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国于1988年提议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一周(1989年为11月6日—11月11日)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倡议,1989年11月10日,中国未来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与和平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科学家、科学史家和各个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会议围绕21世纪科学与和平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认真回顾了20世纪科学发展对人类和平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历史,从理论上分析了科学与和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指出21世纪科学的发展仍然对人类和平具有潜在威胁,要争取21世纪的和平,应该加强关于和平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并从21世纪的主人——少年儿童抓起。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于1988年提议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一周为“科学与和平周”(1990年的“科学与和平周”是11月1日-11月17日)。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倡议,使和平的意识深入人心,使科学和科学家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由中国未来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起,首都科学界和学术界于1989年11月10日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与和平”学术座谈会,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了进一步推进科学与和平问题的学术研究,探讨在国际格局重新划分的条件下维护和平的理论及实践,由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湖南出版社、“科学与和平文库”编委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室、《科技日报》副刊部、《科研管理》杂志社等联合发起,首都科学界和学术理论界于1990年11月11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了“科学时代的和平与国家战略”学术座谈会。与会者围绕科学时代的和平问题,特别是对在国际格局重新划分的条件下世界和平与国家战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分析了科学时代的和平的特征,回顾了国家战略理论及其实践对和平的影响,探讨了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益而研究中国的国家战略的课题。为了共同深入探讨“科学时代的和平与国家战略”这一主题,本刊现将这次座谈会的发言(包括书面发言)摘要刊登如下。这些发言只是一种学术探讨,不全面乃至不正确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希望赐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球热核战争中,地球上的每个人现在都处于危险中。人类犯了大错,将亲手灭绝自己。——卡尔·萨根 "核冬天"震惊世界上一次关于核战争的气候影响的研究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总共拥有超过6.5万件核武器,民众都生活在恐怖的核威慑中,如果这两个国家之间爆发核战,必然是全球性核战争,也将使全人类陷入灭顶之灾。1982年,一篇题为《核战争后的大气层:昏暗的中午》的文章引起轰动,并引起大名鼎  相似文献   

4.
编者絮语     
科学与和平,是现代人类焦灼的期待与渴望。联合国于1988年提议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一周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倡议,1989年11月10日,中国未来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与和平座谈会”。与会代表认真回顾了20世纪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与和平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历史,从理论上分析了科学与和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指出21世纪科学的发展仍然对人类和平具有潜在的威胁,要争取21世纪的和平,应该加强关于和平的研究、教育和宣传。本期将会议的发言摘要整理,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1988年12月,第43届联大决议,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一周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并要求各成员国开展相应活动。中国未来研究会为响应联合国的倡议,1989年,11月10日在北京首次召开了21世纪的科学与和平”学术座谈会,1990年11月11日又在北京召开了科学时代的和平与国家战略”学术座谈会。1991年“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之际,中国未来研究会科学与和平专业委员会(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编委会、湖南出版社、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举行第三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科技发展与世界新格局”。全国各地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地位、中国在未来格局中的作用、军转民对裁军的意义、科学与和平的关系、东方和平主义的现代意义、世界热点问题与新格局的关系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刊就会上的部分发言摘要刊登如下。作为学术探讨,发言内容文责自负,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核监测系统的必要性当前,苏、美基本上都奉行“威慑”加“实践”的战略,即保持强大的核力量威慑对方,一旦威慑失败,则使用核力量“摧毁”对方。虽然,世界舆论坚决反对核战争,但苏美都未放弃核战争的实际准备,核武器仍然是苏、美两国军事实力的基础。中等核国家如法、英等国基本上都奉行“有限核威慑”战略,即依靠一支数量有限的,但  相似文献   

7.
核战争(可能性:1/1000)最有可能造成人类毁灭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全球核战争显然最有可能造成人类的最终毁灭。世界上现有核武器的爆炸总当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60万倍,足以造成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毁灭的核冬天。冷战期间多次发生的有意或无意的事故,曾经使我们走到世界末日的边缘。距今最近的上一次事故发生在1995年1月。当时,科学家们从挪威沿海发射了一枚重6吨的火箭,研究北极光。强劲的高空风使火箭偏离了轨道,向圣彼得堡的方向飞去。事先没有接到通知的俄罗斯雷达操作人员,把火箭误认为是可以携带8枚弹头的三叉戟核导弹。俄罗斯的整个核武库都进入了紧急状态,"核密码箱"实际上已经交到了叶利钦总统的手中,准备接收  相似文献   

