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章在论述史诗《江格尔》是诗,乐,舞相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运用叙述学的原理,对《江格尔》的叙事特点,叙事的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观照,较详实地引证与论述。  相似文献   

2.
勇士、美女幻化成蜘蛛的题材普遍存在于蒙古史诗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规范化的勇士幻化蜘蛛母题.这类神变题材对史诗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丰富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表现了蒙古民族对超自然、超现实神秘力量的祟尚,增强了史诗的趣味性和艺术力量.蒙古史诗中神变题材的产生并不偶然,是源于一定的宗教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蒙古族传统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崇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且极富魔法变化观念.史诗《江格尔》中出现的勇士、美女幻化成蜘蛛的母题同其它类型的幻化题材一样,都是以一定的宗教观念为基础,是曾经存在过的某种宗教观念向审美的文学艺术形式积淀和演化而来的结果.《江格尔》中出现的勇士幻化成蜘蛛的题材,同蒙古民间流传的蜘蛛预兆凶吉的观念,在起源上都是以一定的宗教观念为基础的,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江格尔》是享誉世界名史诗之一,国内外对其研究的述甚多,本对它的主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江格尔》思想的核心是生命意识,章从生命来源,生命价值以及如何对待生命等三个方面做了简要论述,指出论述展开的逻辑框架存在于序诗之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古代传说或史诗里,都有对于美好理想社会的描述.从儒家对"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响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蒙古史诗<江格尔>中描绘的美好社会理想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共性特征,说明了自古以来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人民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相同的,心也是相通的.史诗<江格尔>产生在奴隶社会,作品带有时代的烙印.虽然有奴隶,但没有虐待,没有残酷的统治.江格尔用正义战争反对暴政和压迫剥削,使他的人民在宝木巴圣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江格尔>把理想世界表现于史诗中,这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根据史诗《江格尔》在卡尔梅克部,和硕特部,以及蒙古国,内蒙古地区的流行,分布情况,论证了《江格尔》产生于17世纪中叶后,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部。  相似文献   

6.
神话英雄史诗《江格尔》展示着蒙古民族的审美理想和个体生存状态。史诗的既成审美对象是以一种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学观念,这种原初的美学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特征。《江格尔》具有东方审美观的特质。东方审美“同情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史诗《江格尔》原始审美表征表现为:萨满思维、生命为美、物我同一等。  相似文献   

7.
《江格尔》是蒙古族文学最著名的史诗,里边描写的四季如春的宝木巴,大无畏的英雄,美貌与才气兼备的女性,纯朴真挚的感情,都寄托了蒙古人民的理想追求,也开启了当下的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洞察与对未来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 ;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 (巫术 )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9.
《女勇士》通过对历史的大胆改写和杜撰,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的界限,揭示历史实为叙事。历史叙事为个人提供了定位和参照,并参与到个体的主体身份构建中。通过书写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汤亭亭打破了美国历史对华人沉默和忽视的不公,突出了历史书写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个完整的叙述流程来说,叙述动力大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初始动力;二是贯穿动力;三是继发动力;四是终点预决动力.对于叙述动力的调动和运用,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都有其独到之处,通过对比,可以鲜明地彰显出中西方史诗特有的艺术风格及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对"心"和"heart"作了比较与对比,并对不同语境下"心"的英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两个在翻译文化词语时供参考的基本方法:寻求合适的对应词和使用融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狄东睿 《海外英语》2012,(6):132-133
在中西方翻译史上,均出现过影响深远的"三原则"翻译理论。其一由泰特勒(A.F.Tytler)于1790提出,其二则出现在1898年严复《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这两条翻译理论在中西翻译界中引起的反响更是不容小觑。文章旨在分析两条原则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及导致差异的深层因素,进而对本土翻译理论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3.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文化要义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从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和美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奈达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异”。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后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后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在中英文古典诗歌中, 诗人们对花的寄情有许多相似之处: 借花抒情言志, 借花设喻, 借花衬托。但中国和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诗人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而英美诗人则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因此, 在这些诗歌中, 他们所体现出的人生观和女性观又有着极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我是猫》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与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构思、批判现实主义、叙述者的选择三方面的相似比较,又通过对鲁迅对整个外国文学的态度进行历史性、概括性的考察,以及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前是否读过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的考察,从而提出鲁迅在写《狂人日记》时,在艺术构思、批判现实主义及叙述者的选择上是很有可能受到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两个"翻两番"比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都提出了用20年时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前后两个20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大不一样,因此,两个“翻两番”目标的内涵和实现的条件都不一样,章对此作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特别是其核心“研究性学习”的确定及展开,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日本为了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也准备于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类似的课程——“综合学习时间”。文章尝试从设置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两国的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国内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自然资源保护、国土规划、景观生态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旺盛的社会需求,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本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学科特点与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研究生教学现状以及国内现有教学存在的不足,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教学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