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涛 《初中生辅导》2014,(19):29-30
古人咏月颇多,欣赏这些诗,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的熏陶.以明月创造宜人幽美的意境,这是诗人对明月最民间的享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是一种多么恬然的意境呵!  相似文献   

2.
月亮,在中国诗人意识中,可能是一个最通人性的意象。她让人怀远方,动乡愁;载情思,遣孤独;示哲理,启思考。  相似文献   

3.
月亮,在中国诗人意识中,可能是一个最通人性的意象。它滋养了多少代人敏感的心灵,哺育了多少代人多情的精魂。可以说如水的月色里,弥漫着中国人的乡情、亲情、爱情、友情,浸润着中国人的爱意、怨意、痛意、恨意。  相似文献   

4.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踏青”的习俗。古代踏青,也叫探春、寻春等。因诗人孟郊《长安》诗中有“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句,故“踏青”又被称为“花柳游”。  相似文献   

5.
望月怀远是古代诗歌吟咏不绝、屡见不鲜的话题。古往今来,月既是故乡的烛火,又是他乡的辉光。也因此而成为诗人们天马行空似的联想的依托。盛唐诗名早著的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就是如此。这首诗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切入,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出一幅视野广阔的海上明月图。让人仿佛看到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高悬长空,四海与共,给人无穷的遐思。诗人借月起兴,虽说“天涯”未必真是天涯,  相似文献   

6.
7.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马致远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抒发了羁旅之苦;杜甫借“风急”“天高”“哀猿”“渚清”“沙白”“飞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意象写尽孤寂落寞情怀。  相似文献   

8.
明月情思     
诗人写诗,常借景抒情,“借”得最多的,应该是明月吧。一轮明月,映照了中国诗词发展的轨迹。 一说到“明月”,我们心中总会涌起种种美好感情,想到许多美好的东西,“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明月,这个大自然的杰作,体现了世界的精彩奥妙,人生美好温馨。它不断向人间传输光明美好,精华恩泽。自古以来,他在人们心中就是那么多情,美好,可人的。  相似文献   

9.
邹志红 《教师》2012,(32):62-62
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中国古代诗人曾无数次借助那高悬夜空、横亘千古的玉轮,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的解读方式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与宇宙间的无限沟通,从而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韵味隽永、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明月的意象既来源于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天文现象,  相似文献   

10.
明月承载李白的梦想,承载李白的情思,承载李白的人生。明月只属于李白,永远属于李白。从李白有关写明月的诗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与明月视对方为知音、挚友。人与明月共喜,明月与人同忧。  相似文献   

11.
李白笔下的明月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他望月、咏月、醉月,寄情明月,明月可以表达他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寄寓他失意的慨叹,明月是友情的象征,明月是他心灵自由的故乡,明月更是他审美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一直都是新时期评论界争议极多的作家。然而其所受的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道教文化影响是不容质疑的。道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小说创作中是坚忍忘我的“山石”式写作姿态、女性崇拜与对清丽阴柔文风的推崇几个方面,这样的选择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但在贾平凹80年代的改革小说中,他对时下忧患的关注与他“出世”,“忘我”的道教思想产生了冲突,因此极富道教神秘色彩的民风民俗就成为他化解冲突的技巧。  相似文献   

13.
徐红云 《学语文》2011,(5):51-52
展开浩如炯海的涛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昔。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自古诗人爱月亮,李白更是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李白现存的1044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320多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月下独酌>、<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初月>、<古朗月行>、<关山月>、<把酒问月>、<雨后问月>等等.  相似文献   

15.
【导语】 流行的东西或“火”的东西一般都被认为是易碎的、转瞬即逝的。然而有这样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从2006年第一次面世,就被抢购一空,在之后的3年内,前后出了7辑,累计销量已逾500万册。  相似文献   

16.
经统计,2005年全国16套高考卷中,有14套考了“情”。所以,在高考的诗歌鉴赏复习中,对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的“情”的类别做些归纳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18.
心怀明月     
每每听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那段藏在音乐背后的故事总会如清辉般铺展开来:寒冷的夜晚,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全身心地为一个没钱买音乐会门票的小男孩即兴演奏。一颗怀着悲悯的心,奏响了人间天籁。那静静流淌的月光中,融入了多少对男孩的怜惜和对社会的控诉:还有多少孩子因为“钱”的障碍只能对热爱的事物望而却步,还有多少人被贫穷的大门隔在多彩的艺术殿堂、丰富的精神世界之外?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20.
王再平 《湖南教育》2003,(17):41-41
中国的古体诗词向来是脍炙人口的,而其中许多“杨柳”诗更是明丽不凡,情韵悠长。人们对杨柳情有独钟,似乎超出了其他花草树木。柳条、柳枝、柳絮、柳叶处处是诗处处是情,杨柳何以得此青睐? 首先,“杨柳”入诗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的传统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