8.
卢鹤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国际知名学者,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成绩斐然,被翊为“中国核能之父”。他十分重视理论的创新与科学的社会实践,认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新的突破、新的发现”,“理论预言指导实践是当代重大技术发展的特征”,“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精神也是没有国界的”。他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献身科学、热爱和平的科学精神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核天体物理研究群体紧密围绕核天体物理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北京串列加速器和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结合国际合作,对核天体物理反应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原子核质量和衰变测量、理论计算、核合成网络计算、以及天文观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制定了我国核天体物理中长期发展战略,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核天体物理研究群体的集成效应,催生了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较大地促进了核物理与天体物理的深度交叉和融合,加强了国内核天体物理领域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我国核天体物理研究进入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每年组织编写“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呈送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代表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该系列报告2003卷已于近日出版。《2003科学发展报告》分9部分:“科学回顾与展望”,“科学前沿介绍”;“2002年诺贝尔奖评述”;“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科技战略与政策”;“中国科学发展概况”;“科学家建议”;“附录”。介绍了世界科技和若干科学前沿热点领域发展态势;我国科学家做出的世界水平的突破性成果和科学工作;一些国家21世纪初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科学院有…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轰动一时的科学“成果”中,颇多假冒伪劣产品。1.百慕大“死亡三角”在众多科学骗局中,“百慕大”传说是影响最大且流传最广的一例,但它的起因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个美国飞行员的传说而已。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百慕大政府不仅没有尝试去澄清这个显然不存在的“死亡三角”,反而大肆渲染。直到1980年,美、澳科学家考察队联合发表声明,声明中称:“百慕大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但流言仍遍布天下,直到16年后,尚有“科学家”自称“发现”了“百慕大之谜”。  相似文献   

12.
崔新阳 《学会》2023,(7):48-51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理想、追求、规范等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科学家群体的精神风貌。该文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进行研究,旨在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在坚持“四个面向”并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中,努力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优良学风的倡导者,为全面、扎实、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香山科学会议展望未来、探索科学前沿、弘扬学术自由讨论的精神和具有多学科、综合性、高层次的特点,激励了创新意识,激发了许多新思想,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会议团结和联络了科学家和科技组织管理人员,包括在国外的中国学者;为不同领域科学家“牵线搭桥”,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学科语言的沟通,促进了合作。例如,许多生物学家称,他们从物理学的发展中得到许多启示,而且还了解到物理学家、化学家对生物前沿问题的看法和兴趣所在。许多科学家之间达成了“合作意向”。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1月23日下午,第十五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南大智尊宝”杯金钥匙科技竞赛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在大礼堂内,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原来“大手拉小手”活动开始了。记得小时候,觉得科学家是多么伟大,要是能和教授见一面,那将是多么大的  相似文献   

15.
前言     
科学家与科学发现是人们长期感兴趣并一直激励人类不断进取的永恒主题。本世纪70年代末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举行的一个国际会议上,欧美一些科学家、科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在谈到科学发现的问题时,认为具体的科学发现永无尽期,没有内在机制的逻辑可循,是“令人烦恼”又“无可捉摸”的事件(M.Grmek,eds.,"On Scientific Discovery",1981)。 “中国现代自然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规律研究”课题组,从80年代开始通过从具体问题上升到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从事了近10年关于科学发现经验的探索性研究。本刊编辑部现选登其中一组文章,以期人们对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历程有一个比较具体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相对论性核一核碰撞是90年代物理学的重要的学科前沿领域。它的目的是在高能量的大型加速器实验和宇宙线实验中,研究相对论性重离子诱发的核聚变反应,探讨在高温和高密的极端环境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粒子和新物质形态。它是涉及粒子物理、核物理、统计物理、宇宙线物理和宇宙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新生长点。“相对论性核-核碰撞的理论与核乳胶实验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基金项目。它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包括:相对论性重核的聚变反应动力学,核碎裂和粒子产生的性质及检测分析,强子物质与夸克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间的相变与新物质形态,在国际合作中利用国外大型实验设备,进行相对论性核一核碰撞实验。  相似文献   

17.
省教委、省科委、省科协主办的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11月11日—17日)“燕舞杯”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九月三日拉开帷幕。我省首次参加的这届竞赛活动旨在宣传“科学与和平”培养青少年爱科学、爱和平、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科技意识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对“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曾给予高度评价。由我社承办的该项活动得到了  相似文献   

18.
汪志 《今日科苑》2006,(2):56-57
1996年6月,我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化工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应邀参加化工部在河北保定市召开的“全国化工科普研讨会”。时任化工部副部长的成思危主持了这次会议。他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对较早从绵阳市兴起的“科学小说”研究热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带去的“绵阳科学小说和科普创作博物馆收藏展”,也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但这次我北上的最大心愿,是会议结束后能去北京拜见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的前途寄托在你们身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第43届联合国大会的倡仪,将每年11月11日所属的一周定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作为1994年第六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系列活动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治学态度与科研道德”报告会。特别邀请在科学界享有盛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陈述彭和杨乐研究员向与会的数百名“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做了报告。他们以自己亲身的体验、生动的事例和恳切的语言向青年科研工作者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希望:要积极进取,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要锲而不舍,树立脚踏实地的学风,并能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要讲求科研道德,正确评价自己。现将三篇报告整理发表,相信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特别对青年学者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是20世纪继火箭、导弹、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之后的第三次军事科学革命。隐身从哲学的观点看不十分确切,理解为低可见性、低可探测性更科学些。现代火箭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瞬时、远距离的高速投掷手段。它首先应用于军事,导致了近程、中程、远程的地对地、地对海、地对空和舰对地、舰对舰、舰对空、潜(艇)对舰、潜对地、潜对空,以及空对空、空对地、空对海导弹的诞生。核武器的出现,不仅可能造成巨大的毁灭性破坏,大规模核战争还会给地球带来核冬天,使生命面临浩劫。但火箭和核科学一旦用于和平目的,就给社会带来了不曾预料到的深刻影响。火箭技术推动了航天技术突飞猛进,卫星通信、图像传递、全球导航、救援、气象预报、森林防火、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预测,以及鱼群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