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以办案实践中"农村自建房中房主是否对雇员损害承担责任"的提供劳务受害责任纠纷案例为视角,发现审判实践中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1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35条的法律适用存在冲突,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5条已取代解释第11条之规定,原解释第11条不能再适用,农村自建房中房主对雇员损害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不应适用连带责任原则,从而真正实现法律适用的公平与正义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2016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欺诈例外条款仍存在对欺诈认定标准的模糊界定、当事人排除适用该条款的规定不清及没有明确规定反担保的适用等问题。国外欺诈例外认定标准从主客观分类到以单据原因分类,限制基础合同对欺诈例外的无限影响,将第三人欺诈例外和受益人主观形态综合考量,我国《规定》第十二条在具体内容细化上可以对此进行借鉴。我国应当坚持修正受益人欺诈的理论,并遵从欺诈例外的法理内涵,认可当事人对排除欺诈例外的有限适用,并将欺诈例外的规定准用于反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是介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之间,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仍然停留在一元化的证明标准,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三重证明标准,它虽然能在理论上进行了合理的划分,但是实践中却仍存在操作困难的问题.因此,建构行政诉讼的二重证明标准才是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民法总则》第十条将习惯确认为民法法源,是我国法律适用的一大进步。但并未对法理作出规定,致使法理并未成为我国民法之法源,而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存在法理作为民法法源之典型裁判。本文即针对这一情况,对《民法总则》第十条的规定展开反思,从比较法的视野结合案例论证法理能否成为民法之法源、如果法理可以作为法源又如何具体适用、民法法源中缺失法理会带来哪些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刑法第64条规定的各项处置措施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对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的完整流程。作为程序性处置措施的追缴实践中包含多种具体财物控制措施;责令退赔应当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违法所得追缴不能做出回应;返还的适用对象应当仅为违法所得原物;没收的适用对象不仅为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还应当包括无被害人的案件中犯罪分子的违法所得,违法所得没收的性质应当区别不同的适用对象分别认定。  相似文献   

6.
罚金刑的适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现行刑事立法对罚金刑的规定不够完善,过于简单,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罚金刑的适用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碍于刑罚的公平与公正.因此,有必要就实践中适用罚金刑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分析和探讨,使罚金刑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第1186条对《侵权责任法》第24条作出重大修订,以“依照法律的规定”取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力图解决公平责任一般条款的理解和适用问题。《民法典》的这一修订引发了新的争议和困惑,未能实现预期的立法目标。学者就第1186条所指向的“法律的规定”有不同的理解,法官对第1186条的适用也依旧混乱。囿于立法者的有限理性,以“法律的规定”严格限制公平责任一般条款的适用不符合复杂的现实需要,要求法官谨慎适用该条款的同时留下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才能真正发挥公平责任一般条款的矫正功能。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中,针对刑法第93条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问题时有争论,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在刑事立法与刑法适用中有重大价值。本文从分析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标准、委派的含义、国家机关的范围等角度入手,最后廓定国家工作人员的具体范围,以期能对刑法第93条做出正确的理解与适用。  相似文献   

9.
杨雪 《邢台学院学报》2013,28(1):100-102
我国刑法分则中多处有的“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规定,但对于“本法另有规定”的适用范围以及是否存在适用该规定的例外存在颇多争议.对此规定的理解,还涉及到对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分标准、处断原则的差异以及区分的实际意义的问题.例如《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与第279条规定的招摇撞骗罪之间的竞合形态和处断原则之间的争议,正是源于对上述问题的争论.对于诈骗罪和特别的诈骗类犯罪的关系以及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诈骗的行为可能的处理方法,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可见,我国刑法对于杀人罪的处罚并不是一律从重,而是分情节严重和较轻规定了两个不同的量型幅度,对前一个量刑的幅度,由于审判实践中适用的较多,人们对它的研究也较多,但  相似文献   

11.
<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0条对于学校补充责任的规定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理解该条规定的意旨所在,从而正确地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则是实务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从该条规定出发,以学校补充责任的内涵为切入点,对学校补充责任做一简要要件构成分析,同时对学校补充责任适用的若干问题做初步的解答,以期对指导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黑白合同"现象在建设工程领域普遍存在,其产生根源既有市场原因,亦有体制因素。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未明确指出"黑白合同"的效力应如何取舍,司法实践亦未有明确的标准,造成建设工程领域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黑白合同"往往规避相关法律法规,应针对"黑白合同"规避的规范性质,区分效力性规定与取缔性规定,具体分析"黑合同"与"白合同"的效力。应结合合同无效相关理论与《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1条的规定来具体认定。针对"黑白合同"的效力问题,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议最高人民法院以案例指导的方式,针对实践中各种形式的"黑白合同"纠纷,具体认定合同效力,形成统一的法律适用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本条所规定的罪状属于选择性罪状,贩卖毒品行为既可以与其他行为结合而构成犯罪,也可以独立成罪,理论界将贩卖毒品罪界定为选择性罪名。笔从法律解释学的角度,对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的贩卖毒品罪司法适用过程中的贩卖毒品罪既遂标准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裨益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法的目标一直是经济法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理论上争论不休的局面,带来了司法实践中在垄断行为认定标准上的分歧,从而导致同类案件不同的判决结果。2007年8月通过的《反垄断法》在第一条中规定了该法的目标,但是如何解读该条的规定,学界仍然存在争论,其焦点在于:反垄断法的目标究竟是“竞争机制”本身还是该条文后半部分规定的各种“利益”和“价值”,以及如何协调“竞争机制”本身与各种“利益”和“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反垄断法已经出台的今天,对其目标的界定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制度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在立法和执法实践中,均表现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行政权利的控制,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抗诉制度,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行政抗诉的对象、抗诉理由及其适用标准,以及抗诉案件的审级设置等几方面再加以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尚未建立判决效力体系,相关理论研究零星而不成系统,法条相关规定模糊,导致司法实务上对前诉判决确认事实的效力问题标准不一,适用混乱。在此背景下,以《民事证据规定》第9条第4项及第2款为基点,通过介绍国外相关理论与立法状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点分析该法条之利弊,明晰其效力及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我国建立判决效力体系是大势所趋,但现下并不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可以从法条确立的事实上的证明效力出发稳步推进,并在最后提出了关于民事诉讼体制内制度整合与协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简易程序以其独特的程序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具体表现为适用比率高、范围广,适用标的呈扩大化趋势,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审判效果。然而我国目前有关简易程序的法律规定与日益发展的民事诉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应从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适用机构、程序的转换机制、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简易程序案件质量评判标准等方面进行完善,以充分发挥简易程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22,(1):47-52
危险驾驶行为能否适用刑法第114条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否定论坚持行为标准说的立场,而肯定论主要持危险标准说的立场。这一争论主要源于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分歧:危险驾驶罪是否包括具体危险犯,危险的相当性是否是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的区分标准,如何理解危险驾驶罪的罪过形式。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包括抽象危险犯和具体危险犯两种情形;基于危险犯的立法及理论,具体危险与抽象危险之间并不存在实体上的区别,危险的紧迫性不能成为危险驾驶行为刑法适用的标准;危险驾驶罪的立法本意在于规制过失危险驾驶行为,故意危险驾驶行为应适用刑法第114条。  相似文献   

19.
按照现行刑法规定,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是两个不同的犯罪行为,构成要件也不同,通过对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的比较和分析,为了便于司法实践中打击和惩治这类犯罪行为,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宜规定为同类犯罪,适用相同的量刑幅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诉讼中的证人资格问题作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却难以掌握和操作。文章指出了我国立法中关于证人资格规定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对证人资格的含义、范畴和评判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