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与统一前蒙古诸部的关系,既是西夏对外关系史中的一环,也是夏蒙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粗略探析。 在西夏立国的一百九十余年中,北邻蒙古诸部。西夏前期,蒙古高原上以塔塔儿部落最为强盛,组成了以塔塔儿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加入这个联盟的各部落,对外接触时常用塔塔儿名称。因此,中原宋人对他们统称为塔塔儿、塔塔、塔坦、鞑鞑等,或音异为岱尔、呆儿、呆家。辽人则称其为阻卜、阻(革业美)。由于当时阻卜(鞑靼)各部在辽朝直接统治之下,西  相似文献   

2.
瓦剌的兴衰     
1367年10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等率师北伐中原。第二年大军逼近通州,元顺帝望风北遁。此后由于明军的打击及内部纷争,蒙古逐渐分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大致位置是,鞑靼分布于大漠南北,瓦刺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以西至额尔齐斯河之间的阿尔泰山一带,兀良哈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蓟辽边外地方。三部中的鞑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故元辽王等的领地,那么瓦刺的渊源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由东胡族的一支室韦发展而来,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十二世纪后期,分布在额尔古纳河和蒙古草原一带的蒙古各部逐渐兴起,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首领铁木真,被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相似文献   

4.
一匈奴族的兴起及其社会面貌匈奴是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游牧部族,它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战国时期)兴起于大漠南北。在它兴起以前,这个地区已先后出现过夏代的“荤粥”(音xūn yù),殷商时的“鬼方”,西周时的“猃狁”,春秋战国时的“戎”、“狄”及后来的“胡”。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草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汉族等,相继活动在这块土地上,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清末著名的蒙古史学者沈曾植经过对鲜卑和豪语的比较研究,得出“蒙古语和鲜卑语相去无几”的结论。可见鲜卓、契丹、室韦、蒙古都属于东胡这一族系的,这就证明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王朝更迭、取代不一、但作为能统一中国全境的皇帝,就其民族成份来说,除汉族以外,还有元、清二朝。综观历代,能把大漠南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即今内外蒙古地区)全入版图,并能在这一地区取得较长时期相对安定的,当推清代。它之所以能取  相似文献   

7.
一、蒙古国家及其对外侵略的开始十三世紀初,在中央亚細亚蒙古諸部落中兴起了一个国家,此后,它在人类大部份地区的历史中起了极深刻的坏作用。蒙古人占据了从呼倫湖伸展到阿尔太山西支之間的广濶領土;其版图北境达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也兒的石河上游;部份蒙古人則从戈壁荒原向南,靠近长城定居下兴,人們常按照最强大的一个部落之名而称全蒙古人为韃靼。蒙古民族,这一游牧民和漁猎人的民族,几世紀来一直与困难的自然条件作斗爭,他們决不是作为侵略者出現在历史舞台上的。学者們考察了分散各部落統一成为蒙古部族之进步过程的諸基本阶段,闡明了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所出,有匈奴说、突厥说、东胡说种种,迄今仍不甚了了。一般认为,蒙古部于唐代始见诸汉文史籍。那时,蒙古人的祖先“蒙兀室韦”作为东胡系室韦诸部中的一分子,活动于望建河(额尔古纳河)流域,过着“滨散山谷,逐水草而处”,“不税敛”、“无君长”、“不相臣制”的原始社会生活。(《新唐书·室韦传》)后来,渐次西移,最后抵怯绿连河(克鲁伦河)、斡难河(鄂嫩河)、土兀刺河(土拉河)三河发源地之不儿罕山(肯特山)一带。①从此,不儿罕山地区便成了蒙古部活动的中心。 那时的蒙古草原,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在蒙古部的周邻,还居住着其他一些部落,如克  相似文献   

9.
一南北匈奴的分裂和北匈奴的西迁东汉初年,分布在北方边陲的草原部落和部族,一为蒙古高原的匈奴,一为辽河两岸的乌桓、鲜卑,一为甘陇一带的氐、羌。其中以已经进入奴隶制阶段的匈奴最为强大,至于尚在氏族制阶段的乌桓、鲜卑、氐、羌,还不免要受到匈奴势力的威胁,有的还只是匈奴的附庸。匈奴的统治阶级为了增殖自己的财富,经常带领乌桓、鲜卑的武装,向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进行寇掠。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光武初,匈奴  相似文献   

10.
蒙古汗国以及元朝对天山南北诸地的统一管理,打破了西域地区各个互不相属的城邦之国的界限,加快了政治及民族格局的重组,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化交流。统一西域后。蒙古统治施行“诸教并蓄”的宽容政策的前提下,伊斯兰教由西向东不断地扩展并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多种语言字并行的基础上形成了察合台。察合台的形成、使用、发展与普及,对于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广大畏吾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蒙古文学是草原文明的产物。古时期的蒙古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原始先民们的神话传说、祭词神歌、祝词赞词、史诗和民歌犹如大海 ,源远流长。然而 ,最能体现蒙古民间口头创作成绩的要算民间叙事长诗 ,即史诗了。因为它产生于人类英雄时代 ,故也叫英雄史诗。其分布地区之广 ,产生年代之早 ,艺术成就之光辉 ,英雄史诗在蒙古文学史上独占鳌头。从 18世纪中叶到 19世纪末 ,蒙古文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其书面文学有了质的飞跃。漠南东部蒙古诞生了尹湛纳希这一划时代的文豪 ;与此前后 ,在漠南西部出现了俗称“莫日根格根”的罗桑丹毕坚赞 ;漠…  相似文献   

