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中国古代版刻的外在形式特征,字形是其中一项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要素,先师黄永年先生论版刻鉴别,首重字形差异,便是基于这一缘由.在以往的研究中,不管是从事雕版印刷技术史研究,还是做版刻鉴定,涉及字形辨析,重点都是在宋椠元刊,不大有人关注明代以后刊刻的书籍,尤其是对万历以后的刻本,通常不过是粗略划分为方体(或称匠体)与写刻两大类别而已.  相似文献   

2.
出版印刷业以文字为主要对象,还需以某种物质作为承印材料。文字出现、印刷术发明后,记载文字、反映出版内容的载体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着。不同的载体,不仅代表着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变化过程。原始汉字刻在陶器上;甲骨文作为成熟的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青铜铭文为大篆;石刻文字、竹简、帛书由小篆演化为隶书,最后发展到楷书,完成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我国最早原始形态的汉字,或象形文字的前身,从仰韶文化时期开  相似文献   

3.
清武英殿刻书清代刻书始于顺治朝,沿用明朝遗留的经厂工匠,刻书十余种。康熙朝重视刻书:首先于武英殿设修书处,选词臣主办其事,对编校人员要求严正,并规定于各书前列编校人名表。对写刻工匠,要求字体一致,凡方型字体,称宋体字,楷书称软体字,于刻木版之外,又刻铜活字排印铜版书,用纸以开化为上,其次多用连史纸。故康熙朝武英殿本,校书严谨,刻印精良。雍正朝只印了几种书。乾隆初年,北京铜贵,由武英殿保管之铜活字,有些丢失,主管其事者,听说乾隆铸钱无铜,借机奏请用活字之铜铸钱,经乾隆于九年御批,遂将铜活字改铸铜钱,从此清王朝的铜版书,也旋即终止。乾隆至三十年  相似文献   

4.
小知识     
匠体 :专业书工所写的印刷字体。特点是字形方板 ,笔画横轻竖重。按其风格又分两种 :一是宋版中有些整齐方正的字形 ,虽然不同于楷体 ,但仍带有楷书风范 ,版本学家称之为宋匠体。其字形略似现代的仿宋体 ;另一种是明代中叶以后 ,专业书工别创的一种简易的匡廓字样 ,横细直粗 ,整齐划一。因刻写省工省力 ,一时颇为流行 ,称为宋体。其实并非真正的宋体 ,版本学家称之为明匠体 ,俗称明体或明朝字。其字形近似现代的老宋体解题目录 :目录的一种。对所收书籍每书下均撰有提要或解题的目录。古代解题目录有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 3种。叙录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出版史,不能不追溯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研究印刷术的发明,不能不探讨其与佛教传播的关系。然而,在以往的中国书史、出版史、印吊j史的研究中,常常忽略了佛教寺院的刻书。其实,就是把寺院刻书与政府  相似文献   

6.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造墨的产生以及后来的制墨技术愈来愈精,为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印章压印技术和代之而起的纸墨摹印以及大规模地雕刻石经又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起了直接的启迪作用.拓摹刻石和后来出现的佛像雕刻方法的结合更是直接促成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就是唐咸通九年( 868年)王?为其父母"敬造普施"的佛经<金刚经>.  相似文献   

7.
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5月23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了首届“北大方正奖”印刷字体设计大赛发布会,正式拉开了字体设计大赛的帷幕。新闻出版署科技处处长谢俊旗、国家语委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总裁肖建国等领导出席了发布会。与会领导和专家认为,举办字体大赛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印刷字体创新、培养字体设计人才、丰富印刷字体种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方正电子总裁肖建国就此发表讲话: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北大方正也为中国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相似文献   

8.
小知识     
版刻 :图书制版的类型或印刷、复制的方法。包括木刻本、泥活字本、铜活字本、铅印本、石印本、珂罗本、静电复印本等。现代普通图书多是铅印本 ,一般不在版本项中反映。其他版刻形式如影印、油印等都要在版本项中予以反映。古籍线装书的版刻形式较为复杂 ,如以刊刻时期称“宋刊本”、“明刻本”、“清刻本”等 ;如以刻书人物称“×氏刊本”、“××家刻本”等。手抄本虽不属版刻范围 ,但在图书著录时 ,仍将它著录于版刻项目的位置。碑碣 :古代文字载体之一。凡述德、铭功、纪事、纂言之文 ,为垂于久远 ,乃刻之于石 ,以形制不多 ,方者称碑 ,…  相似文献   

