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旧路改(扩)建的需要,原有公路桥梁急需帮宽、补强加固利用,依饶公路七里沁河大桥,桥面窄荷载等级低,以不能满足改建后的技术标准要求,鉴于原桥质量状态较好,将其进行帮宽和体外预应力补强加固利用,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本桥改造计算中,采用大(小)边梁偏心受压公式法计算主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一跨有6片T梁组成并通过桥面板及横隔板横向连接在一起简支T梁为例,用midas Civil建立上构的空间梁格模型,通过跨中弯矩求解移动荷载的横向分布系数,将此结果与桥博计算的横向分布系数对比,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大跨径PC简支梁桥主梁预拱度(反拱)设置的几种计算方法的比较,最终总结出了一种较为便捷精确的计算方法即:半波正弦曲线法。该方法的使用对今后大跨径简支PC结构梁 (板)桥的施工放样的快捷、精确性上将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横向荷载作用下受弯构件临界弯矩设计公式理论根据进行分析,提出根据能量法推导过程中存在两种计算总势能的计算方法,其区别在于是否考虑非线性剪切应变能。文中分别对两种不同假定的方法进行推导并分析比较,提出对于横向荷载形式不同时,单轴对称截面修正系数的推导不应考虑非线性剪切应变能。为了验证分析的正确性,采用两种不同计算方法计算了具体横向荷载下受弯构件的算例,并使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验证对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思路予以讨论,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方面。首先确定框架结构布局,进行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利用顶点位移法求出自振周期,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侧移大小,利用D值法求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用弯矩分配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并进行内力组合,找出最不利组合,进行梁、柱、板的截面设计,楼梯设计,平台板、梯段板、平台梁等构件设计。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东环快速路跨布吉河桥南北辅桥原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桥,桥跨布置为3×20米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拟将其改造为车行道桥,并满足汽-超20、挂-120的通行要求.设计采用加大截面法对主梁进行加固,在T梁腹板两侧加宽马蹄,并在新加宽的马蹄内布置纵向主筋,以抵抗大幅提高的使用荷载.  相似文献   

7.
龚善初 《科技通报》2005,21(6):707-709
应用能量的方法,研究了简支梁的几何参数对动荷载系数的影响,作出了动荷载系数随几何参数变化的曲线。通过实例得到梁在受到横向冲击时,考虑与不考虑梁自身质量情况下,动载荷系数误差较大。结果表明:动荷载系数随梁的高度增大而增大,随梁的长度、质量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多主梁梁桥边梁病害严重的现象,通过理论分析,指出边梁刚度过大或者成桥时边梁刚度过大(护栏与边梁现浇而成)都是造成边梁病害较之中梁严重的主要原因;采用整桥建模的方法,分析了边梁刚度变化对此类梁桥应力分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验证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坡屋面结构,首先应选用合理的结构方案,在结构计算时,应建立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尤其是在采用PKPM结构计算软件计算时,屋面荷载输入时一定要输入斜坡构件沿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荷载分布集度,板厚设计应考虑施工影响,配筋应考虑温度应力,按照"抗"与"放"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屋面板防裂措施.  相似文献   

