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  相似文献   

3.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的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否则,“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之类的教育倡导,便有些可疑。  相似文献   

4.
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日渐兴起,“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案例研究”等思想和做法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学们应用于教育研究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生活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学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教师做行动研究者,使教育由“圣殿”回归“田野”。其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关怀着教师的生命幸福,使教师从“应对型”工作者(教书匠),教育实践的“行者”,升格为教育思考者,成为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因为“我思故我在”)。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讨论已有多年,多数意见是肯定的,但也有不同的意见,或心中的疑虑。这种疑虑,盖源于“教师研究者”的定位问题。本文有助于廓清认识上的疑虑,故予以发表。[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王熙 《学科教育》2009,(4):69-76
作为质性研究发展的新趋向,行动研究所提倡的“合作”、“反思”、“变革”等理念越来越多地渗入至当代的民族志研究中。例如,批判民族志(Critical Ethnography)结合了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研究者不应局限于客观地观察和记录被研究者的生活,还应充分反思自己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充分“赋权”被研究者。基于平等的对话,被研究者才能够成为思考和行动的主体;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意识形态的扭曲。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回顾自己在一项突出行动性的民族志研究中的经验。通过反身性思考,本文揭示了研究关系的多重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跨越“虚拟”与“真实”的伦理“雷区”。文章主要探讨两大问题:第一,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研究关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整个研究过程遭遇了哪些伦理危机?最佳解决途径是什么?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为今后的行动研究提供了一些与社会情境紧密相联的“经验性智慧”。这些经验可以帮助行动研究逐渐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真正调动其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者以“复盘”思想为指导,在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评课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并选择特定研究对象进行质性研究.按照质性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一次完整的以“复盘式”思想为指导的集体备课、评课教研活动过程,供阅读者参考学习.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发现,教研组积极开展以“复盘式”思想为指导的各种教研活动,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情境和经验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理性反思;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和“学生意识”;促进教师的备课能力的提升;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从而切实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自2006年始开展了教师教科研的“草根”实验——“个人课题”的研究.旨在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做自己的研究;为一线教师找到一条直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途”。经过几年的实践,“个人课题”研究花开全国,研究开始从早期的“量的扩张”逐步转向“质的提升”,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研究过程也日趋规范。本文梳理了近几年的市级“个人课题”研究发展的脉络,探寻其特点与趋势,以期进一步推进教师教科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口号在教育领域广为传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很难将教育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际中的。然而,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还面临着几太障碍,如果我们对这些障碍缺乏清醒的认知并听其自然的话,教师成为研究者之理想就无法成为现实。基于此,本文拟对这些障碍加以分析,并试图提出突破这些障碍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质的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者在质的研究中占据着更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是社会现象的忠实“再现者”。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者角色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研究者学习和运用质的研究的体验与经历可以概括为“喜悦”、“执着”与“明了”等三种意境,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在质的研究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为提高研究者的研究素养,研究者要注重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锤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后,广大理论研究者就“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共历史研究的理论探讨,围绕这一理论而建构起了一套全新的中共历史研究的理论范式。首先,中共历史研究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成为中共历史研究的内容。再次,中共历史研究要把“三个代表”思想“还原”回历史。第四,中共历史研究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衡量标准。最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解读中共历史。  相似文献   

13.
"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莉 《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13-14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多年来.众多的研究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以促进“双师型”教师研究体系的进一步建立。  相似文献   

14.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多年来.众多的研究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培养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以促进“双师型”教师研究体系的进一步建立。  相似文献   

15.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校本教研制度的确立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学校倡导校本教研的时候,叙事研究成为了一线教师所青睐的一种“平民研究方式”,有的人认为,“叙事研究”,只是一种研究方式或研究方法而已,然而,笔者觉得,“叙事研究”也是一种研究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兴起为教师在思考中生存,在生存中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叙事研究的兴起正逐渐在改变着教师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走向的逐步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臧学民 《湖南教育》2005,(19):19-19
在我读到下面这段话以前,“教研”在我的意识里是神秘而遥远的——“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摘自刘良华《一个课程关键词: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文中对“叙事研究”的阐述,帮我揭开了“研究”的神秘面纱,让我在“叙事”中走近“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05年5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伟教授题为《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文章,指出: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为什么要研究、教学应该研究什么和教学怎样进行研究是“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基本问题,具有促进广大教师形成相应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功能。从“研究”与“教学”关系的角度考察,教学需要研究是因为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研究是促进知识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时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研究;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与“教学价值、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相对应的“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问题;从广义“研究”的视角考察日常的教学活动,广泛学习、实践反思和主题研究是教师实施教学研究,并逐步走向“让教学成为研究”境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由斯登豪斯主持的“人文课程研究”作为一项经典性行动研究案例,在教育领域持续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它不仅使得行动研究在英国复兴,而且发展出一种以“过程模式”著称的课程开发模式,同时,它提出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等观念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20.
英吲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著名口号,极大地鼓舞了教师重新市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生活。然而如何让自己真正成为研究者,教师不免有着种种迷茫和惆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