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开展活动化教学是也《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需要,因此活动设计应以孩子的生活为圆心,各种活动为半径,使品德教学更丰满,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2.
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堂迸发出生机呢?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品德教师灵活掌握教学开放的策略,让儿童带着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参与课堂活动。使品德教学围绕着一致的教育目标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德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是以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目标而设立的学科,这门学科本身就是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因此,也只有把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品德与生活学科更好地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热情。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实际,从多方面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使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更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性。品德教学只有坚持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内容本地化、教学方式体验化、教学评价生本化,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经验和真切感受,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品德教学来自生活,生活不能没有品德,在我们周边处处蕴藏着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品德题材,发现与品德教学相吻合的学生生活切入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生活化的教学走进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品德教育单靠一门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品德教学中,既要探寻品德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又要探寻品德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链接点,即找准知识对接点,找准生活着力点,找准知行互动点,使之巧妙地整合链接,使品德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一、课程资源生活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的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一些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对话观——对话、沟通、理解、认同;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等.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儿童们的生活基础应该为品德与生活,以此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让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内容由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制约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切实抓住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有利时机,针对他们的成长情况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科学得体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小学这一阶段中能够真正地得到顺利发展,起到人生成长的促进动力。  相似文献   

11.
教师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小学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使学生参与到生活当中,在学到知识以后回归生活。本文简要阐述了品德与社会是如何联系生活,又是如何回归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高年级品德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历史、地理、社会常识、法律法规等诸多领域。如何用好教材,同时又使其与身边资源运用得相得益彰,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作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弹好品德教学"四重奏"。一、品德教学贵在"返璞归真"——呼唤生活化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正>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培养人的教育。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所以,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把生活内容点点滴滴渗透到活动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品德教学的课堂,给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品德课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使品德课堂生活化。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去培养儿童的品德,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因此,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建构一种全新的、与儿童生活密切相连的品德教育方式,成为学校品德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结合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试着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儿童心理,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从而培养出品学兼优、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课提倡"活动、综合、开放",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具有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介入对品德与生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能更好地优化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整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品德课教师意识到继续单纯地以说教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不断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从生活情境入手,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状态。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使品德教育缘于生活、立足生活、高于生活、走向生活,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生命中的心弦,积极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