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乡县衙三堂内放置"清慎勤"匾额,就是警戒其为官者要做到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于政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2.
漫长的古代中国,对廉政的要求是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需求,虽然各个时代对廉政的侧重各有特色,但经历史沉淀已形成丰富多彩的传统廉政文化。内乡县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角本,对研究古代中国传统廉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总括沃頖的一生,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爱民若子,执法如山,不畏权势,敢于碰硬。有胆以一个七品御史弹劾四品知府大员。他深受百姓爱戴,但屡遭权贵陷害,一次被贬职,回乡归隐后,还指责当权者过失,再次被处以戍边之罪。赦免后仍不忘给老百姓谋利益办实事。  相似文献   

4.
"无绍不成衙"从广义上讲,还有两种说法,是泛指江浙一带从事师爷行当的人多,二是指江浙一带在外当官的人多,"无绍不成衙"成了一种职业的代名词,是绍兴、浙江乃至全国的一个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5.
<正>"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内乡县衙最有名的三堂对联,此联语言朴实,寓意深刻,阐述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精辟辩证关系。此联是清康熙十九年,内乡知县高义永所撰。古代之清官已经知道官从百姓来,千万别忘记自己是百姓中一员,吃的饭是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辛苦种出来的。穿的衣服是农妇日夜不停手摇纺车纺线织布而来的,他们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文化靠特色走向世界,内乡县衙楹联文化的品牌已叫响全国,并走向世界。借助于异彩纷呈的楹联,游人才得以撩起古老县衙神秘的面纱,倾听往事的踅音,窥见历史的瑰丽。  相似文献   

7.
内乡县衙的"琴治堂"比喻当官者要善于用人,知人善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内乡县衙处处彰显着智慧,先辈们诸多的用人体验,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去斟酌、去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和”文化看“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韬 《今日科苑》2006,(12):88-88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又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和”思想萌芽于原始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自然界和谐状态的认识。催生了原始的贵“和”思想。这一思想萌芽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历夏商至春秋,逐渐完成了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王吉英 《科教文汇》2013,(28):99-100
“文化例外”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关贸总协定谈判时法国提出的,旨在将文化产品排除在自由贸易之外。法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财政手段应对美国大肆入侵的视听产品、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例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保护主义。政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本国文化产业受美国文化巨头侵袭的力度,但文化保护主义政策毕竟存在局限性。政府干预和市场调控双管齐下、互相弥补才是各国文化繁荣的根本保障,世界文化才会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话题背景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每个人都为‘春节申遗’做出贡献,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  相似文献   

11.
殷华 《科教文汇》2008,(13):185-18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却一次又一次进入公众视线,成为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如今“拼爹”等现象在社会关系中已经屡见不鲜,然而继拼爹现象过后,描述关系文化的一个新词-“拼同学”进入人们的视野内。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本身出了错?这些现象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社会现状,进行反思。本文将针对现今社会存在的拼爹、拼同学现象进行详细讲述,并对此现象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以便为大家的提供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生活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底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有的特征,根基坚实、特色鲜明,兼容并蓄、深远浩博。不论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内容上,中华传统文化从未间断,延续至今,不论从对内的包容性、对外的开放性,还是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性而言,又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首先要能够用正确的眼光认识、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其次要探索其新型的接受和传播方式,最后,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有效方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底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有的特征,根基坚实、特色鲜明,兼容并蓄、深远浩博。不论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内容上,中华传统文化从未间断,延续至今,不论从对内的包容性、对外的开放性,还是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性而言,又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首先要能够用正确的眼光认识、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其次要探索其新型的接受和传播方式,最后,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有效方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围城》的介绍,分析了儒家“和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讲述了“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有着深刻的影响。透过小说《围城》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现象和人物活动,阐述了中国文化特点,从反面映射出在民族文化遭受破坏,缺少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伦理道德社会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实现个人理想将变得虚无缥缈。指出了“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培养与发展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陈宗炳 《知识窗》2013,(24):27-28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已成为一个在教育界喊得最响的词语,也是各种教育论坛上交流最广泛的重要话题。《中国教师报》著名教育记者、中国名校共同体课改专家李炳亭曾说过:“要把学校做成育人的场,用文‘化’人。”由此就给学校文化赋予了新的涵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笔者从如何建设校园文化、教师文化、班级文化三个角度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郭丽 《世界发明》2009,(2):33-34
电脑的普及成全了比尔·盖茨,网络的应用催生了“草根文化”的崛起,那么3G又会将技术、经济和文化创意以何种形式融合再生?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是导致东方文化多元化与西方文化一元化生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建设和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学,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得出结论,对汉语的学习更应该渗入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