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针对科技人才管理和科技出成果,出人才注重效率的问题,从使用,管理,激励的机制中,通过系统方法,群体中的位能,专业,年龄,性格结构的分析,更加合理地运用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真正起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科研机构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优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结构优化的内涵,研究结构优化的具体形式,并科学地建立结构优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考虑"需求-供给"的科技人才匹配方法。基于组织和人才的两个角度,从"需求-供给"的角度建立科技人才选择评价体系;提出基于灰色关联度来测算"需求-供给"不确定情况下的签约意愿,用以分析组织和人才的契合程度。案例以某企业10位人才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双向关联度均高的人才引进成功机率较大,组织还可以根据关联度数据对现有科技人才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宠儿,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使得ERP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模块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ERP-HR的基本功能与扩展要求,引入马尔可夫模型并进行适当修正,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完全适用于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预测.  相似文献   

5.
科技人才需求量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亚军  刘赋 《预测》1993,12(5):59-60
针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建立了一种利用计划经济下的观测数据,推测未来市场经济下科技人才需求量的预测方法。 1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的市场竞争,科技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九十年代,世界正进入一个空前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竞争的焦点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这一类传统经济因素的数量,而是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的质量。人才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开发与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腾飞的关键时期,因此,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搞好人才开发预测及发展规划,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客观现实向我们提  相似文献   

6.
科技人才能力综合评价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当今科捷人才发展的实际,分析科技人才应具备的七种能力,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七种能力进行分析,并以天津科技人才为例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科技人才能力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焦长丰  白人朴 《预测》1997,16(3):21-23,16
我国粮食供给波动的预测焦长丰白人朴(中国农业大学100083)我国粮食总产量和粮食总产量的环比增长率((当年粮食总产-上年粮食总产)÷上年粮食总产×100)的变化曲线见图1。图1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是沿着一条向上的趋势线变化,总量是...  相似文献   

8.
科技人才价值观认同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科技人才最根本的隐性因素价值观入手,结合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利用Rokeach 的“价值观调查”量表探析了科技人才对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之要素的认同程度,并深入分析科技人才价值观结构、实现路径,旨在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探析与科技人才开发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科技紧缺人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上海市科技紧缺人才的预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选定的行业通过对2005年科技紧缺人才供给、需求分别进行预测,确定供需缺口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技人才流动具有其规律性,科技人才的流动与知识的良好匹配相关联,存在知识内容和知识表达的双重匹配。科技人才的流动遵循社会认知匹配的原则,实现共同语言和共同愿景上的双重匹配。科技人才的流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刚性流动,通过多种类型的柔性流动突破科技人才工作地点和组织的界限,从更广的范围配置科技人才资源。从发展科技人才中介组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科技人才信息库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科技人才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用《中国统计年鉴(1999—2020)》中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数据,以2012—2019年数据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以1995—2019年数据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并将两者组合,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的科技人才需求总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十四五"期间科技人才需求逐年上升,科技人才的全时当量需求规模达到647.46万人年,科技人才需求端压力较大.基于预测结果,本文认为应关注科技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从人才规划、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保障科技人才数量积累、素质提升和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驱动发展情境下,城市间不动产结构的差异性加速了人才等创新要素在不同城市的集散分化。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城市不动产投资结构对人才集聚的非线性影响机理。将中国35个大中城市按照科技人才集聚度分为两类,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对全样本城市和两类子样本城市2009-2016年间,对比分析了城市不动产投资结构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样本城市的不动产投资结构对科技人才集聚的门限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全样本城市不动产投资结构对科技人才集聚有正向影响,且呈递减型;第一类子样本的正向影响呈明显"倒U"型;而第二类子样本城市的影响则呈负相关型。研究结论能为城市规划的微观管制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可靠度的桥梁结构优化设计将桥梁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而且能够考虑和处理桥梁结构设计中的随机不确定性因素,较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更为合理。阐述了基于可靠度的桥梁结构优化设计基本思想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供给结构转变的发展趋势看,二三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表现为在生产总值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呈"倒U型"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断增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生产要素流动性的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也呈现明显优化态势,但是受供给层面因素影响,形成大量无效供给。分析显示未来产业结构转变的动力取决于行业间不同的要素密集程度和资本的不断深化,其中,投资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要素是关键所在,不仅有助于增加资本密集程度较高行业的产出,而且也导致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在行业间进行重新配置,进而从供给侧驱动产业结构转变。本文基于供给结构的变化规律与国内供给结构的现状,论述了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金融科技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缺口。技术、现实和政策层面的分析均表明在目前及今后数年内,金融科技人才是具有稀缺性的。高校纷纷开设金融科技专业或对原有金融相关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以增加金融科技人才的供给。金融科技人才供给不足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供需缺口,更体现在质量上的供需不匹配,其原因可以从学习主体、学习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式等方面探寻。基于“谁来学”“学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和培养机制进行及时调整,并加强政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方能培养出合格的金融科技人才,填补存在的供需缺口。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以系统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了服务模式演化系统模型,探讨了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的演化机理,希望为我国公共事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从图书馆供给侧要素、动力、环境、服务能力、功能及模式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基础资源、人才、技术和空间是图书馆供给侧四要素,是构建图书馆服务模式演化机理模型的基础,也是影响并决定着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内在依据,系统要素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与服务效果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18.
西安市信息科技人才需求的灰预测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邹先  郭德  尚秋芬 《情报杂志》2004,23(10):28-29
科学地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引入灰色模型对西安市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阶段,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期的陕西,为避免迈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建设"三个陕西"的目标,急需在解决"生产什么"的需求侧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如何生产"的供给侧问题。文中在分析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供给动力结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剖析了陕西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供给动力结构以及诸如要素投入的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有效供给亟待提升、制度供给动力有待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潜力亟待释放等问题,并提出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陕西全要素生产率、优化陕西制度供给、推动陕西政府改革、优化空间结构等维度优化陕西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供给动力结构,实现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预测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一个特定的蛋白质的功能通常是由它的三维结构或构象决定的。就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进行简述,目的是更好的为下一步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研究提供方便,同时也强调了蛋白质结构预测对生物制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