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的唐诗批评是以《文选》中的诗歌风格作为标准的,他在对唐诗作品的评价中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江西诗人之学诗态度。从学诗视角出发,他在对诗人品格的认定上坚持了其道学立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集中地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品格,即人生信念、社会理想、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价值追求。中国被世人称为"诗之国",而唐诗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居于中心的地位。唐诗中张扬性情、率真自由,情系天地、浑厚蕴藉,心灵相映、人情浓厚,刚健自强,关注民生等文化品格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激励着后人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4.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变革绮靡的宫廷诗风,为唐代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纵观今存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仅《搜玉小集》选其诗一首,其他唐诗选本均未提及陈子昂。我们通过分析各种"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发现,选者编选诗歌的范围、理论依据及诗歌传播上的限制等是陈子昂诗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的瑰宝,既是时代精神的彰显,也是六朝思想的传承与光大.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代表,其人格精神对于唐代诗人的影响至深,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放诞、散淡的行为方式以及诗酒精神,感染了唐诗作者的思想与书写方式.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创作群体与竹林七贤在精神上的共鸣,说明任何一种文学艺术形态都离不开对于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比”是诗歌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唐诗也不例外。唐诗中千姿百态、情趣盎然的比喻,展现了唐诗独特的情感取向:观照自然,生动形象;索物托情,具体可感;典型比喻,新奇浪漫。  相似文献   

7.
一、主题说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寄南山,归隐园田,这种志趣,不只内化在了唐代诗人们的心中,更时时回旋在唐诗的创作当中。但是,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南山”背后,掩藏的是诗人们不同的情愫:有人确是情爱“南山”、身归园田,如暮年时的王维、白居易;有人则是仕途踬踣、放浪“南山”,如失意时的李白、杜牧;有人只是意寄“南山”、示其高洁,如早期的丘为、孟浩然;  相似文献   

8.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3,(11):38-39
唐代诗人笔下的“马蹄”,很值得品味。 先看孟郊笔下的“马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相似文献   

9.
张青 《现代语文》2006,(7):100-101
在唐诗中,有些字、词并不生僻,看来似乎容易理解,可是整句诗的含义却往往不是浅显易懂的,笔者认为,这是唐诗语言的特殊的句法问题所致.现把这种句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金河,今称大黑河,在《全唐诗》中一共出现了20余次,大多数与边塞、战争、烽烟、荒凉、僻远以及边塞建功的理想、思乡盼归的感情相联系。金河自东北向南横贯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这里不仅是用兵之地,也是古代北方的交通要道,距内地路途遥远,金河也因此成了僻远、荒寒、绝域的代名词,给人一去不归之感。唐代金河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组成,虽未出现高、岑那样的名家,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北部军事、边防、地理、风俗、风光等方面的珍贵材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孙大雨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英诗中译和中诗英译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中国唐诗英译中,孙大雨先生以保留中国文化意象为主,主要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翻译中国诗歌中的民俗文化词汇。通过分析四首孙译唐诗发现,孙大雨先生译诗手法灵活多变,较好地保留了唐诗中的文化元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不少唐诗提到了"刘郎"。"刘郎"多指刘晨,并由刘晨阮肇故事衍生出修仙或仙人、艳遇、薄幸郎等意义。"刘郎"也可以代指汉武帝刘彻或刘备、刘公荣等。但在有的诗歌中它只是一个符号,用来借指刘姓甚至非刘姓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唐诗评选>是清代最早的一部披沙淘金的好选本.受儒家"诗教观"与"神韵观"的局限,对某些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6.
"横塘"一词屡见于唐诗中。它在唐诗中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水塘、堤岸,具体的地名以及三国吴时的古迹"横塘",它还是古时女子住所的代称,男女之间产生恋情的隐语,送别离散场地的代名词。它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的代称,被广泛的应用于诗中,并对唐以及唐以后诗、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幽人"作为具有特定含义和丰富指涉的词汇,最早出现于《周易》,后来在汉魏六朝的诗文中叠加累积而成为"隐士"之意。唐诗中大量的"幽人"书写,与当时盛行的隐逸文化密切关联,可以说是唐代文人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形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中冲淡闲逸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古人写作特别重视立意。王昌龄在《诗格》中说:"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海于方寸。" 中唐诗人韩愈在写作立意时即取王昌龄所言的高雅路线,其立意的有效行动策略表现在求新、求趣、求奇三个方面。通过"立意求新,同中见异;立意求趣,浅中蕴深;立意求奇,化因为果"彰显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数量之多,内容之广、质量之优及作者之众,都是空前的.不仅如此,你若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在这浩瀚的唐诗汪洋中,还包含着许多世间之“最”呢,颇为有趣.  相似文献   

20.
牧童形象自唐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定的文学意象和理想化身。唐代诗歌中生活化的牧童形象有时也成为诗人揭露社会现实的代言者;而诗人理想中的有短笛、老牛相伴的牧童意象,所描摹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也逐渐成为唐代文人的梦想和理想人格的优雅化身。"牧童"意象是唐朝繁荣稳定的社会现实和农耕技术空前发展的表征,是唐代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社会思想观念的诗意投射,是佛教宣传教义的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