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少华 《文教资料》2011,(20):11-13
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来解读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终局》,归纳其显著特点和挖掘其隐含意思。  相似文献   

2.
姚莉 《文学教育(上)》2008,(16):106-106
《最后一片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位老艺术家贝尔门用生命画出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小说有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却让我们从普通人的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心灵和人性的光辉,也被小说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3.
教完都德的《最后一课》,老是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小弗朗士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传统的观点无外乎是因为他知道了这是韩麦尔为他们上的最后一次课,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或者是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感召下,体味到一种亡国之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心。总之,都是因为一颗爱国的心,才使一个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在最后一节课中进入到“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的良好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4.
白先勇用略带伤感的笔触叙写了从业二十余年的老辣舞女金兆丽即将告别舞池、嫁做人妇前夜的故事,通过三个层面的"浓缩",向读者呈现金兆丽的舞女生涯、底层舞女们的真实生活、以及舞池中的众生百相,反映大时代变迁给流落异乡的人们带来的失意与沦落。小说蕴涵的感伤情怀和宿命论意识,也为其增添恒久的艺术魅力,使"金大班"成为白先勇"风尘女"系列中的不朽形象。小说能够在不长的篇幅中凝聚主人公半生的故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同情与共鸣,从人物个人悲欢感受时代的潮起潮落,其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离不开作家白先勇在小说艺术手法、人物塑造、主题风格方面的"浓缩"安排。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歌萌生于民间文化的丰厚土壤,它具有形式短小、歌词洗炼、主题集中、朴素优美、形象鲜明的艺术特点。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是这一艺术特点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7.
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在叙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中能体现出其小说创作的一些带有总体倾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花城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最后的收获》(艾米莉·狄金森诗选)一书进行了评论,认为存在三点不足之处:第一,词的误译;第二,诗行的误译;第三,刻板的逐字翻译。由此得出结论:要译好狄金森的诗歌,首先必须通读其诗歌、评论及诗人传记,彻底弄透每首诗的意义,然后再推敲字、句,译出风格,译得流畅,译得象诗,真正做到“信、达、切”。  相似文献   

9.
视角理论是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儿童视角是内视角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儿童视角作品占比不小,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运用视角理论进行文本分析,以探究小说中儿童视角的艺术效果和人物体现出的内省意识。  相似文献   

10.
11.
12.
孔子说"绘事后素"(<论语·八佾>),意思是绘画时不能将色彩全部填满,一定要留下一部分空白,以供欣赏者发挥想象,这在国画技法中叫做"留白".其实这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所指出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  相似文献   

13.
《最后的莫希干人》是库柏的杰出作品。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到它紧张的情节,却忽视了更深意义上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人物的对比分析上,揭示当时盛行的种族主义和男权价值观,进而深入的透视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4.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形象而尖锐地讽刺了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腐朽思想对人的腐蚀,通过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启迪与教育。该小说曾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本文从艺术特色这一角度对《项链》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一生著述丰厚,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不仅充满了湘西神秘色彩与田园牧歌气息,在艺术特色上也是风格独具。《龙朱》作为沈从文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之一,基本可以代表同一时期沈从文作品的写作风格,通过对《龙朱》的分析,可以较好地体会沈从文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最后一只白鹭鸶》一文的教学反思,作者认为要想充分利用好该利用的课程资源,必须充分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五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赏析】《最后一串葡萄》写“我”自以为是推断那一串紫格莹莹、独自傲风斗霜占高枝的葡萄,一定是酸得人心口痛而让人恨入骨髓。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尝到了这串紫葡萄,她竟“一股甘甜立时由舌尖沁入我的心脾”,“甜得这样可人!”“尝”使我消除了误会,可如果没机会尝呢!鲜明的前后对比促人思索。生活中人们常常为表象先入为主、自以为是所蒙蔽,对人对事产生偏见乃至与其实质背道而驰的偏见,从而导致矛盾和失误,文章启示对人对事我们应该不为表象所迷惑,时刻提醒自己不可先入为主,不可自以为是,才能破除蒙蔽,减少矛盾和失误。文章以生活小事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反复品读。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与欣赏。欧·亨利的小说向来以构思巧妙、情节复杂、结局出人意料而著称,可以说这是欧·亨利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欧·亨利被冠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重要原因。所以欣赏本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巧妙之处必须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此外,本文在内容主题上又有它不同于欧·亨利其他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人性基督小说的代表作,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塑造个性鲜明的人性基督形象,展示人性世界的美…  相似文献   

19.
万彩霞 《新疆教育》2012,(10):99-100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从艺术形象、创作手法、文章详略、修辞手法、民歌语言等来欣赏其艺术特色。《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解读小说应关注叙事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最后一课》用一个孩子自述的口吻,深刻地凸显了爱国主义的情感,达到了文章主题的升华.教学中可以从儿童叙事视角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和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