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和“语”都表示语言行为,但是古代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可用“言”的情况:1.动词,谓。《礼记》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言观色也。”  相似文献   

2.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3.
《狼》中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句,课本译作“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其他参考书及译本也作是解。这样将原文中的“禽兽”一语直接以现代汉语中的“禽兽”对译,我们以为是不妥的。“禽兽”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鸟兽的通称,有时则是单指兽类(《辞源》、《辞海》均有此义项)。如《礼记·曲礼上第一》:“鹦鹉能言,不  相似文献   

4.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语文《卖柑者言》一文中,有两个词值得注意: 1、干城。课本注:“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 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牌(《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音伐>,或谓之干”),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句:“苛政猛于虎”。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按:政,通“征”。此指赋税。这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关于“苛政”之“政”,清训诂学家王引之已早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并成为不易之论。今抄录其中一部分于后,以作证明。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说:“政,读曰征。  相似文献   

7.
麦耘 《中国语文》2016,(4):498-499
1.平声的"累""累"在古代原作"纍"。《说文解字》糸部:"纍,缀得理也。一曰大索也。"对于"缀得理",段玉裁解释说:"缀者,合箸也。合箸得其理,则有条不紊,是曰纍。"《说文》叕部:"缀,合箸也。"段注:"联之以丝也。"那么"纍"就是用丝线联贯得很有条理的意思。段氏又引《礼记·乐记》:"纍纍乎端如贯珠"。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乐记》云:"纍纍,本又作累,力追反。"折合  相似文献   

8.
《西门豹治邺》:“闲居斋戒”。课本注:“古时举行祭祀,先要斋戒(包括沐浴、更衣、素食、独居等),表示对神的尊敬。”这个解释基本上正确,唯有“素食”一说不符合古代生活习俗。今天“素食”的意思是不吃肉。但课文后面明明有“为具牛酒饭食”的句子,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古代斋戒并不戒忌吃肉。《论语·乡党》:“斋必变食。”这是说斋戒时要改变饮食,不吃荤。但这“荤”仅指有辛味臭气的东西,不是指鱼肉类食物。《礼记·玉  相似文献   

9.
“小康”一词在古代有三种解释。其一是“小安”的意思,如《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低的一种社会。战国末到汉初的儒家学者认为古代有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  相似文献   

10.
七出,是封建时代休弃妻子的七条理由,男子只要有一条理由,就可以休弃妻子。《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浃,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七出”也叫“七去”。《大戴礼记·本命》中说:“妇有七去:不顾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相似文献   

11.
“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的诗教,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发展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审美要求据说是孔子提出的,但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却是《礼记》。《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这就要求诗人以委婉含蓄之词寄寓己意。在历史上,对这一审美要求的解释歧见颇多,有不少人甚至在解释时赋予它以自己的思想内容;然而袁枚在《小仓山房尺牍》卷10《再答李少鹤书》中公然提出“温柔敦厚”并不可信,他说:“《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二《雅》中之‘上帝板板,下民卒殚’,‘投畀豺虎,投畀有北’,未尝不裂眦攘臂而呼,何敦厚之有?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或者夫子有为言之也,夫言岂一端而已,亦各有所当  相似文献   

12.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广泛的训诂术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辨析同义词,但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意义:(1)启示人们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词义;(2)要求学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文考义”;(3)从义位、词的聚合关系、同源词等方面为人们考察汉语的词汇系统提供了帮助;(4)启示人们联系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汉语词义,等等。  相似文献   

13.
《礼记·聘义》中说:“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揜”同“掩”)瑕不掩瑜,即斑点遮盖不住美玉的光彩,比喻小缺点掩盖不了整个事物的“完美”;瑜不掩瑕,比喻优点掩盖不了缺点。《礼记·聘义》的这一说法是告诉人们,看待人、事、物时要忠于事实,要辩证客观地看待人、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对助字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词,在古代汉语里很早就出现了,自有文章著作以来,就有助词的用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用到了很多助词,东汉时期问世的《说文解字》,把凡是表示语气的字都解作“词”。例如:《白(育自)部》:“者,别事词也。”《j\部》:“尔,词之必然也。”《八部》:“余,语之舒也。”段玉裁注:“语,《匡谬正俗》引作词。”《兮部》:“乎,语之余也。”《关部》:“矣,语已词也。”《口部》:“哉,言之间也。”按,“言之间”和“语之间”或“词之间”意思相同,也就是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间歇的词。通过上举各例可…  相似文献   

15.
“虫”在古代的解释比现在广泛得多,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虫者,动物之通名。”王充的《论衡·遭虎》说:“夫虎,毛虫。”虎是一种体魄高大健壮、威武勇猛的动物,它是百兽之王,故而《景  相似文献   

16.
“互文”作为修辞学术语,始见于唐代贾公彦的《仪礼注疏》。他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日:‘互文’”。这是我国典籍中最常见到的互文的定义。审贾氏之言,“互文”之谓至唐时已被广大学林中人所公允了。作为古汉语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礼记·礼运》中“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经传释词》就说“用亦由也,互文耳。”并把“互文”归为训诂学的“互训”。实质是避行文而在同一语境中换用成同义词,即所谓“同义互训”,例子最明显的莫过“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以入”中的“弹”和“竭”。为什么要抽换词面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得好,不  相似文献   

17.
清姚鼐《登泰山记》中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对其中的“若偻”一语,笔者所见的所有注本,无一例外,都注为弯腰曲背的样子。如隋树森等的《古代散文选》注道:“像弯腰曲背的样子。日观峰西边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现行全国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也这样注道:“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19.
《宛署杂记》卷五:“胡同,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张清常《漫淡汉语中的蒙语借词》:“‘胡同’在蒙语中本是‘水井’。”二说不尽同:一说取会意,一说取谐音。有一点相同:“胡同”一词出自胡人或具体作蒙古人。元人杂剧中,“胡同”一词屡见。《小尉迟》第一析:“你便有那银山铁壁数千重,杀的你人似血胡同。”  相似文献   

20.
八五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其文约,其辞微”一句。课本注“约”为。简约”,笔者以为不妥。“约”确有“简约”之意,如“故操弥约、而事弥大”(《荀子·不苟》),“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但“其文约,其辞微”,是针对《离骚》而言的,而《离骚》是屈原辞作中的鸿篇巨制,全诗凡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比《诗经》中最长的《七月》还长);对这样的洋洋大篇,熟悉古籍的司马迁,恐怕不会认为是“约”(简短)的。“约”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