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党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因其党建工作主体、内容、目标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故而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应注重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进一步完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2.
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进行传播,发挥传统文化在家庭、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完善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社区新风尚.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教育内容较为广泛,在四书五经及《道德经》《史记》《菜根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经、史、子、集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同时也塑造了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修齐治平、自强不息等伟大的情怀和臻美的人生境界。该文主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期能够改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而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机构,其拥有浩如烟海的文献,各种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蕴藏其中。在高校图书馆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既能满足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引导和启迪大学生的思想,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帮助校园形成人文精神氛围。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认识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以人为本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图书馆社团建设,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开发文创产品,创新活动形式,让广大师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以此提升图书馆的吸引力,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许多问题都可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去解决.文章提出,针对学生人文素质滑坡的现状,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其文化历史内涵极为丰富,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不仅凝聚着民族辉煌业绩,而且还是指引民众发展的精神财富。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其中德育工作必须引起重视,而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将研究生德育工作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能够让德育工作更具有感染力与吸引力,与传统说教德育模式不同,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逐渐明确德育内容与意义,不仅能够使其重视德育并不断提升自己,而且还能够促使研究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基于此,该文将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德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对于创新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文化背景,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肖长华 《文化学刊》2016,(4):123-124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当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需要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作用、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就业及其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博韬 《文化学刊》2015,(1):129-132
中华民族艺术教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自先秦以来便与中华文明进程同步,影响深远。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传统艺术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优良传统。艺术教育应积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提升其内在价值和外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美育中的创新实践及改革方向,揭示传统文化在促进学生全面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美育精神的历史文脉探究,分析出其与高校美育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形式。主要思路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进行提取,为高校美育改革提供新的融合点,从目标、内容、理念、方法 4个方面,开拓出文化和艺术在高校交融发展的创新路径。进而凝练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华,为高校美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学术实践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管理人才、培养人才的理论精髓。基于合理的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应用于企业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人才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发展战略观,还可以提升其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养,让企业人才更好地认同接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岗位工作、推动企业进步发展。文章针对企业人才培养中中国传统文化应用问题进行探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与重要性,并就传统文化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都在为当今企业的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把握两者关系,在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探索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促进,是所有企业管理者都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传承的民族文化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行为和观念内涵,是医德医风建设中的宝贵文化财富。考虑到医德医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医德医风建设的思想性和文化性,该文提出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医德医风建设中的观点。在具体的研究中,首先明确了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及当前医德医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德医风建设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回归实践,提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作用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医疗机构开展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医德医风建设提供相关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明辉 《文化学刊》2015,(2):147-149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璀璨的文化,包含坚守道德、追求信仰、爱国主义等宝贵思想内核。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叶志铃 《职业圈》2014,(33):41-41
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置身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外,传统文化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解决「义」和「利」的矛盾、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我国从古代发展至今的文化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增强传统优秀文化的比例,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能刺激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意识,加强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该文主要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几条关于优化中职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式,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学习问题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和“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建设“资助育人”十项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主要论述了怎样灵活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充分阐述了资助工作在育人中的重要性。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并对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围绕新时期怎样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讨论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二者在相互融合中共同促进。该文针对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零散、融入形式单一和配套保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开发特色资源,增强文化认同力;用活技术手段,提高知识转化力;优化教学体系,推进实践创新力;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育人协同力等。以期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广泛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坚定文化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国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该文从高校在国际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和价值出发,探索国际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内核驱动与传播媒介系统的外力助推;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内容与物质文化内容着眼,总结出提质传统方式的有效性、创新“互联网”方式的接受性等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