12.
对于赢姓之始祖,史载出于上古东方部族,为少昊的后裔.这是一个以鸟为图腾崇拜的部族.赢姓之后裔之国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为诸侯者有江苏的徐国,山东的郯国、莒国,安徽的终黎国,河南境内的黄国、江国,迁至陕西的秦国.赢姓诸氏族最初的活动地当在今天的山东地区,至夏、商时,形成了庞大的氏族集团,它与东方其他部族结合,几乎脱离夏、商两朝的控制,先秦时代统称之为"东夷".在夏、商两朝的军事打击下,东夷诸部落为了生存,不断向南迁移至淮河流域,然后缘淮河西上,进入江苏、安徽,甚至到了河南西部地区.其中,到达西部最远者便是黄国和江国.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地区的手工业如同农业、商业一样,也有它的悠久的发展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十二世纪以前,内蒙古地区即已有了制革,毡毯、弓弦、箭簇之类的手工业。此后,又出现了锻冶和木作两业,蒙古语中最古老的词汇“达尔罕”(Darhan)就有“铁匠”和“木匠”两个词义。到元朝统一之后,官营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手工业大多集中在大漠南北的新兴城镇,手工业匠人除了制造武装以供战事之需外,同时也生产日用品和精致的工艺品。元灭明兴,战争稍停,内蒙古地区的手工业开始停止兵器制造而投入诸如家具、食器、供器和装饰品之类的生活用品生产中,漠南蒙古地区还因地制宜就近吸收一批汉族  相似文献   

14.
十六世纪后半期,黄教传入蒙古地区。此后几个世纪里,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无不与黄教密切相关。所以探求黄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原因,乃是研究这段蒙古历史、蒙藏关系史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发表过许多意见,对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展开均作了有益的工作。但是,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山戎是一支先秦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的重要部族,在历史文献中屡次出现.历史上许多学者都从文献角度对山戎的称谓、地望、族属、分布及源流等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其成果异常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燕山山麓及河北北部地区发现了众多山戎考古文化,考古工作者以及地方史学者在山戎文化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许多山戎文化面貌被揭示出来.文章主要从山戎的称谓,分布的地理环境、山戎的源流和考古学文化三个层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内蒙赤峰一带的辽源地区,为华北与东北、蒙古的结合地带.历史上,早有肃慎、东胡、乌桓、鲜卑诸部,以这一带为中心,与内地人民交往融合.契丹在唐末兴起,建立辽国.其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分别建在辽水北岸和南侧.金灭辽后,改大定府为北京,成为统领松花江旧地的重镇.辽金先后迁都燕京,开元大都和明清都城北京之端,全国政治中心由此转移到面向东北的华北地区.清人入关,辽源一带与京畿连成一体,后为热河省的辖区.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古突厥文碑铭和多种汉文史籍的记载,考证了唐五代宋辽时期九姓达怛的史实和相关问题。认为:8世纪上半叶,九姓达怛已成为漠北地区颇有实力的一支力量,与突厥、回纥等有和战关系。回纥汗国之后,九姓达怛占据漠北鄂尔浑河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五代以后,九姓达怛与后唐、契丹-辽和北宋等均有往来,尤其是对辽时附时叛。辽则置阻卜(达怛)诸部节度使加强对阻卜的统治。文章还就中外史学界对九姓达怛的来源,王延德所记“九族达靼”的族属、地域等观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西夏文献研究小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西夏(1038—1227)是我国历史上西北地区出现的一个封建割据王朝,地廓今宁夏、甘肃大部及陕西、内蒙、青海部分地区,其国民以党项人为主,兼有汉、吐蕃、回鹘、鞑靼、蒙古诸族。广阔的地域和纷杂的种族造就了绚丽多彩的西夏文化。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在地下湮没了数百年,到本世纪初得以重见天日。此后,经过两代中外学者的努力,建筑在研究西夏文献基础上的“西夏学”(Tangutology)终于以一个全新的姿态登上了国际东方学舞台。  相似文献   

19.
试谈科尔沁和硕特部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蒙古科尔沁部和四卫拉特之和硕特部都是以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儿后裔为领主的两大部落集团。北元时期,这两大集团分布于蒙古地区的东西两端,不论在四卫拉特史上或者在整个北元历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蒙古,以哈撒儿后裔为首领的“阿巴(?)科尔沁”部虽然始终没属于蒙古左右翼六万户之内,但是它参加达延汗的统一战争,对于统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蒙古源流》,科尔沁部的苏儿洮海雅王和摩罗寨将军都曾建言要消除右翼割据势力。  相似文献   

20.
明朝初年,明军的北伐、西征和蒙藏势力的迅速衰落,为西北地区回、汉民族的发展减轻了压力,拓展了生存空间。明朝中叶后,随着国力的下降,蒙古亦卜剌、阿尔秃厮和俺答汗部先后袭居青海。蒙古诸部移牧青海,不仅冲破了明朝隔绝蒙、藏的边防体系,打破了西北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而且也使蒙、藏、回民族关系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