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艺术语言的审美体现了审美活动的情感的思维形式,它是发话主体一种特异的审美发现。它是一种自然的表情语言,使言语脱离木讷之气,瞬间鲜活灵动起来;它是发话主体自然的心象形成,所以艺术语言之兴,关键在于取象,使之升华为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
论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们交际时反映客观世界和心理行为的载体。语言的选择使用表现了人类交际的目的性、语言的功能性和自然性,反映了发话主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理行为,即理性行为和情感行为。科学语言是发话主体的理性行为的载体,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行为的载体。艺术语言的情感行为属于发话主体的审美行为。它表现为一种情象,即意象方式。它反映情感时的核心是借助于情感因素的互渗的表象,这表现了艺术语言的情感的运思过程和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  相似文献   

3.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发话主体强烈的情感,对审美客体是变形的反映,所创造的反映审美客体的言语是变异化的,超越了语法结构形式,体现了发话主体自由的精神活动,即一种有生命性的活动,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直觉。艺术语言的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完整性,具有情感的体验性和发话主体直觉感受能力。从而赋予心象以丰富的含义,心象由艺术语言反映出来,便成为意象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艺术语言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把自然语言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艺术语言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体现了发话主体创造艺术语言时的自然性。艺术语言随语成韵,随韵成趣,它是发话主体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自然反映。它升华和超越了理智,使理智又寓于情感之中。它体现了发话主体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所以,艺术语言才具有“天地人和”的动人魅力,它色彩斑斓,气韵生动。它体现了与科学语言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功能性和不同的言语形式,艺术语言给我们无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组合一般是定法,即遵循语法规范。但是,艺术语言具有对语法的偏离性,它遵循的是活法。它不拘泥于法,而又不违背法。活法就是心法,艺术语言以“心”之活,产生句法之活。它往往破语言的常法,从而中得心源(师心),且外师造化(师自然)。艺术语言打破常式的句法结构与突出情感,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它破常法而用活法,创造各种不同的意象来揭示发话主体的心理,它以拟态表现来传达情感。  相似文献   

6.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生命体验的呈现行为。发话主体使用艺术语言时的审美体验的生命性与发话主体使用艺术语言时的心灵性是同构对立的。艺术语言的符号表现,体现了发话主体的自我表现,也体现了发话主体的情感行为。艺术语言的情感行为与其他行为组成了一个整体,集中表现了发话主体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的主体行为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生命体验的呈现行为.发话主体使用艺术语言时的审美体验的生命性与发话主体使用艺术语言时的心灵性是同构对立的.艺术语言的符号表现,体现了发话主体的自我表现,也体现了发话主体的情感行为.艺术语言的情感行为与其他行为组成了一个整体,集中表现了发话主体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8.
自然语言包含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艺术语言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体验,是发话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它唤起了人们情感的愉悦,激发了人们心灵的力量。它是发话主体心象的真实性,心象浸润着发话主体心理特质和精神内涵。它遣词造句突破常规的语法,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它反映了发话主体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偏离了语法的言语艺术。它以融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一体的艺术审美反映,建构了一个表现现实和人的精神的审美空间。而建立于原始性思维、儿童性思维的直观感受力基础之上的艺术思维则是构建这个审美空间的内部机制。它具体体现为一种由于情感原因,包孕了艺术想象功能的本质被透视着的表象自然运动。艺术思维把发话主体观念性的审美意识和以感性形式而存在的表象统一起来,向物态化的审美意象转化,并使之因荷载了发话主体的生命意蕴而获得艺术语言审美空间的内核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的语言活动,它是以一种变异的超普通语言的手段来创造出生动可感的意象而实现其审美功能,完成其艺术效果的。一切语言材料到了艺术语言中都要经过艺术的熔铸和加工,使之为创造艺术形象服务。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化的途径。人的精神美质,情感美质,只有通过“立象”的过程,也即艺术化的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在纷纭的世象中,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把握至美,外化于形,于是,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玩味不尽的美的语言世界--艺术语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语言浇铸思维模式,汉民族的思维模式是悟性的、直觉的、其诗歌最本己的言说是以“意象”缘构“意境”。新诗偏重说理,将智性的、分析的思维模式引入诗中,因而偏离了汉语自身的言路。而诗是语言自己在说话,故新诗的创作与批评都应以有无“意境”作为尺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艺术语言通过意象、隐喻、转喻三种思维形式完成对它自身的创造。并指出艺术语言赖以产生的经验机制:原型、象征等民族思维的积淀和个人独特的社会情感经验。艺术语言往往突破形式逻辑的规律而有自身特殊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对“想象的世界”的表现,文学语言和普通的实用语言的不同,在于其情感性、多义性,在于其联想的丰富和多彩。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想象的过程呈现给读者的。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分离与偏转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欣赏者需要依靠想象的能力对空白进行独特的、创造性的填充和确定。因此,把握文本的思想深义,感悟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首先是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然后经过想象、联想的作用,唤起具体可感的个人艺术世界,即创造性的艺术形象世界。艺术形象沟通了作品的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形象思维用形象反映生活,运用感性、直觉和想象力创造艺术形象,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加强艺术素质教育,主要是开发形象思维的创造功能。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从过程来看,意境的形成要通过形象诱发读者展开想象,以获得对形象画面的延伸和扩大,并产生相应的体味和感悟。如果从语言学的层面来分析,意境中的形象即话语的字面含义,它以简约为其特点,提供了读者想象的可能空间。而话语字面含义间关联程度的降低或破坏,则起到了诱发读者想象的作用,读者通过想象获得对话语语用含义的理解,使话语以简约的含义所提供的可能想象空间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湮没多年而重新面世的《型世言》,在语言艺术、叙事技巧、对话本小说体制的变革等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作为小说史上的一环,它对后世产生了很多影响。但由于这部小说以道德说教为出发点,缺乏主观情感的切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格调平庸,因此难以产生深沉丰赡的文化意蕴。相对“三言”、“二拍”,其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在总体上也呈现倒退趋势。  相似文献   

18.
情感冲动激活了主体的激情和热情,引发了联想和想象,导致知觉变异,产生幻觉和错觉,物象由此变形为幻象.任何对象在主体情感的审美观照下上升为意中之象,都将形质尽变,具有鲜明的不可还原性,它反映了主体的感觉真实和情感真实,具有艺术的合理性.在艺术语言创造中,主体把客观之物变形为审美对象,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艺术手段,是艺术语言创造的必然要求,是主体情感对象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演歌是日本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恋歌"、"人生演歌"和"感叹自然美的演歌"为主题的歌曲忧伤感人。"泪雨酒"、"浮云落樱"、"海港船"等是演歌中常用来表现"悲伤、思恋、人生无常、望乡"等哀伤情感的意象,这些悲伤意象通过烘托、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情景交融、哀婉忧伤的意境,体现了演歌的"物哀"审美特征。通过了解演歌的"物哀"美,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人以哀为美的审美观,和他们独特的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常常借助情感、表象、想象、联想来完成对艺术形象、情景意境、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塑造。形象思维是一种包括情感、想象等因素的表象运动。形象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