研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内主流数据库资源的对比分析,提出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要素及途径.以知网为主、其他数据库为辅设计评价指标,构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期对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8.
朱大明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61-63,73
针对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现有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基于期刊学术交流功能和学术价值与文献引证关系的认识,提出用科技期刊学术价值指数即科技期刊篇均被引量与篇均引文量的比值,作为科技期刊学术价值(学术交流效益)综合评价的计量指标;并阐述了学术价值指数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期刊引证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JCI)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及评价应用。【方法】 系统梳理JCI设计理念及相关理论,从InCites-JCR采集相关数据,对JCI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与影响因子相比,JCI对引证时间窗口、文献类型、被引频次计数方法等设计更加合理,并且对被引频次按照学科、出版年和文献类型进行了标准化处理,能够更加合理地用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尤其是期刊的跨学科评价。【结论】 JCI应用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设计体现了跨学科评价理念,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SCI论文学术质量指标与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CIE和JCR数据库为依据,分析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期刊分区和论文他引频次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为不同学科领域SCI论文学术质量评价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模型,为SCI论文的学术质量及科研绩效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徐芳  郑毅  刘文斌 《科研管理》2020,41(5):140-150
以引文数为主的科学计量学评价方法因其方法和指标的局限性,加上复杂因素导致的引文评价质量下降,激发了学术界对影响力定量评价新方法的探索。Altmetrics 的逐渐兴起提供了在定量评价中使用更多源数据的可能性,也引发了我们利用更宽广的数据范围开展定量评价研究的新思路。本文借助批判实在论的因果观探讨因果关系和证据链,尝试以Altmetrics 和引文数据为基础挖掘并建立学术成果从公开发表到产生学术影响力的证据链,并通过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基于证据链的定量评价方法。实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比起传统定量评价方法为科研管理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在推动国家、高校和高校科研人员的整体综合全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2.0时代下,有必要将传统计量指标和替代计量指标结合起来实现更为全面有效的评价应用。鉴于此,本文基于ResearchGate网站平台抓取以北京工业大学科研人员为例的高校科研人员在网络媒体上呈现的影响力指标数据,并结合传统的引文计量指标数据,在数据分析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天际线的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指标赋权作出综合评价。为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提供新视角,提出新思路,对具体评价结果进行解析,为完善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制的相应对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邱均平  嵇丽 《科研管理》2003,24(4):22-28
本文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评价功能和机理、评价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美国SCI在我国科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正确认识SCI,从而对SCI的科学评价作用进行合理的定位,促进我国科学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确发挥SCI评价作用 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 I的局限性的认识,提出SC I在高校科研评价中的几个问题,以及SC I对我国科技评价、科技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论文的高校教师业绩评价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对学术论文对科研评价的作用机理和实现途径分析基础上,依据论文发表期刊的学术等级、发表后被引用及被摘录情况,建立论文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思想,运用逼近理想点综合评价法对论文业绩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某高校实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学术身份对科研项目申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继宝  田雯  梁樑 《科研管理》2008,29(3):114-12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官本位文化的表现,假设科研人员在学术身份变化的前后,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有显著变化,采用非参数的威尔柯克逊秩和检验,对2001-2005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NSFC)中获得项目的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除2001年当选的院士以外,2003年和2005年当选的院士获得项目的数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突变,但是总体的检验结果仍呈现出显著性,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许楠 《科技与管理》2010,12(3):110-114
职业效益的讲求与评价是近年来职业经济学的重点研究课题,试图从扩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对研究方法进行应用创新等方面作出尝试和探索。在阐述科研人员职业效益内涵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建立评价体系,采用DEA的C2R模型,以河北省2002—2007年数据为样本,对科研人员的职业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科学讲求途径。鉴于职业效益是少有学者涉足的研究领域以及科研人员对社会的贡献,研究科研人员职业效益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Policy》2019,48(7):1771-1780
Science’s main norms prescribe scientists to use citations as acknowledgements of cognitive content irre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Previous studies, however,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geographical bias in scientific citations. We argue that this geographical bias does not, in itself, falsify the notion that citations reflect acknowledgement of cognitive content, because cognitively related knowledge may be geographically concentrated as well. We analyse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location on citation likelihood for 5.5 million article pairs, and find that the geographical bias in citations is weak once cognitive relatedness is accounted for.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co-location on citation likelihood is strongest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weaker at the regional level, and weakest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addition, we show that geographical co-location particularly increases the citation likelihood between two papers when knowledge relatedness between articles is low, suggesting tha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benefits most from co-location. Finally, we find that, when knowledge relatedness is high, the effect of geographical co-location on citation likelihood is non-existent.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regarding policies aimed to discourage strategic citations and to foste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当代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术评价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相关决策部门的关注,学术评价正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而发展。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国际学术界也是如此。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期刊的发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情况及其他相关数据,历来是国内外进行学术评价所倚重的重要指标,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甚至个人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