10.
坡屋面结构,首先应选用合理的结构方案,在结构计算时,应建立合理的结构计算模型,尤其是在采用PKPM结构计算软件计算时,屋面荷载输入时一定要输入斜坡构件沿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荷载分布集度,板厚设计应考虑施工影响,配筋应考虑温度应力,按照"抗"与"放"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屋面板防裂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对某20m预应力空心板梁桥为例,通过对底板纵向裂缝的现场调查和钻孔检测,并建立空间实体模型,分析底板横向受力的组成因素和底板厚度对底板横向受力的影响,检测和分析表明,由于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底板厚度存在偏差,在结构自重、温度荷载以及车辆荷载作用下,板梁底面产生横向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导致了底面纵向裂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不仅可以限制裂缝,同时可以更好地提高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对于改善混凝土构件的适用性和耐久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RC梁板表面嵌贴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弯加固缺乏研究,工程应用中对于嵌贴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方法更无章可循。提出一种RC梁板表面嵌贴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弯加固研究方法,从梁弯曲开始的机理出发,增强纤维复合材料对棍凝土梁弯曲的限制作用,定量分析了对弯曲角度和曲面宽度的影响,同时考虑了桥梁初始荷载效应,结合公路桥梁提出了粘贴纤维布加固后的抗弯计算方法。仿真实验通过5片混凝土简支T梁的模型试验,结果证明RC梁板表面嵌贴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弯加固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 在于克服现有的有轨电车轨道施工中,两预制承轨槽相互独立,在施工中精调难度大的问题,并提高嵌入式轨道结构在铺筑调整过程中效率,研发了一种两标准预制承轨槽间架设横梁的新型有轨电车嵌入式轨道结构.为验证该新型轨道结构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对轨道结构不同建设时期的受力状况进行有限元仿真,采用不同荷载参数组合计算分析.结果 表明:(1)站场存储时轨道板支承处拉应力最大,横向连接梁的增加对轨道自重引起的结构内部应力影响不大;(2)在考虑路基不均匀沉降和列车荷载作用下,具有横向连接梁的新型有轨电车嵌入式轨道结构不仅有更好的整体性和施工便捷性,同时在正式行车阶段轨道结构整体的应力最大值也有所降低;(3)综合各类方案,初步评定改进方案4为成都郫温段既有有轨电车嵌入式无砟轨道结构改进的最优方案;(4)该研究成果对于有轨电车新型轨道结构设计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的改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桥梁与车辆的耦合振动方程为时变系数微分方程,用解析的方法求解这类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是数值方法中的有限单元法.对移动衙载这种简化模型在时程积分时采用了精细积分法,为了保持精细时程积分法的高精度,对动力方程中的非齐次项进行离散计算时选用了积分精度较高的科茨积分格式,对于Euler-Bernouili梁单元采用二节点的Hermite插值函数,模拟了移动常量荷载、移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等截面和变截面简支梁桥模型的振动情况,并与解析的结果及一些其它的数值解法进行了对比,显示了采用精细时程积分时对动力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的高精度.  相似文献   

15.
吕德威 《今日科苑》2008,(12):172-173
深圳市盐保立交桥是一座特殊荷载的桥,主梁采用满堂支架现浇、后张法分三阶段施工。本文通过对比计算分析结果和现场实测应力、挠度变形等数据结果,其规律是一致的,得到合理的施工工序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是桥梁设计中必须掌握的方法,用3种方法计算同一座桥梁,然后对比结果选出最合理的计算方法,同时对分布系数的手算步骤及计算要点做了概括。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整体可行预应力概念对索穹顶结构进行预应力优化、截面优化和形状优化设计。预应力优化采用一维搜索法,截面优化采用齿行法,形状优化采用模式搜索法。算例分析表明,对于预应力优化,当由索松弛控制时,预应力水平系数随初始截面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当由挠度控制时,预应力水平系数随截面的增大而减小,使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满足约束条件而使预应力水平系数最小;截面优化使构件达到满应力设计状态;形状优化通过改变节点位置使结构拥有承受荷载的最轻的结构重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燃气轮机透平第一级静叶的冷却结构与方式,采用Fluent软件数值计算了气膜冷却下的叶片外侧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归纳与分析了文献中的换热系数实验关联式,计算出叶片内侧前缘的射流冲击冷却、中弦区带横向流的射流冲击冷却及尾缘区的带柱肋楔形通道的强化换热系数分布;建立了叶片一维传热方程,编制叶片温度分布计算程序;将叶片外侧气膜冷却、内部强化对流冷却和叶片导热方程三者相互耦合计算出叶片表面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第一级叶片表面温度基本维持在1200K以下,满足了叶片材料对温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建成桥梁的承载能力状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确定桥梁实际的使用条件和运营状况,通常需要对目标桥梁进行荷载试验。本文以宣威市的浦山路梁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图纸使用MIDAS/Civil 2020有限元软件对桥梁进行建模计算,并基于现场荷载试验法对目标桥梁进行承载能力状况评定。结果表明:各试验工况下,在各加载下求得的荷载效率系数值介于0.95~1.05之间;桥梁测试截面的实测应力校验系数介于0.98~1.01之间,各测点的挠度校验系数在0.500~0.711之间,说明该桥的结构强度、刚度具有一定的富余度,能满足实际运营需求;控制截面上多数测点的相对残余应变和挠度值较小,表明桥梁结构多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另外,有部分挠度和应变测点出现残余挠度和残余应变,其相对最大值分别为13.3%,7.5%,表明该桥在受到荷载作用后能产生可恢复原来状态的弹性变形,结构整体的刚度分配较为均匀,横向连接可靠。试验结果表明该桥技术状况以及承载能力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PKPM软件的使用中,对于次梁的输入有按主梁和按次梁两种不同的方式,通过对两种不同输入方式的理论分析和对于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次梁按主梁输入时输入比较方便并且更接近于实际工程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