9.
印刷术的产生,曾受到中国石窟造像活动的启发和影响;印刷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石窟造像之功德活动.中国佛教石窟造像题记启发了初期雕版形式,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之衰退,正与印刷术的发展完全同步.龙门石窟北朝刻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洛州灵岩寺沙门僧祭造石像记>是法藏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父本".武则天当皇后,政治中心东迁洛阳,龙门石窟在初唐出现造像高潮.这是法藏刻经取法龙门石刻格式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
八行注疏本为我国注疏合刻之始,其中《周易注疏》今有两个传本存世,一为未经修补的原版印本,一为宋、元两代递修的后印本.论文考察了两个印本之间版刻、文字上的差异,指出修补后印本既有修订原版讹误之处,亦有新增之讹误.  相似文献   

11.
刘芙蓉 《图书馆学刊》2014,(11):108-109
对北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从而提高了人们对宋版书的特点和价值的认识。通过北宋四大类书说明了雕版印刷术的应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佛教传播的需要,我们在专论之一已经述及。另一条始自民间坊刻,这是本篇论述的要点。在政府刻书、私人刻书和书坊刻书三大系统中,坊刻不仅兴起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而且影响最大。官刻和私刻就是在坊刻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开始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经北宋的毕异发展、创新,产生了活字印刷,并传到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中古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相似文献   

14.
《尔雅注》的宋刻十行本,是该书传世诸版本中较好的一种,但此本板片曾经剜改,故先印本与后印本的文本有所不同。书成后在中国、日本两国又迭经覆刻、影钞,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版本系统。本文调查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宋刻十行本《尔雅注》的各种衍生版本,通过比较刻工姓名、行款字体及文字内容,参证相关文献,对这一系统中各种版本的先后顺序及传承关系进行了梳理。关于顾千里覆刻《尔雅》时是否利用了宋刻十行本的问题,也根据顾氏本人的题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沿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线索,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阐明了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产生的前提与条件,以及雕版印刷的最初形式——佛像雕印,雕版印刷的成长阶段——密宗咒语,指出图文并茂的佛经是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之作,中国佛教徒是雕版印刷术发明者,从而正本清源,理清了印刷术产生发展的源与流。全文共五部分,本期发表前两部分,后三部分将在下期发表。  相似文献   

16.
在明朝中叶,已有翻宋,覆宋的刻书风气兴起,如正德间苏州陆元大刻《花间集》,嘉靖间王元喆刻《史记》等书,就是例证.社会需求量大的重要古书可依宋本翻刻、覆刻,而需求不多或珍爱宋本又无力刊印的藏书家遂采用影抄的方法存留宋本原貌,这应当是"影宋抄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印刷术由中国发明,源于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是以汉字的产生、发展为主体要素,各种相关条件长期积累、渐进的必然结果。汉字是印刷的主要对象,没有汉字及汉字的成熟,就不会有印刷术。在中国6000年汉字演变发展中,汉字先后依附于多种不同材质、不同形式的载体,在不同材质上雕刻文字,为印刷术发明提供了技术  相似文献   

18.
翠岩精舍刊元代林桢《联新事备诗学大成》30卷,被当作元刻本收入中国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又被中华再造善本"宋元编"影印出版。但从建阳刻书字体的发展与演变历史看,其书不该是元代刻书,而更像是明代前期的重刻本。从现有年代明确的元代翠岩精舍刻书看,都是自然流畅的手写颜体字;只有到了明代宣德、正统以后,字体才逐渐变得横平竖直,笔画越来越平整,总体上显得平整呆板。这是从元代的手写软体到正德、嘉靖间工匠式硬体过渡阶段的典型特征。笔者推断该书为书贾抽去明代重刻的牌记,以冒充元刻本。  相似文献   

19.
近来笔者在检读中国印刷史著述时发现,有关中国印刷史研究的先驱者T.F.卡特的相关资料介绍很是希见,甚至英、美国家的一些人物数据库中也找不到他的名字.而T.F.卡特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作为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印刷史专著在近百年来频频被引用和参考,这对于作者而言显然有失公正,对中国印刷史界而言则略有遗憾.因此,笔者通过国内外零星史料的梳理,大致勾勒出T.F.卡特的生平经历、著述及著述版刻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20.
陕西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唐都长安曾是中国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唐末至宋一度衰落,至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刊刻了大量文献典籍,内容涉及“关学”、金石、小学、史地、文学著作等。文章论述了陕西雕版印刷的发展历程,并例举历代版刻代表性著作,勾勒出陕西雕版印刷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